恆星的世界五彩斑斕的原因

        恆星由熾熱氣體組成的,能自己發光的球狀或類球狀天體. 恆星都是氣體星球。晴朗無月的夜晚,一般人用肉眼大約可以看到 6000多顆恆星。恆星並非不動,只是因為離我們實在太遠,不借助於特殊工具和方法,很難發現它們在天上的位置變化,因此古代人把它們認為是固定不動的星體,叫作恆星。


恆星的世界五彩斑斕

  

  夜晚,滿天星斗亮暗殊異,它們的顏色也是赤橙黃藍,五色紛呈。實際上,每一顆恆星發出的光中都包含著各種顏色的光,比如用稜鏡就可將太陽光分解成彩虹那樣的“七色光”。恆星之所以看起來顏色不同,是因為星光中某些顏色的光較強。比如太陽發出的黃光相對比較強,看上去呈現黃色;參宿七發出的藍光比較強,就表現為藍色;參宿四發出的紅光比較強,從而表現為紅色,等等。

  日常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們,藍色火焰的溫度高,黃橙色火焰的溫度低。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天上的恆星:恆星不同的顏色,反映了不同的表面溫度,顏色和表面溫度大體上有著表中所示的對應關係:

  每一顆恆星都是一個熾熱的等離子體球,中心部分進行著劇烈的熱核反應。那裡釋放的鉅額能量通過輻射、對流等過程向外輸送到恆星表面,使星體發光。不同恆星由於年齡、質量及金屬含量的不同,彼此的表面溫度差別很大,相應的顏色也就各不相同。如果對恆星進行照相,由於長時間的星光累積,不同恆星的色彩差異將更為顯著。正是這些斑斕的色彩,向我們“洩露”了恆星眾多內在物理性質的祕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