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習慣的優秀作文

  人的一生中,可能會養成好習慣,也會養成壞習慣。小編整理了一些,有興趣的親可以來閱讀一下!

  篇1

  習慣,是個有些矛盾的詞。它深得人愛,卻又被人憎恨。

  “叮……”1個小時的晚自習又一次靜煞了眾人,縱使下課鈴多麼刺耳地響亮,在人們耳中卻也是一種天籟。

  “嘿,Q,一起去廁所吧!”“哦。”我點點頭,從座位上躍起,跳上去摟住W。“等等,我也去!”於是4、5個人手挽手向廁所走去,一道人牆在走廊裡出現,十分顯眼。出來時,幾人已沒了來時的“團結”,而是三五成群地各自走著。人就這樣少了一半。路上,別班的V忽然跳出來:“W!終於找到你啦!”“啊大黃是你啊!”W的腳停住,就毫無顧慮地和V暢談起來,而我則很沒面子得晾在一邊。若是從前,我怕是會打斷她們的談話,僵硬地笑笑,然後拽起W就走吧?不過如今我也算是習慣了。我淡定地向聊得開心的W點點頭,不管她是否看見就轉身離開。

  走廊裡仍是喧鬧,卻入不了我耳。孤獨的站在走廊上,抬頭望月。月亮也如我一樣,獨自立在天空。一陣晚風吹來,吹走W挽我手時遺留的溫度。“真冷啊。”我低聲嘟喃著。扭頭看看,W還在和V交談甚歡。垂下眼,嘴角多了一抹苦笑。隨便啦,反正都喜歡了不是嗎?風在吹過我的臉頰,卻不會拂到我的眼淚——習慣了,不冷了,不管了,不傷心了。

  不愛孤單,一久倒也習慣。真是淒涼啊,習慣。

  又一節晚自習後,乾脆自己一人走回去。當我慢悠悠地晃到寢室時,W已經洗完澡,正拿著杯子準備出門——等等!“為什麼是我的杯子?”面對我驚愕的眼神,W卻是一臉理所當然。“幫你泡東西當然要用你的杯子啦!”她猛地靠近,忽然在我眼前放大N倍的臉把我嚇了一跳。他興沖沖地舉起右手,把手裡一袋東西放到我眼前搖晃幾下:“看!你不是最喜歡回寢後喝一杯熱牛奶嗎?你自己那裡沒有了吧!我從大黃那弄了一包給你。”她似是怕我不相信,說著說著竟手舞足蹈起來。“你回來那麼慢,不會掉到那個坑裡了吧?為了給你壓驚我才給你弄的!”她碎碎念著,然後忽然地停下,懊惱地捶打自己的頭:“哎呦!我怎麼想你媽一樣?”我上下打量她,“喂,你那是什麼眼神?不相信我是個好人嗎?”我咧嘴笑:“不,我是說你做我媽太年輕了,還是做閨蜜吧。”“切。。。。。。切!”她嘟起嘴,有些不樂意的出門泡牛奶。我笑夠了,追上去問:“你怎麼知道我習慣喝熱牛奶來壓驚?”“拜託!你的習慣我會不知道?”我恍然大悟般的點點頭,伸手給W一個熊抱。“喂喂,你幹嘛?喂——”“謝謝”

  謝謝你記得我的習慣。

  抬頭透過窗戶看天空,月亮身邊多了幾顆明星,不再孤單。

  習慣,倒也很溫暖呢。

  篇2

  好的習慣可以使人終身受益,壞的習慣則可使人一事無成。

  一位大學畢業生前去汽車公司應聘,面試中,前面幾位比他更有優勢的應聘者都被淘汰了。當他去面試時,發現潔淨的過道上有一片髒兮兮的廢紙,習慣使他彎下了腰,撿起這片廢紙丟進了廢紙鏤,然後掏出手帕擦擦手,走進了董事長的辦公室,早已看過他資料的董事長親眼目睹了這一細節,對他說道:“你通過了,我相信,一個不忽視眼前小事的人可能會成就大事,對這片廢紙視而不見的人,可以想象他們在實際工作中的態度。”這位年輕人就是今天鼎鼎大名的福特,而這家公司則是後來世人皆知的福特公司。

  好的習慣使福特成功。

  宋代的范仲淹出生在一個貧苦家庭,2歲喪父,母親後來也改嫁了,為了學習,他背上了書籍,獨個跑到了南都,進入了著名的南都學社,同學中有人看到范仲淹只吃兩頓粥而又極力勤奮好學,很是感動,於是送了他一些吃的東西,但過了幾天,發現送去的東西原封未動,有的甚至已經開始腐爛了,同學都感到很驚訝和不解,問是什麼原因,范仲淹說:“不是我不感激你們的好意,只是因為我吃粥已經很久了,習慣了,現在突然享受這麼好的東西,以後我還能吃的下粥嗎?”范仲淹就是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中勤奮苦學,不僅在文學上有很高的造詣,而且在政治上也留下了卓絕的成績。

  培養好的習慣於克服壞的習慣需要堅韌不拔的毅力,試想,如果范仲淹接受了同學送的食物,今天有人送,明天有人送,一旦養成等待別人送東西吃的習慣,便會形成一種惰性,那我想他就不會有任何的成就了。

  一位輕率魯莽的青年,繼承了一大筆遺產,早已習慣花天酒地的他,在幾個酒肉朋友的慫恿下,今天請客,明天送禮,不久便把遺產揮霍一空,變成了一個一文不名的窮光蛋,而最使他不堪忍受的是他的那些朋友也都紛紛悄然離去。

  青年沒有辦法了,便去請教智者:“我花光了錢,失去了朋友,今後我該怎麼辦啊?”

  智者說:“不用憂愁,事情總會好起來的,忍耐吧,幸福就會回到你身邊。”

  青年興奮得說:“你是說我會重新發財?”

  智者說:“不,不,不是這個意思,我是說你會習慣這種無錢無友的生活。”

  惡習的養成是人放縱自身的結果,我們應該嚴格要求自己,不能讓惡習成為我們人生的絆腳石,人應該主宰習慣,而不應被習慣主宰。

  篇3

  縫隙,從字面上來看,是有一條溝阻礙了人或事物的交流。在現實中一條縫隙或許很小,甚至你看不見,然而在這個網路發達的社會,縫隙卻是無法丈量的距離。

  二十一世紀,智慧手機,電腦,各種聊天工具,社交網路,這都是我們日常所必不可少的,大家都已經習慣了在網路上的社交、聊天,然而在你不受距離限制的交流的同時,你也增加了你們之間的縫隙。你也許會迷茫、會說為什麼,我們之間可以聊的很好,我們的關係很好,但也許你錯了,你們只是習慣於遠距離,只習慣於用那整齊的楷書在螢幕上交流,當你們相見時,看見了彼此,你們也許只會打兩聲招呼,問個好,接著互相說:“我有時先走了,完事後在聯絡啊!”這不是一種永恆,你們本該很熟悉,很要好,可以坐在那青青綠草邊,在那茵茵藍之下,一起談天說地,嘻嘻哈哈,你追我打,這是一種多麼令人嚮往的場景啊!可惜你們沒有,因為你們之間有“縫隙”,一條看不見的、摸不著的“縫隙”,這種“縫隙”讓每一個人開始變得冷漠、孤獨,這就是二十一世紀,一個讓人與人之間有了“距離”的時期,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格式化的年代。

  在二十一世紀,崛起了一股新生力量“低頭族”,這是一個新詞,從字面上來理解就是一群低著頭的人,然而這個釋義不正是說的是我們嗎?走在大街上,一眼望去,每一個人都低著頭,用手操控著自己的智慧手機,不斷的聊天、點贊、分享,不是地還會傻笑一下。這是科技的進步,是社會的發展。但你是否會留心,你與你身邊的朋友、家人、同學,一進莫名奇妙的有了一種“縫隙”,這種“縫隙”是科技的進步,但卻是我們人與人真誠交往的退步,也許有時候一個完全可以當面告訴他的訊息卻說:“回去,我用微信給你說。”我們已經習慣了遠距離,但我們卻已經忽略了真正的交往。

  我們習慣遠距離交往,習慣了用微信和QQ,和朋友想說的每一句話,我們都給他發過去,你要知道幾句螢幕上的語言並不能代表你,你有眼神、你有表情,你也有喜怒哀樂,在這個時代,你應該去填平那縫隙,用你真誠的心去和每一個人近距離交談。

  我們習慣了遠距離,彼此的縫隙;這縫隙讓每個人背離了原來的那個自己,現在的你,還是當年那一起穿著開襠褲跑的你嗎?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