暈痣是怎樣形成的
暈痣是指圍繞色素痣的侷限性色素減退,此後痣本身也可褪色而皮損繼續發展,又稱離心性後天性白斑。下面由小編為你詳細介紹暈痣的相關知識。
暈痣是怎麼形成的:
系痣細胞痣周圍出現脫色素暈,多屬混合痣或皮內痣。外周脫色素暈呈圓形或橢圓形,邊界清楚。好發於青少年軀幹部,常為單發,也可多發。可持續數月或數年,最後大多可消退。國內有報道巨大暈痣[1],中心痣外為9.0cm×4.8cm,周圍白斑為0.4cm×1.0cm。部分患者血中有迴圈抗黑素細胞抗體,此抗體隨暈痣消退而消失。據報道,患者經過青春期到60歲以後發生惡變的機率在0.8%~4.9%。對黑素的免疫排斥可能是導致本病發生的原因。
暈痣在醫學上稱為離心性後天性白斑,1874年一個叫做Hebra的醫生首先記載了以色痣為中心的白斑,直到1916年才對本病進行了詳細的研究。目前多認為暈痣是白癜風的一種,有時和白癜風同時發生。
暈痣暈痣可發生於老人,也可發生於小兒。它好發於軀幹部,特別是背部,偶爾見於頭面部,發生於上肢者極罕見。其皮疹特點是以斑點狀色痣為中心的圓形、橢圓形色素減退斑,大小不一。白暈顏色均勻一致,可逐漸增大到硬幣大小。白暈的邊緣不象白癜風那樣有色素加深的表現。中央的痣可以退色,看起來僅是一個淡紅色小丘疹,最後變平甚至消失。其消失時間大約在數月到2~3年之間,隨後白暈也漸漸消退。
暈痣大部分是以色痣為中心,偶爾是毛痣、藍痣、纖維瘤、神經纖維瘤或惡性黑素瘤等。
暈痣並不少見。有人長期觀察14名患者,結果有半數其暈痣由少數發展為多數;有半數患者的中心痣自然消退,時間為5個月~8年不等,隨後一些白暈也消退。但一些患者的中心痣除去,並未引起周圍白斑的色素恢復。
若是白癜風[2]偶然波及到痣周圍,稱為痣周圍白癜風,其形態與暈痣酷似;但痣周圍白癜風是偶然發生,且白斑周圍有色素加深現象,應將二者區分開來。
臨床表現
暈痣與白癜風臨床表現均為白色的色素失斑,在組織病理學和超微結構方面的改變也相似,經常見到當暈痣中央痣消失後,其白暈擴大,隨之身體其他部位陸續發出新的白斑病例,因此,我們認為,暈痣是白癜風的一種型別。
另外,暈痣與白癜風在同一患者可以同時發生,也就是說暈痣患者同時發生白癜風,白癜風患者同時伴有暈痣,尤以泛發性白癜風患者的暈痣發病率較高。
治療方法
一、治療
暈痣一般不需治療。在出現本病時,應進行面板黏膜檢查,以排除惡性黑色素瘤、發育不良痣、白癜風病的存在。如皮損出現不典型改變應及時進行組織學檢查。
二、預後
經數月後可自行消退。但也有即使顯示炎症徵象的中央痣並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