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模故事傳遞正能量
勞動模範是工人階級的優秀代表,是民族的精英,國家的棟樑,社會的精英,人民的楷模。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中國版圖上一顆小小螺絲釘
“在很多邊遠地方都有像我這樣的員工,條件比我更艱苦。這個榮譽不是我的,我是代表他們來領這個榮譽的。”廣東省郵政公司珠海市分公司外伶仃島郵政所投遞員謝堅說。
謝堅人如其名,堅守崗位27年。27年來,他妥投疑難郵件3萬多件,救活“死信”3000多封。
外伶仃島因伶仃孤立而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過伶仃洋》就誕生於此。其北距香港長洲6海里,是珠三角地區進出南太平洋國際航線的必經之地,也是南海要塞。
“海島通訊權到位,就是海島主權到位。”謝堅道出了堅守27年的心聲。
“前任郵遞員幹了20年直到退休,條件艱苦沒有人願意來接班。”謝堅坦言,接班之後才真正認識到島上有多荒涼艱苦,沒水、沒電,基本生活都沒辦法保障。
物質條件的艱苦,越發凸顯精神的富饒。本來幾次機會輪換回市區工作,但謝堅都放棄了。“以前我送電報,內容不是喜事,就是悲事。無論哪種,接報人大多會抱著我哭,對於伶仃島的人來說,‘家書抵萬金’。”
謝堅說自己就是想幹好本職工作,做一箇中國版圖上的小小螺絲釘。而在我們眼中,他更像是我國南海小島上的一面旗幟。
:勤奮女勞模練就事業家庭“平衡術”
“腦力勞動、體力勞動是創造,個人勞動、集體勞動也是創造。”南京港集團港口機械廠技術管理部部長、2015年中宣部和全總髮布的“最美職工”中唯一一名女勞模沙夕蘭說。
沙夕蘭經常跟年輕人說的話是“不要先想著得到什麼,而要先想到付出什麼。”就是這樣一個認為“吃虧是福”的女勞模,參與研發的產品獲得多項專利,累計為企業創造了數十億元的產值。南京港口機械廠也由十多年前名不見經傳的一個小廠一躍成為國內港機制造業的巨頭。
“這是一個不能吃老本的行業,只有不斷超越自我才能生存下去。”沙夕蘭說,工作27年以來危機感始終都有,“一個人始終都會被超越,而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就不同了。”
沙夕蘭藉助“沙夕蘭勞模創新工作室”對青年技術人員實行“1+1+1”結對傳、幫、帶,鼓勵年輕人發掘自身閃光點,促進一批中高階創新人才脫穎而出。
事業的成功也並沒有妨礙沙夕蘭兼顧家庭,她形容自己的生活是“兩點一線”。“我的特長是善於平衡”,人生的這個天平上,事業一邊的砝碼有多重,她的家庭砝碼就要有多重。
高效工作、快樂生活一直是這位女勞模提倡的。“我從不把負面情緒帶回家。”沙夕蘭說,“每次我取得什麼成績,老公比我還高興。”
:“80後”用科技革新改進生產力
“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勞動創造價值永遠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只有大家齊心協力地勞動,才能不斷地創造價值,推動歷史的車輪往前走。”“80後”產業工人秦世俊在參加完勞模表彰大會後說。
秦世俊參加工作14年,累計完成25年的工作量,實施技術創新、小改小革660多項,提高生產效率1至8倍。“我慶幸自己的工作有一個踏實的起點。”在中航工業哈爾濱飛機工業集團,秦家“兩代勞模”的故事為人們津津樂道。秦世俊的父親曾被評為公司十大勞模之一。如今,兒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
一身臭汗、滿襟油泥,是父輩們的車工形象。“與父親不同的是,現在產品加工靠軟體控制、智慧化操作,不僅勞動環境、強度大大改善,而且加工精度和工作效率也成倍提升。”秦世俊說。
嚐到了超越父輩的甜頭,秦世俊在追求數控加工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他研究出“逆向思維、反向採點”的加工腹板新方法,將生產效率提高了8倍,一次交檢合格率達到100%。在加工新機型尾減安裝平臺時,他創新的方法讓零件加工週期一次性大幅縮短,加工成本降低了75%。
“工作條件越來越好、效率越來越高,這樣的變化說明國家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工作13年就當上高階技師的秦世俊說,但不論怎樣,腳踏實地、愛崗敬業的基礎不能丟。“在這樣的‘變’與‘不變’之間,年輕工人一代才能走好現代工業之路。
:從農民工到多項專利擁有者
“我並沒有做過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只是作為一位平凡的勞動者在平凡的崗位上,靠勞動一步步走到今天。”北京基業達電氣有限公司工藝員劉軍在參加完勞模表彰大會後說。
十幾年時間,從農民工到多項國家專利擁有者,劉軍用勞動實現了自己的中國夢。
河北張家口小夥子劉軍從小家庭貧困,初中畢業就輟學打工,從餐廳服務員做起。2004年,劉軍來到北京基業達電氣有限公司,從車間職工開始,通過自學慢慢上手做結構設計。
鑽研設計的日子,幾乎很少12點以前睡覺。這樣的習慣一直延續至今。劉軍個人申請了好幾項國家專利,團隊更是有幾十項專利。他說,這些成果的背後有太多“屢敗屢戰”的經歷。
劉軍等研發的三相銅母排配電箱技術,前後歷時兩年,實驗40多次。“那個時候真的是很煎熬,我和我的幾個搭檔有時連續好幾晚不睡覺。”劉軍說,但自己從來沒有感到過灰心,沒有想到過放棄。
勞動創造幸福、創造美。劉軍認為,就是一句話,要不停地學習、提高自己,並且踏踏實實地工作,以勞動托起中國夢。
:推動“中國製造”走向“中國智造”
寶鋼股份熱軋廠技能專家王軍在表彰大會間隙興奮地對記者說:“在誠實勞動、勤奮勞動的同時,要創造性勞動,發揮萬眾創新的精神,才能讓未來充滿希望。”
在多年的反覆鑽研和艱苦付出下,王軍由一名普通的崗位輔助工成長為新時代的技術工人、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者,累積總結先進操作法5項、技術祕密26項,獲國家專利168項、pct國際專利申請4項,諸多創新成果每年為寶鋼創造直接經濟效益超億元。
發明和創新總是不易。層流冷卻技術研發、高強度全密封精整矯直機支承輥技術……有的研發甚至花掉王軍10年多時間。但在他看來,樂於奉獻的人並不是一般人口中的傻子,而是“聰明人更願意做的事”。
“工人不是僅僅靠體力工作,更需要靠智慧工作,激發一線工人創新,‘中國製造’走向‘中國智造’的道路就會更快、更順。”王軍說,只要有創新意識,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發明家。
2008年,王軍創新室成立,這一由10名一線工人、5名現場技術人員組成的團隊,在王軍的全程指導下,近年來培育出3名寶鋼工人發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