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賣燒餅的故事

  小本創業有很多的優勢,投資小,風險小,一般盈利也快,受到了越來越多的創業者的歡迎,也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了其中。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個。

  故事一

  考個好大學,找份好工作,這是大部分人循規蹈矩的人生道路。然而,現實生活中總有些人敢於打破常規,從零開始創業,從零開始圓夢。近日,漢口學院繼續教院有兩名已畢業的女大學生開店賣燒餅,她們辭去了現有的高薪工作,用實際行動表明了自己對青春的執著,對夢想的追求。

  據悉,這兩名女生是該校繼教院2011屆畢業生陳俊和趙星星,在漢口學院後門小吃街上,她們共同經營著一個面積不到兩平方米的梅菜扣肉餅檔口,一個熱氣騰騰的大爐子、一張滿是麵粉的案臺和一個電飯煲,便是她倆這家小店的全部家當。

  據陳俊介紹,畢業後,她和趙星星其實各自都找到了一份相當不錯的工作,她在一家公司任辦公室文員,不僅工作環境舒適,月薪也有2800元;而趙星星則在一家培訓學校當老師,月薪3700元,兩人在光谷附近,合租了一間兩室一廳的住房,下班後還時常可以悠閒地逛逛街,散散步。在同學們眼中,這樣的生活,儼然已是“白領”。

  而現在,兩人不僅將參加工作後積攢下的2萬元全部投資在了餅鋪,每天還得在這個不足2平方米的小檔口內,戴著帽子、圍著圍裙,頂著爐子散發出的灼熱,幹著連男生都不願從事的體力活,從清晨忙到星稀;為了省錢,她們甚至甘願與成堆的麵粉、梅菜、醃肉、煤炭為伍,擠住在一個不足20平米的小倉庫內。每天清晨6點,她們就要爬起床,選炭、生火、和麵、拌料、出攤……直至晚上10點多,街上沒人時為止,過起了標準的“蟻族”生活。

  “我們的選擇,令不少朋友感到困惑,甚至有人質疑我們白讀了十幾年的書”,但陳俊說,她們並不後悔,“起碼我們現在比以前打工時過得更充實,奮鬥的目標更明確。賣餅只是我們的一次嘗試與積累,未來,我們希望能通過自己的雙手,一步步實現創業的夢想”。

  所謂夢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生活中大部分人都屬於工薪一族,人們日以繼夜地拼活賣命就是為了生存下來,為了有更美好的生活。但是,現實的殘酷告訴我們,實現夢想必須腳踏實地,像這兩名女生一樣,幹著男生的粗活,流著艱辛的汗水,但只要敢於創業,堅持創業,每個人都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

  故事二

  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創業的大軍中,也不斷地湧現出創業風雲人物,比如燒餅油條,這買賣也能做成公司。分享三個勵志創業故事,這些故事告訴創業者,遇到困難,想想當初的衝動

  當的三中全會在盛開,推動著改革的繼續深化,而放眼微觀經濟,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創業的大軍中。這些正在創業的人群中,不斷地湧現出創業風雲人物。今天我們來說說江蘇蘇州姑蘇區的三個勵志創業故事,雖然他們現在還很“小”,但志向並不小。他們分別是王志交、顧一犇、林昌武。

  王志交:燒餅油條,這買賣也能做成公司

  蘇州人吃大餅油條有個特別的習慣:一塊烤得焦香的大餅一折為二,將一根外脆裡嫩的油條裹進去,一起向嘴裡送。所以,這一黃金搭檔常常是”一副一副”買的。雖說現在的早餐五花八門,但做得好的大餅油條依然吃香。其中,在蘇城小有名氣的,雙塔菜場邊上的“王氏林記”燒餅店肯定算一個。那個地方,不管早晚,常常排隊,買的人也是各色都有。只是很少有人想到,店主王志交原先要欠下近十萬元才開出了這個店,而如今他的分店已開出了20多家,遍及市區及周邊縣市,而且他還登記註冊了國內唯一一家燒餅公司。

  1999年,浙江仙居人王志交帶著妻子來蘇州打拼,東拼西湊,開了一家燒餅店。當時,他的想法很簡單,那就是蘇州人喜歡吃大餅油條,只要肯做、做得好,肯定虧不了。漸漸的,他做出了名氣,其他地方的人也慕名而來,你五隻我十隻的帶回家。生意最好的時候,他只能限量供應,因為實在是忙不過來。

  王志交說,他有個特點,就是愛琢磨,以前是整天想著做好大餅油條。而現在,則是想著給這個行業“立規矩”,也就是大餅、油條該怎麼做。最近幾年,他開出了20多家分店,周邊縣市都進入了。去年,他還成立了主營燒餅的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註冊經營燒餅點心的公司,全國就我一家,其它的都是小店、鋪子。”

  攤子大了,要說沒有困難,那是不現實的。如何做大餅,這事還好說,那都有一套基本的流程。而為了不弄砸自己的招牌,他沒有選擇開加盟店,而是全部直營,這樣一來,資金上緊了,特別是要再發展,沒有後勁了。如今,他也把眼光盯上了政府提供的創業資金。

  顧一犇:遇到困難,想想當初的衝動

  顧一犇當初創業時,真沒想到以後會有這麼難。不過,靠著創業時的那股衝動,他挺了過來。僅僅一年不到的時間,他的公司就已走上了正規。“如果你也想創業,多想想困難是應該的,但不要前怕狼後怕虎。創業肯定有困難,而且許多困難是事先想象不到的。所以,創業要有一股衝動,特別是在創業的初期,要去解決一個又一個困難,並從中獲得創業成功的樂趣。”說起創業,顧一犇很自豪,並這樣告誡“後來者”。

  其實,顧一犇一開始並不想去創業。2010年,他從美國南卡羅納大學畢業後,回到蘇州。他學的是生物醫學,找工作的時候,很自然地就往這方面靠。但是現實很殘酷,並沒有什麼單位買他這個“海歸”的賬。最終,他在一家民辦的教育機構找到了一份工作,當起了老師,順便做些業務。跟孩子打交通,他雖然挺喜歡,但卻受不了這種定時上下班的平靜生活。他更希望自由規劃屬於自己的人生。

  “當時,我確實不知道該怎麼辦?”無數個日子,他都在想這個問題,還諮詢過家人和親友。他覺得想要改變現狀,就只能是自己創業。最終,他選擇了較為熟悉的留學中介、文化藝術交流諮詢作為自己的主項業務,並於2012年底正式創業。

  雖說顧一犇事參加了創業培訓,而且他也覺得自己在業務上還行,但市場預測、財務管理等,讓他總有一種手忙腳亂的感覺。也就在他非常困難的時候,雙塔街道創業能量站將他的企業列入了“小微企業跟蹤服務系統”,為他提供政策諮詢“綠色通道”,對他的初創企業執行時時關注,實行了“一對一”的定期走訪,盡力為他解決實際困難。今年,創業能量站又為他牽線搭橋,助他與天官網路集團結成了創業“一對一”幫扶,併發放了幫扶基金。“我們公司需要有一個網路平臺,要建立一個強大的資料庫。有了這個‘一對一’的幫扶,效果非常好。”

  林昌武:創業貸款,讓事業飛得更高遠

  做業務,杜昌武是把好手,感覺沒什麼可以難住自己的。直到他自己創業後,才感到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其中,最大的困難是資金短缺。於是當他拿到政府部門提供的首筆創業貸款時,馬上感覺自己的腰身“粗”了。

  1980年出生的杜昌武,是個不折不扣的“80後”,一開始是個上班族,做業務。這是一個他非常喜歡的工作,而且也做得順風順水,幾年下來,似乎這天底下就沒什麼能難倒自己的。一個偶然的機會,有人說起:“你做業務這麼好,為什麼不自己做呢?”想想這話也對,於是他就在2010年9月創辦了屬於自己的電子科技公司。

  “做老闆,跟做業務真的不一樣。”杜昌武說,原先他做業務的時候,什麼都不管,只要能把訂單談下來、把東西賣出去,一切都可以了。但現在他不能這樣,不僅僅要自己開拓業務,還要帶著自己的團隊一起打拼。公司裡的一切一切,他都得操心,比如說員工的想法、企業的管理等等,其中最讓他頭痛的,是資金的短缺。有時候,明明看到了一個機會,算算公司賬裡的錢,七拼八湊,結果還是不夠,最終只能是放棄。“這些話,還沒法跟其他人說。其實,說了也白說。心裡那個痛苦的滋味,也只有自己才瞭解。”有時候,遇到訂貨週期長的單子,他也不太敢接,“我們這些剛創業的,要是被一個大單子耽擱住了,有可能就要死了。”

  創業後不久,聽說姑蘇區政府能提供一筆創業資金,他提出了申請,最終批下來是10萬元,是在9月30日的夜裡到賬的。他說,這個時間他終身難忘,當時就覺得自己的氣壯了,腰身也“粗”了,公司也很快走上了正軌,原先的創業貸款也已還清。而隨著生意越做越大,資金依舊是個短板。今年9月份,他又申請到了姑蘇區今年首批推出的最高額度30萬元的“給力貸”。他說,這下子自己的腰身更“粗”了、翅膀更硬了,也肯定會飛得更高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