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開店創業經歷
以1983年美國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舉辦的首屆商業計劃競賽為標誌,拉開了了全球大學生參加創業序幕。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解開,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畢業一年多來,郭高林從一個一無所有的大學畢業生,到大膽創辦自己的蔬菜連鎖超市,再到現在擁有了4家連鎖店的成功創業者,每天獲得1萬多元的營業額是他當時想都不敢想的,這讓他更加堅定了創業的信念。
讓郭高林欣慰的是,他的創業,不僅給自己的女朋友和妹妹提供了就業機會,而且也幫助同學王彥峰、肖冰、武亮亮等人就業並使他們有了用武之地。如今,4家連鎖店共有員工20多人。
大學畢業,湊錢開店賣菜
“80後”的郭高林,是河南省教育學院2007級管理學院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畢業生。
郭高林說,他的創業之路是從大三練攤賣衣服開始的。在鄭州牧專外面的那條路上,流動人口多,一到晚上就熱鬧非凡,路兩邊都是賣小吃、賣衣服、賣雜貨的地攤。郭高林和女朋友姜茵也在那裡擺地攤賣起了衣服。姜茵做老闆和銷售,郭高林的任務是進貨。
“練攤”雖然只是小打小鬧,但在這個過程中,郭高林學會了基本的經營技巧。
郭高林愛琢磨。有一次,他發現自己身邊賣菜的雖說生意不錯,但因為零星分散,又沒有品牌,蔬菜的質量、價格、信譽總不能讓一些顧客滿意。“我就琢磨,肉類可以有品牌店,蔬菜為什麼不能打響自己的品牌?”他萌生了開蔬菜超市的想法,“以品牌蔬菜為主,兼營五穀雜糧、冷鮮肉等,附帶一些副食。”
在面臨畢業的那段日子裡,在眾多同學焦頭爛額地忙於找工作的時候,郭高林並沒有慌亂,因為他已決定創辦自己的蔬菜超市。2007年6月底,郭高林回學校領取畢業證時,將想法告訴給了好友,結果頓時在年級裡炸開了鍋。大學畢業生賣菜?很多人認為他根本吃不了這個苦。
郭高林並沒有放棄。“誰說我是3分鐘熱度?一個有夢的人永遠不會放棄!”最終,郭高林用堅定的決心說服了幾位好友,同學王彥峰、武亮亮、郭妍妍等人和他一起,湊了5萬多元錢作為啟動資金。
2007年8月22日,以郭高林的名義註冊的“咱地裡”蔬菜自助店在鄭州市馬李莊正式開張。
開辦四家連鎖店
有了自己的店鋪,郭高林和好友們開始忙碌起來。但在現實面前,他們還是遇到了很多困難。
鄭州毛莊、劉莊、陳砦蔬菜批發市場,是他們考察好的幾個蔬菜批發市場。劉莊最大,是蔬菜的主要分批地,所以第一次進蔬菜時,他們就直奔劉莊。
到了之後才發現,這裡批發的蔬菜動輒就是幾千斤,不散批。他們磨破嘴皮子,最後才批了200斤大蔥、幾包大蒜和幾百斤土豆,結果大蔥爛了一屋子,損失了幾十斤,剩下的半個月才賣完。
“我們一看情況不對,趕緊掉頭到陳砦蔬菜批發市場。到了陳砦蔬菜批發市場才發現,這裡的蔬菜種類多,價格也不貴,適合我們的採購需求。直到現在,我們的蔬菜一直都是在那裡採購的。”郭高林說。
那時每天早上5點,郭高林和王彥峰就要爬出熱被窩,蹬三輪車到蔬菜批發市場進菜。“每一片菜葉都要精挑細選,每一毛錢都要和人家討價還價。”王彥峰說。
開業第一天,他們甚至都不會用收款機,還收過假幣,丟過東西。蔬菜生意對時間的要求很特殊,別人吃飯的時候他們最忙,過了高峰期才能輪流吃飯。進入冬季,屋裡既沒暖氣又沒空調,因為要淨菜、剁肉,還未入冬,幾個人的手都不同程度地被凍傷了。
但是他們從來沒有想過放棄。“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做事都需要有一個過程,堅持是有難度,但萬事開頭難,我們要用一顆平常心去做事。”郭高林說。
郭高林和大夥兒一起起早貪黑,不怕吃苦受累,認真做市場調查,虛心向同行和前輩“取經”。
在幾個年輕人的不懈努力下,“咱地裡”的生意越來越好。走進“咱地裡”蔬菜超市,貨架上的蔬菜碼得整整齊齊,品種齊全,黑板上的價格標得清清楚楚,價格低廉。除了蔬菜,店裡還有副食品、雜貨和冷鮮肉,吸引了不少顧客。大學生熱情的態度,使很多顧客成了回頭客。
就這樣,“咱地裡”蔬菜自助超市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我們還是有優勢的:跟小商販比,我們的優勢是菜價便宜、種類多、乾淨、不缺斤短兩;與大超市比,我們的優勢是價位低、離家近。”蔬菜超市在幾個大學生的精心操持下逐漸走上正軌,並加盟了雙彙集團,經營雙匯冷鮮肉。
那段時間,超市每天的營業額是1000元左右,但除去成本和開支,他們的贏利非常有限。“創業初期,我們沒打算賺錢,首先是學習和積累經驗,培養客戶群,賺錢是以後的事。”郭高林說。
隨著生意逐漸走上正軌,郭高林決定擴大規模。2007年12月,郭高林在鄭東新區成立了第一家分店。這家店面附近,是一個有1000戶人口的住宅小區,一間只有80平方米的毛坯房成了郭高林事業的又一個起點。
規模擴大了,對新環境的適應、員工素質、管理模式、產品質量等問題也接踵而來。“新店開業後,銷售狀況並不理想,新店的寂靜,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影響著我們的情緒,畢竟我們都是年輕人。但是,真誠的傾訴和相互安慰、鼓勵,讓我們的心貼得更緊,我們咬著牙走過來了。”郭高林說。
在迎接挑戰的過程中,他們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包括收銀製度、招聘培訓制度、採購制度、倉管制度。這些正好是他們在大學所學的知識,這些知識,成為“咱地裡”發展的基礎。
現在,4家店都已實現贏利,每個月的銷售收入已超過30萬元。
篇二
孔德永是中原工學院的一名大四學生。前些天,他的父母從吉林榆樹農村趕來看望上學的兒子,臨走,小孔瀟灑地買了兩張飛機票,讓從未坐過飛機的二老著實過了把“飛天癮”。
2004年9月剛來中原工學院報到時,孔德永和許多家境貧寒的大一新生一樣,繳完學費住宿費什麼的,兜裡就剩下了七八百元錢。這些錢,父母告訴他,至少要堅持三四個月以上。
孔德永不願坐等父母的供給。他知道年事已高的父母面對土地討生活不易;另一方面,學市場營銷的他早在高中就立下一個“雄心”:上了大學,要找機會創業,幹一番事情。
貧困生創業,最大的困難是啟動資金。為此,孔德永決定從掙“第一分錢”開始,聚沙成塔。
他的第一份收入來自入校第二個月賣的30雙手套,掙了50元錢。那天,他興奮地給遠方的父母打了個電話,告訴雙親:“今天的生活費沒用你們的錢,是我自己掙的!”
牛刀初試後,孔德永又當過導遊、賣過月餅、賣過被子……學業之餘每一次商機的成功捕捉,都讓他為自己以後的創業積累了經驗與資本,也一點點增強著信心。
從大二起,孔德永已沒再讓家裡寄過錢。相反,那一年,他還向家裡寄去了5000元錢。
時機逐漸成熟,大三即將到來的那個暑假,孔德永懷揣攢下來的將近2萬元錢,和同鄉也是同學的賈紅亮一起,準備實施他們籌劃已久的創業夢——在學校門口,開家學生飯店。
之前,孔德永專程找過他所在的經濟管理學院的團支部書記王媛媛老師,訴說他想創業的夢想,以及擔心因此造成學業和創業之間衝突的苦惱。王老師告訴他:“只要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時間可以像水一樣擠出來;而且,學經管的學生正應該在實踐中學以致用,讓學業與創業互相促進。”王老師的一番話堅定了小孔的信心。
提前半個月到校,錢包不那麼充實的孔德永和賈紅亮幾經考察,將飯店選在了校門口附近的一個地下室——一間光禿禿的、連水電也沒有的空屋子。預付完房費還剩8000元錢,他們接水電、跑裝修、找服務員……為了省錢,桌椅買的是舊的,小孔將廚師表哥從老家拉了來,算是省下了一筆開銷。
趕在2006年9月1日,學生入校的第一天,孔德永的東北菜館開張了。此時,他們才發現,他們還是將困難想得太少了。
開張第三天中午,飯店總共只來了兩桌客人,收入62元錢。前半個月,飯店的日營業額極少超過500元,而要顧住本,一天的營業額至少得800元以上。
同時,由於缺乏經驗,他們的每一個環節,都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的經營成本,就連買斤大蒜,都要貴出兩三毛錢。
艱難時,孔德永和同伴也曾想過放棄。可創業的激情和不肯服輸的念頭,總在最後時刻戰勝了猶豫與氣餒。他們暗訪附近的飯館,讓自己的菜品更物美價廉;他們在校園網和校園內做廣告,以儘快增加飯店知名度;他們挖空心思促銷,以招徠更多回頭客……小孔感嘆:“在課堂上學的那套,這回全用上了!”
開張20天后,飯店生意開始轉好。第二個月,開始有盈餘。越來越多的學生顧客開始知道並認可了這家學生開的飯店。半年後,小孔的飯店從地下搬到了地上。
現在,小孔豪氣地告訴記者,夏天生意最好的時候,一天用過14個服務員,門外擺30多張桌子;而一個月的營業額,達到6萬元。
今年暑假,孔德永在東北菜館的附近又開了一家400平方米的新店——川王府火鍋。
需要強調的是,雖然孔德永的“生意”越做越順,但他始終沒忘記自己作為學生的本分。從大一到大三,他年年是獎學金獲得者,且成績良好。孔德永說,創業的艱辛與樂趣給了他克服困難的勇氣與精力,他能在天不亮趕到市場進菜,而不耽誤八點半回來上課;能在晚上飯店關門後去自習室伏案苦讀到凌晨,而第二天照常起床……就像一個心裡揣著理想的人,總有使不完的勁兒與精氣神。
大四了,孔德永和別人一樣,開始為工作奔波,飯店更多地交由東北來的親戚照管。而在夯實基礎、積累經驗後,他的夢想是在服務業開一家全國連鎖的“店”,這個店的名字,要讓大家都能耳熟能詳。
篇三
雖然任泉的名字放在最後,但作為“最具投資頭腦的明星”,他顯然是Star VC真正的操盤手。採訪過程中,每每提到投資,任泉的眼中就會閃出一道亮光,甚至捶胸頓足地告訴記者“人生最大的遺憾就是當初沒有投陳歐”,足見他對投資的興致之高。
事實上,從投資第一家餐飲店“蜀地辣子魚”以來,任泉已經“兼職”做了15年投資人。
1997年大學畢業後,任泉獨立創業成立蜀地辣子魚餐廳。“當初想賺錢,也沒有其他的想法。”任泉坦言,“不過,我從那時就是從自己的消費角度出發,把自己當做一個顧客來定位和經營我的餐廳。”
任泉介紹說,他的第一家餐廳就開在學校旁邊,在一個很安靜的小洋樓裡,環境雖然不算高檔,但很有風情。“當時選單都是我自己定的,我的出發點就是,我能消費得起多少錢的菜。因為自己當時剛大學畢業,也不是明星。我印象特別深,當時我就問廚師說土豆多少錢一斤,那時候好像是8毛錢一斤,半個土豆就可以炒一盤土豆絲,算上辣椒和油成本也就1元,要價6元也不算貴。這麼一算,一盤土豆絲就能賺不少錢。”
用這種最原始的方法定選單,任泉覺得恰恰是“以人為本”。“所以當時幾個大學生花80元到100元就能吃到我那家店的特色菜了,對當時的大學生來說,25元左右的消費還是可以接受的,那時候買盒飯也差不多要十六七塊錢。”
“我的餐廳第一個月就賺錢了,第三個月開始排隊了,排了十五年。”任泉略顯得意地說,在這個過程中他自己也體會到了當老闆的責任和壓力。
“投資餐廳給我的不只是一些表象的東西,你去辦營業執照要去找關係,去看房子要了解房產資訊,還要了解市場資訊、物流資訊等等,很多東西你必須去掌握和學習,一路走來,碰到不同的人都會得到一些經驗,包括好的和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