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養羊創業故事

  創業者,眼睛要看得清目標,腦海要想得到策略,鼻子要嗅得出危險,嘴巴要說得清方案,耳朵要聽得進意見,雙手要抓得住機遇,腳下要展。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篇1

  26歲的大學生楊勝強養羊創業路

  太陽從潘陽山頂剛剛露出小半個臉,山林間寒溼的霧氣就被驚醒了,陽光混合著寒氣,讓這個冬日的清晨更冷了。此時,山下的和政縣城關鎮咀頭村尚在夢中,而在村頭的一個養殖園內,幾座養殖暖棚裡的100多隻細毛羊“咩咩”地叫著,開始吃“早飯”了。

  今年26歲的楊勝強是這個養殖場的負責人之一,天不亮他便起來給羊餵食了。等8座暖棚裡的羊都喂完,楊勝強已經累得滿頭大汗了。雖然是農家子弟,楊勝強以前幾乎沒幹過重體力活,但幾個月的羊養下來,楊勝強覺得自己才像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人了。

  咀頭村距離和政縣城4公里,楊勝強的家就在村子裡。他2001年畢業於臨夏州衛生學校,剛開始擔任咀頭村的村醫,2006年拿到了甘肅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專科學歷。去年3月份,楊勝強在與好友馬強、李斌、石巖明閒談中得知,省上已將和政縣列為全省養羊大縣之一,將給予重點扶持。大家都認為當前羊肉價格居高不下,和政縣規模養殖戶比較少,養羊肯定有好的前景。和楊勝強一樣,其他3個人也是在大學畢業後一直未能穩定就業、懷揣著創業夢想的年輕人。4個人一合計,人多力量大,乾脆把幾家的資金合到一起,養羊。於是,經多地考察學習後,4人開始籌劃辦一個標準化的養殖場。

  4個人都各自向家裡人談了想法,家裡人都很支援他們。楊勝強的父親聽後認為,現在就業壓力很大,年輕人就該自己闖一闖,同意讓兒子和幾個年輕人在自己家院子旁邊的幾畝耕地上創辦養殖園。很快,4個人手裡有了自籌的20萬元,信心十足地準備大幹一場了。但標準化暖棚羊舍還沒開始建,他們就覺得錢已經不夠用了。

  幾名大學生準備建標準化養殖場的事傳到了鎮上,一時間人們議論紛紛。楊勝強說:“說什麼話的都有,不少人認為我們畢業後沒有個穩定的工作本身就糟蹋了上大學的錢,現在還要重回農村養羊,是繼續糟蹋錢。”可是城關鎮的領導聽說後卻鼓勵他們放手幹,還經過協調“賒”給了他們價值18萬元的紅磚和砂石。

  基建材料解決了,楊勝強他們開始動工修建暖棚。由於缺少資金,暖棚建設過程中除僱了3個泥水匠外,小工都由他們自己及其家人充當。從未乾過這些活的他們,搬磚、拉沙子、和水泥,幾天時間臉就晒得黝黑,手上磨下了從未有過的繭和水泡。

  現在,這座被命名為“大學生創業生態養殖園”的暖棚羊舍裡,已經有150多隻羊了。走進羊舍,一排正在低頭吃玉米秸稈的山羊看到有生人進來,馬上擠作一團。楊勝強介紹說:“這些羊是3個月前買來育肥的,現在都在40斤左右,剛好能趕上春節市場。前幾天我們給市場上拉了幾隻,羊肉是以每公斤48元賣掉的。除了母羊和種羊,其他的最近都要出欄了。”

  談到今年的打算,楊勝強很堅決地表示,他們要繼續養羊,還要擴大養殖規模,再修10座養殖棚,建一座沼氣池和一座青貯飼料池。楊勝強指著不遠處的山坡告訴記者:“這裡有一些林地是我家承包的,我們計劃今年圈出200畝作為散養肉羊的場子,這樣吃新鮮草長大的羊很環保、很健康,在市場上更有競爭優勢,我們還能節約不少成本。”

  採訪結束時,馬強告訴記者:“進不了公家的單位我們還有其他的選擇,創辦養殖園就是我們的新選擇。當然,由於缺乏資金、經驗和技術,也走了不少彎路,花了不少冤枉錢,但我們不後悔,因為創業就是在摸索中一步一步成功的。”

  篇2

  她從小生活在農村,有著農村人最樸實的精神;大學畢業後,本在城市裡有一份體面的工作,為了家庭,她回鄉創業;創業期間,面臨的總總困難總能沉著應對;對於未來,她總是充滿希望。她叫劉飛碟,今年28歲,思維清晰、幹練,有著一份比同齡人更加成熟的穩重。分享這位80後女性創業者的創業故事。

  甘苦自知的冷暖人生

  80後的劉飛碟,大學畢業後,在成都一家通訊公司當業務經理,但為了家庭和睦相處,毅然辭去了工作,隨著丈夫回到了家鄉。劉飛碟從小就比同齡人穩重、踏實,不甘心一直碌碌無為,她做了一個決定“回鄉創業。”

  “做什麼專案好呢?”這一直困擾著劉飛碟,經過多方面的市場調查,她選擇了飼養成本低,抗應激能力強,自身免疫力高的良種肉用山羊作為自己的創業專案,加上自己的父母也比較有經驗,劉飛碟開始大膽創業了。

  然而創業的艱辛與無預見性,在創業的初期就給劉飛碟潑了一盆冷水。2011年4月,劉飛碟第一次就買了10只羊回成都開始餵養。可能是路途的顛簸,也可能是不適應,其中一隻小羊在買回來的第一天就生病了,這可急壞了她。沒顧上休息的她,連夜抱著小羊四處求醫,尋遍了很多獸醫診所,醫生就是不給治。原因是,醫生不願意賣輸液管,還有治癒小羊的藥物也沒有辦法買到。

  “我當時真的沒有辦法了,一點經驗都沒有,我問了很多獸醫,他們都不治,有個醫生我求了他很久,他還是沒有治,說這個羊兒沒得救了,你不知道我當時的心情,說不出來……”說到這裡,劉飛碟顯得很激動,豆大的淚珠也滑落下來。

  幾經輾轉,沒有辦法的劉飛碟想起了在家的父親,趕緊給父親打了電話,父親告訴她“要不把羊都拖回家,我們自己醫治。”最後,在父親的幫助下,給小羊輸了液,小羊也漸漸恢復了健康。

  第一次創業就遭遇了困難,這讓劉飛碟犯了難,加上父母一開始就不支援自己回鄉創業,心裡打起了退堂鼓。好在劉飛碟骨子裡有種不服輸的精神,還是決定堅持。她開始總結經驗,自己創業不能滿腔熱血,必須要有實踐精神,開始努力學習養羊知識。為了能夠全面掌握養殖技術,除了購買專業的書籍鑽研之外,還特地拜當地的一些老羊倌為師,在網上和一些養羊朋友互動交流學習。經過幾年的奮鬥,現在她投資15萬元創辦的梨園村山羊養殖場,已經有90多頭羊了,創收10多萬元。

  “這幾年吃的苦太多了,一時間說也說不完。就像一個老師說的‘人們往往只看到了分子,看不到分母,因為失敗者往往不會站出來說話。這一切,只有他們自己甘苦自知’”劉飛碟說。

  為了工作“忙碌也是一種幸福”

  劉飛碟比朝九晚六的上班族上班要早,下班要晚,其實她幾乎沒有時間休息,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就是生活。因為為了更好的照顧羊群,自從第一批羊子買進以後,她就很少離開羊圈。劉飛碟說:“曾經有一次離開家兩天,回來羊子就出問題了,對他們的照顧,比對我自己的女兒還要細心。”

  “說白了,羊子的吃喝拉撒我全部都要管,所有環節都得親自把關、上陣。老公平時有工作,只有下班的時間才能幫我。”羊子吃的***要上山割;圈裡的清潔她必須得做;羊子的疫苗也是她一個人打;外出放羊,一天也沒有離開過;甚至她還要充當“接生婆”,圈裡的小羊很多都是她親自接生的。她笑稱:“我就是羊保姆,因為他們是我的心頭肉。”

  大多數創業者都希望自己能夠保持著忙碌的狀態,劉飛碟從創業以來的三年多時間裡,幾乎沒有給自己放過假:“我大年三十都還在忙,周圍的鄰居都說我,那麼拼幹嘛,我笑笑,其實這都不算什麼,我覺得忙碌也是一種幸福。”

  為了家庭“想不到更好的選擇”

  回鄉創業,劉飛碟面臨的不僅僅是工作上的困難,家裡也有生病的老人。劉飛碟的公公身患尿毒症,而婆婆也患了半邊癱。但是這些都沒有難倒她和她的丈夫,在她的悉心照顧下,幫助公公和婆婆每天調理身體,鍛鍊身體,現在婆婆還能下床自己走動了。

  “父母本來是不支援我的,但是這幾年,我用我自己的行動證明給他們看,我比他們把羊子養的更好,而且周圍哪家養的羊生了病都會找我幫忙,我的技術大家還是認可的。”“現在算是盈利吧,但僅僅是薄利,我覺得以後的市場會越來越廣闊”劉飛碟說道。

  劉飛碟對於自己的創業經歷歸結於“堅持”兩個字,從學校到社會,從工作到創業,這兩字一直伴隨著她,“我現在只有堅持,想不到其他更好的選擇”。對於未來,劉飛碟還是充滿希望的。在養羊成功後,她並沒有忘記想著帶領村民共同致富的創業初衷。

  2013年9月,在鎮政府領導的支援幫助下,協同幾位養殖戶率先組建了“仁壽福興農牧養羊專業合作社”,吸納全鎮100個養羊戶為社員,免費為社員提供肉羊養殖技術和市場銷售資訊。她準備在2015年以內再將養殖場擴大700平方米,將山羊存欄量達到500頭,屆時將打造一片以休閒垂釣、健康養殖、鮮活農副產品和全年無公害的綠色瓜果蔬菜為一體的生態農場,為曹家百年梨鄉新增一項旅遊專案。

  篇3

  大二,她就有了創業的想法

  初見王偉偉,很難將眼前這個清秀的姑娘和“羊倌”聯絡起來。但只要開啟話匣子,她開口就離不開“羊”了,“我飼養的是湖羊,這種羊的特點是,每胎多羔,耐高溫高溼,抗病能力強……”

  與“羊”結緣,要從她在常州讀大學時說起,“大二時,我有了創業的想法,就用大一當外場主持掙的三四萬元成立了貿易公司,代理國內品牌羊奶和羊奶粉。”當時正遇上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國內乳業市場動盪,她原以為羊奶可以趁機開啟市場。可沒想到,羊奶一開始在超市、終端店賣不動,剩下那些還有五六天就要過期的奶,她只好全部收回,帶回學校送給同學喝。“有的同學喝不完,就拿來洗臉、泡腳,看得我挺心疼的。一開始,就虧了七八千。”

  後來,王偉偉通過張貼海報、免費品嚐、送貨上門,逐漸打開了售奶局面。待大學畢業時,她已經掙到了“第一桶金”,羊奶銷入當地各大超市,還在常州開了3家社群店。

  畢業,她回家鄉當了“羊倌”

  2011年,王偉偉從常州工學院畢業了,她一邊繼續做著羊奶代理的生意,一邊琢磨著新的創業計劃。第二年,在考察了多家養羊基地後,她決定創辦自己的公司,從事肉羊養殖。

  王偉偉就把上學時掙到的數百萬元都投到了這個專案上,又通過親友籌集了一部分資金,總投資達到了550萬元,在洪澤縣三河鎮趙集村流轉了700多畝土地,建起了養殖場。養殖場裡建有標準化羊舍及飼料用房6980平方米,青貯池3000立方米,配有飼料加工裝置7組。她說,加工好的青貯飼料能儲存兩年,可以充分保證羊群的餵養需求。

  “每個人的潛力都是無限的,必須去挖掘,不然你永遠不知道自己能做成什麼。只要你去做,總會有希望。你要是自己看扁了自己,就真的什麼都沒有了。” 王偉偉坦言,創業過程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建廠時家裡連遭變故,我剛畢業不久,對建築施工一竅不通,吃住都在工地上,緊緊盯住進度,嚴控工程造價。”

  最讓她難忘的是2013年的夏天,她一個人住在剛建好的辦公室裡,周圍只有農田和在建的羊舍,蚊蟲叮咬已經算不了什麼,有時候蛇還會鑽進屋裡來。王偉偉只好養了一隻德國牧羊犬看門,這才有了點安全感。

  未來,她想帶鄉親們共同致富

  目前,她的公司第一批湖羊已經順利出欄,實現盈利不成問題。

  “準備明年春節後建第二期,整個工程將投入1200萬元,建成後可存欄15000頭種羊,每年出欄商品羊32000頭,銷售收入可以做到3100萬元。”在王偉偉的構想中,她將吸引有意向的農戶參與進來,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養殖戶+銀行”的模式,這樣不僅讓小規模養殖戶免去徵地建廠房的成本,實行“統一管理、統一防疫、分戶飼養、統一出售”,還可以降低農戶的養殖風險,實現農場與農戶的“雙贏”。

  再看遠一點,王偉偉希望逐漸完善上下游產業鏈,從肉羊屠宰深加工專案切入,構建“龍頭企業+規模化養殖基地+肉羊屠宰深加工+合作社+農戶”的縱向產業鏈,和“種羊良種繁育+肉羊育肥+飼料加工***草料、精料***+有機肥生產”的橫向產業鏈。

  “只有實現從養殖到屠宰加工的邁進,才真正踏上企業產品品牌化之路,從而一步步打造出中國高階冷鮮羊肉品牌。”對於未來,王偉偉信心滿滿。她說,創業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