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不能成為自由職業者

  ,看看以下的,僅供大家參考:

  1、自由職業者需要更強的剋制力。

  很多人認為,自由職業者是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安排生活,這看起來是正確的,但是,必須要很強的剋制力才能完成。很多自由職業者往往在失去環境約束後,做不到自我約束,比如從朝九晚五的規律生活進入生物鐘紊亂的自由生涯,每天的作息不規律、飲食不規律,這對自己的精神和身體,其實都是很大的損傷。

  要想獲得並長期擁有自由,其實背後需要有強大的自律力量,包括抵制外界的誘惑。舉例如:在正常上班情況下,考慮到次日要上班,其人可能不敢太晚睡覺,但如果想到反正也自由職業了,大不了第二天補覺,於是肆無忌憚地睡晚,這個習慣一旦養成,就會形成很大麻煩。

  我個人基本上是按正常時間作息,偶然有晚歸、晚睡,但都是偶而,不是常規。而且晚歸一定是由於特殊原因,在2012年度,我只有兩次類似行為,一次未超12點,一次超12點,都是因為外地朋友來深,機緣難得,所以破例,但破例不等於形成慣例。

  這需要很強的意志力,有些人的意志力本來薄弱,也未必能夠挑戰自己成功,所以需要三思。

  曾遇到過一位女士,在家自由職業了半年,發現情況不妙,自己無法管住自己,於是趕緊找了份全職工作。

  2、生活能力。

  自由職業者有很多種,對於其他人我不太清楚,個人觀點,生活能力非常重要,因為一個人要照顧好自己的生活方能照顧好工作。

  固然可以請鐘點工、廚師等,但是,請不要忘記,多一個人,就需要與其打交道、溝通,是否請人做事,要看效果等各方面因素來定,請人做事有時候省力省心,有時候反而費力費心。

  3、經濟條件。

  不上班不等於不工作,我熱愛工作,不能容忍自己無所事事的狀態。

  當然,我工作的範圍比較廣泛,包括一些興趣也算在工作範圍內,如旅行,因為我的旅行與其他人不同,別人可能只是看風景,而我會在旅行之便順道拜訪一些企業,為培訓、寫書、諮詢等積累素材。換言之,我幾乎打通了所有我要做的事情,做一件事可以同時產出數種效果,這是一般人所達不到的。

  我在離職後頭半年內,並無經濟收入,靠存款生活。工作20年,且第一份工作是在銀行,自然也受到銀行薰陶,在儲蓄等方面比較看重,而且我是意識獨立的人,自大學畢業後,就未伸手向家中要過錢,這種獨立意識和銀行環境都促使我在理財方面早做了些準備,且,身為大公司中層管理者,薪資也還勉強可以,起碼夠我用了。當然,這些所謂的理財等,事實上也不值一提,因為在股市方面可謂大敗虧輸,至今不能解套,但心態好,不看、不管、不著急。早在離職前就已經做好了準備,基本上,如果完全沒有經濟收入,依我的日常支出,三年都是沒問題的,有備無患,謀定後動,做事情不衝動也是我的原則。

  在經歷半年的逍遙後,本年度才開始接培訓和其他工作,這些會帶來收入,而我對生活原本要求不高,所以可以優遊度日,這個說起來的確就是這麼簡單,但要做起來,或者換個人,未必容易。

  個人感覺,虛榮心強、物慾強的人,在經濟收入不穩定的情況下,不宜成為自由職業者。

  4、技能。

  要成為自由職業者,往往需要具備一技之長,如果連相應的技能都不具備,就貿然自由,那很有可能,連養活自己都無法做到。

  這個技能,要看在社會上的競爭力。大公司出來的人,技能往往不全面,因為大公司講究協同作業,一件事情,需要流程上的不同人、不同環節來完成,一個人所會的事,有可能就是一個環節,這要放到社會上,未必管用。

  所以在成為自由職業者前,最好能夠盤點一下自己具備的技能,做些準備。

  很多人認為,會寫字就可以,可以出書,這是很大的誤解。

  以我的切身體會,出書通常是不賺錢的,除非是銷量上十萬的暢銷書,但要做到十萬,殊不容易。

  書是一個通道,可以積累名氣和開啟培訓、諮詢等市場,我所出的幾本書,銷量都還不錯,單隻書籍方面,相比投入,可以說盈虧平衡,若論到名氣和其他,那也還是賺了,但若希望帶來直接、大量的現金流,那不現實。另外書籍也要看種類,有些書天然不具備暢銷條件,甚至可能需要賠錢出書。

  至於培訓,在企業內部的培訓和專業培訓師,又不相同,前者,來聽的人都是同事,大家恪於面子,往往也給好評,社會上的培訓,學員未必買單。

  5、個人品牌。

  不得不說,在企業的身份,容易給人錯覺,以為別人和自己交往、尊重,都是因為自己這個人,而不只是因為所在企業。但事實上,可能並不是這回事。

  通過社會化媒體矩陣,樹立起個人的品牌,即使不拿名片出去,也有人知道自己,這才是應該努力的方向。

  6、關於離職準備。

  很多人一衝動就離職了,離職後就後悔了。我的建議是:想好,走出去,就不回頭,而且這個想,要考慮諸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