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的傳承散文_傳統文化的傳承散文欣賞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具有不朽的地位,有著光輝的作用,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有利於人們正確對待人與人。下面是有傳統文化的傳承散文,歡迎參閱。
傳統文化的傳承散文: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傳承
中國傳統文化,最具魅力的莫過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經過幾千年的延續和發展,形成了我泱泱大國的民族精神,並倍受世界各民族的推崇。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具有不朽的地位,有著光輝的作用。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有利於人們正確對待人與人,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係;善於區別真、善、美與假、醜、惡,並能作出正確評價與判斷;培養愛科學、愛勞動、守紀律、有禮貌、誠實、勇敢、尊師敬長、孝敬父母、團結友愛、助人為樂、勤勞節儉、見義勇為等優良道德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的埃及,雖然歷史比中國早一些,但先後被波斯、羅馬、阿拉伯帝國所征服,其文化也被阿拉伯文化所代替;古代印度,其本民族歷史的文字記載早已喪失殆盡;古巴比倫,作為一個國家的名稱早已在歷史上消失,其文化也被中斷。人類文明的四大發源地,有三個都先後衰落了,或者分裂成許多國家,唯獨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的發展綿延不斷,經久不衰,世代相襲,至今仍然屹立於世界的東方,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延續力,這是什麼道理?原因方方面面,但其中有一個重要的根由,就是中國不僅有著共同祖先遺傳下來的血統,而且有著共同的優秀文化和美德傳統。就是這血統與傳統,繁衍、培育、造就了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就是這兩統影響著、凝聚著人口眾多的中國社會的穩定執行,維繫了社會和諧;就是這兩統的凝聚性與延續性,使中華民族祖德與祖魂代代相傳。
傳統美德教育是前人經過五千多年不斷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結果。
我國是有幾千年文明歷史的古國,刻苦耐勞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勞動創造了世界,勞動創造了人類。古往今來,湧現出多少勤勞向上的名人,成為世人學習的楷模。
但據調查,現在的中小學生,愛勞動、有較好勞動習慣的約佔1/3,另外的2/3是不愛勞動或不太愛勞動的。有些孩子,懶得鋪床疊被,懶得洗襪子、洗手絹,懶得收拾書包、收拾桌子,甚至於懶得洗臉、洗腳,連喝水也懶得自己倒。過去的公子哥兒、嬌小姐什麼樣,他們也差不多了。
事實上,家長重視對孩子從小培養熱愛勞動品質的並不多。 現在,我國幾千萬個獨生子女家庭中,有不少家庭把獨生子女視為“小太陽”,凡事都圍著獨生子女轉。現在的青少年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處於幸福家庭,優越的生活環境,祖輩父輩們過多的照顧、寵愛、放任和袒護,致使獨生子女從小就以家庭“小皇帝”自居,養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不良習慣,產生了父母寵愛自己是天經地義、本該如此的錯誤思想。而一些學校為了迎接科技挑戰,只顧傳授科技知識和能力,卻嚴重地忽視了對學生進行民族精神與民族道德素質的培養。結果,智慧上去了,德能下來了。一些青少年思想品質出現問題,見利忘義、騙財害人,不講人格、不顧國格;自私自利、損害公德;虐待父母、不講孝敬的非道德現象時有發生,民族形與民族魂,遭到嚴重的扭曲。要遏止和消除這些社會的非文明、非道德現象,除採取綜合治理的辦法外,還必須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而傳統美德的教育除了家庭、學校的教導以外,更需要整個社會的配合。
二十一世紀,人類第三次站在了世紀的起跑線上,未來的中國面臨嚴重的挑戰,迎接跨世紀的挑戰,關鍵在於人的素質。試想一下如果未來的接班人連修身也做不好,更不用說什麼“齊家、治國、平天下”了。
所以,應當站在培養21世紀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戰略高度來認識和理解開展傳統美德教育的重要意義。 提高學生道德認識,使他們知道懂得什麼是美德,什麼是非美德,從中能正確分辨真與偽、善與惡和美與醜,知榮辱、明愛憎,讓學生實踐良好。
傳統文化的傳承散文:守望傳統文化
什麼是文化?著名作家餘秋雨講過一個故事:
在法國的一個陰雨濛濛的天氣裡,他和司機開車行駛在一個狹窄的小路上,小路只能容得下一輛車行駛。在他們的前面有一輛車開得很慢,使得他們無法快速前進,餘秋雨和司機都很生氣,司機在不停的鳴笛示意。前面的車窗裡有個小女孩一直看著他們,並向他們揮手。在經過一個拐彎處時,前面的車停下來了,一箇中年人下了車走過來對餘秋雨說,很不好意思一直讓你們開在我們後邊,為了不讓泥水濺在你們車上我們一路都開的很慢,我們覺得讓你們一直走在我們後邊很不公平,現在請你們先走。餘秋雨當時很震驚,這是什麼,這是一個國家的文化。他們本來可以很自在的行駛,可是他們沒有,而是在幹自己的事情時,還在考慮著別人,有種不自覺的東西在影響著他們,這就是文化。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只有文化長存,一個國家才能興旺發達。都德的《最後一課》講的是普法戰爭時期,普魯士佔領法國首都柏林後,對法國人進行文化滲透和法國人對守住自己文化的抗爭。其中有句話是,只要我們的文化不死,我們總有站起來的一天。是的,區分不同民族的最重要條件就是文化,沒有了屬於自己的文化就沒有了屬於自己成長的血脈。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的國家,我們的祖先創造了燦爛而輝煌的文化。我們一直以身為炎黃子孫而驕傲,一直以我們的文化而自豪。可是在時代發展的今天,屬於我們自己的文化卻在逐漸遠離我們,成為我們遙遠的記憶。
其實朱七七作為一個很年輕的學者能夠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而奔走而呼喊,我覺得本身是一個很令人感動的事情。我們的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夠走到今天,是有多少像她這樣的人用汗水和辛勞在默默守望。我覺得他們是我們民族的脊樑,用青春和生命在守護我們的心靈家園,我們的民族血脈。
我也從小受到家人的薰陶,對於傳統文化情有獨鍾。我也一直關注著我們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並把它視作我人生的一個理想。今天朱七七的講座更加堅定了我的信念,我覺得傳承和保護民族文化,知識分子首當其衝,責無旁貸。我很佩服文化保護的舉旗人----賈平凹,默默地在這條路上耕耘,不為時代的金錢利益所誘惑,不為眾人的不解所羈絆,遍訪全國即將消失的古村落,為非物質文化的保護搖旗吶喊。賈平凹是一個緘默的,有良知的,有責任的學者。
我喜歡蒲劇,對蒲劇有特殊的感情,所以今天聽了來自運城蒲劇藝術家的表演格外興奮。蒲劇裡有很多的歷史故事,會教給我們很多知識,帶我們領略那個遙遠年代裡人們的思想。近些年來,由於政府的支援,蒲劇事業能夠得以繼續發展,一批優秀的蒲劇演員也相繼進入人們的視野,比如王藝華,武俊英,孔祥東,景雪變等等;蒲劇事業後繼有人,梅花獎,杏花獎多次被年輕新秀抱入懷中。但是,蒲劇也面臨像其他劇種一樣的發展難題,怎樣和現代快節奏的生活相融合,怎樣為戲曲的發展培養後繼人才,怎樣為戲曲的演出獲得廣闊的市場。這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因為戲曲是我們傳統文化的瑰寶,是我們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繼承和保護戲曲文化是當前一個刻不容緩的時代課題。
沒有深刻傳統文化積澱的人,不是一個優秀的人;沒有一定傳統文化意識的人,不是一個合格的人。使自己成為一個有傳統文化氣質的人,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不可操之過急,不可氾濫無邊,而是慢慢吸收,慢慢品嚐,慢慢消化。做一個傳統文化的守護者,因為沒有傳統文化,就沒有我們中華民族得以維繫的紐帶,就沒有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脈和靈魂。
>>>點選下一頁閱讀更多關於傳統文化的傳承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