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普知識手抄報資料

  中國海洋事業的發展歷史和忽視海洋帶來的民族的危害,海洋和海洋科普教育的重要性。海洋科普場館對傳播海洋知識,弘揚海洋文化的重要性,小編為大家彙總了一些 ,大家可作為參考,希望大家能夠獲得幫助:

  1:海洋中的垂釣者――琵琶魚

  琵琶魚,又稱“電光魚”,是一種生活在海洋裡的形狀怪異的魚類。體長一般為45釐米,最長可達2米。體色從褐綠色到灰黑色,各不相同,體表還具有雜色斑點。琵琶魚身體扁平,頭很大,背鰭和胸鰭發達,還有一條馬鞭一樣的長尾。尾根與魚身銜接處長有一排鋒利的刺,刺尖可產生毒液。從魚體的背面俯視,很像一把琵琶,故稱“琵琶魚”。

海洋科普知識手抄報圖片欣賞

 關於海洋的手抄報圖片1

關於海洋的手抄報圖片2

關於海洋的手抄報圖片3

關於海洋的手抄報圖片4

關於海洋的手抄報圖片5

  琵琶魚是底棲性的魚類,一般生活在海平面以下2米~500米深處,喜歡砂礫的底質。琵琶魚以各種小型魚類或幼魚為食。說到捕食,就不能不說說琵琶魚獨特的“捕食工具”。

  在雌魚頭部的吻上通常有一個釣竿狀的結構。“釣竿”的末端有一個肉質的突起,看上去很像蠕蟲,琵琶魚以此來誘捕其他貪食的魚類。由於琵琶魚生活在缺乏光線的深海里,所以在“釣竿”的末端通常有發光器官,該器官能夠發出冷光以幫助琵琶魚誘捕其他魚類。所以琵琶魚又被稱為“電光魚”。

  對於琵琶魚發光的確切機制尚未完全弄清。目前,有一種觀點認為:琵琶魚的發光器官中有一種叫"熒光素"的物質,該物質在熒光素酶的氧化作用下即可發出冷光。

  琵琶魚的繁殖季節一般是在春夏兩季。雌魚所產的卵可群集形成長9米、寬3米的凝膠質的片狀卵群,這樣的卵群可在海面上漂浮直到孵化出幼體。剛孵化的琵琶魚幼體由一層凝膠質的外膜包裹,可以起到保護作用。幼魚不論雌雄都在海水錶面生長髮育,以浮游生物為食,所以幼魚還沒有"釣竿"結構。等到發育至一定程度,雄魚就會選擇一條合適的雌魚,咬破雌魚腹部的組織並貼附在上面。而雌魚的組織生長迅速,很快就可包裹住雄魚。最後,雌魚帶著寄生在自己體內的雄魚一齊沉入海底,開始它們的“二魚世界”的底棲生活。

  2:箭魚

  箭魚屬魚綱,箭魚科。體長達3米,質量可達900千克,上頷呈劍狀突出。箭魚在海洋中可算是游泳冠軍了,游泳時的平均速度可達28米/秒,連最快的輪船都望塵莫及。

  箭魚性情凶猛。據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油船“巴爾巴拉”號在大西洋上航行。船員們忽然看到遠處一個細長的黑東西,飛快地向油船撲來。頃刻間,發出震耳的響聲;接著,海水從一個大窟窿裡湧進了船艙。油船是遭到了魚雷的襲擊嗎?不是。而是碰上了箭魚的進攻。這條箭魚用它那上頷突出的銳利的“劍”穿透了船舷。當它拔出“長劍”後,又接連扎穿了兩個地方。最後,箭魚無力拔出自己的“長劍”,乖乖地當了俘虜。聽起來,這很有些傳奇色彩。但是,箭魚攻擊船隻,把“劍”刺入船體的事兒是不少發生的。在英國的博物館裡,有些奇特的陳列品。其中,一艘捕鯨船的34釐米厚的木板中間,就嵌著一根長30釐米,圓周12.7釐米的箭魚的“劍”;此外,還有一塊55.8釐米厚的木板,被箭魚扎穿了個孔。箭魚以追捕魚類為食。當它追逐魚群時,挺著它能夠穿透鋼板的“利劍”快速地橫衝直撞,撞著者不死即傷,然後被它慢慢吞食掉。

  箭魚為大洋性上層魚類,分佈於熱帶、溫熱帶海域,我國見於東海南部外海。生活在水中的動物,因其種類、生活方式的不同,所以游泳速度也各不相同。1967年蘇聯***現獨聯體***《自然》雜誌刊載了一份“海中動物的速度比較表”。其中鯨類:鰮鯨55公里/時,長鬚鯨50公里/時,虎鯨65公里/時,抹香鯨22公里/時;鰭腳類動物:海狗354裡/時,海象18—20公里/時;魚類:箭魚130公里/時,旗魚120公里/時,飛魚65公里/時,鯊魚40公里/時;頭足類:槍烏賊4l公里/時,金烏賊26公里/時,短蛸 15公里/時。由這個統計表中可以看出,箭魚的遊速最快。

  箭魚為何具有如此高的遊速?原來它有個十分典型的流線形身體,體表光滑,上頜長而尖,尾柄強壯有力能產生巨大的推動力。當它飛速向前游泳時,長矛般的長頜起著劈水前進作用。以每小時130公里高速前進的箭魚,堅硬的上頜能將很厚的船底刺穿!

  在英國倫敦博物館,儲存著一塊被箭魚“長劍”刺穿的船底,船底木板厚50公分。箭魚也叫劍魚,因其上頜的形狀上、下扁平,中間厚兩邊薄,如同一柄鋒利的寶劍而得名。但又因其速度快,如同離弦之箭故稱箭魚。箭魚快速游泳的體型為飛機設計師提供了活生生的設計藍圖。設計師仿照箭魚外形,在飛機前安裝一根長“針”,這根長“針”刺破了高速前進中產生的“音障”,這樣超音速飛機就問世了。高速飛機的出現,也是仿生學的一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