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創業的事蹟材料

  創業者,眼睛要看得清目標,腦海要想得到策略,看看那些女人創業的事蹟,學習她們,找到自己的創業道路。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一:

  瓦缸養殖青蟹前景好年入500萬 辭職養青蟹年入500多萬

  核心提示

  齊肩的頭髮,合身的連衣裙,姣好的面容,面前的曾上玲儼然一名大美女。看著這麼一個大美女,很難把她和比手掌還大的青蟹聯絡到一起。實際上,曾上玲是防城港市利用紅樹林空隙放置瓦缸養殖青蟹的首創人。一個女子成為當地養殖的標杆,這背後肯定有故事,也有不一樣的創業心得。

  無意

  聚會上聽到青蟹養殖

  曾上玲的老家坐落於廣西防城北部灣茅尾海域邊上的一個小山村。早年間她曾是防城港一家國有企業的職工,單位經濟效益不好,1997年夏天,曾上玲辭職下海了。“就是不甘心唄。”曾上玲說。 辭職後的最初幾年,曾上玲嘗試做過一些小本生意,但本小利薄,時賺時蝕,生活仍入不敷出。

  辭職後的最初幾年,曾上玲只是做一些小本生意,時賺時賠,生活入不敷出。海邊人常說靠海吃海,小本生意不起色,曾上玲就跟別人幹起了養殖。鰮魚、鱷魚、龜、鱉,只要想得到的,曾上玲都養過了。可作坊式的養殖,規模小,成本大,利潤低,曾上玲的生意總是難以為繼。

  為什麼養了這麼多卻養不好呢?曾上玲百思不得其解。正當她發愁的時候,她發現提倡吃生態食品、綠色食物的聲音越來越多了,一時間她恍然大悟,“也許是海水養殖過分依賴飼料和藥物了。”過後,曾上玲看準了一條路——生態養殖。

  俗話說,?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2003年秋,曾上玲在一次和朋友的聚會中,無意中聽到在浙江、福建沿海一帶有原生態養殖青蟹的養殖場。朋友們隨口說說就過了,可曾上玲卻放在了心上。沒多久,曾上玲便約朋友專程前往浙江、福建參觀,他們看到了一家養殖場利用紅樹林空隙用水泥鑄缸養殖青蟹。

  曾上玲意識到這種方法很適合地處沿海、紅樹林面積分布廣的防城港市,而且發展青蟹養殖非常有養殖前景。紅樹林為沿海海域多種魚類和附生物提供了豐富餌料和棲息地,在紅樹林裡養殖青蟹,可以充分利用紅樹林生態系統內的小型魚、蝦、蟹、貝等低值海洋生態資源作為餌料,加快青蟹的生長;同時,養殖環境也非常清潔,是一種純天然的養殖方法,能滿足人們對優質、安全食品的需求;最後是成活率較高,一缸一蟹的方法養殖,避免了青蟹自相殘殺,有利於病害的防治。這不正是她多年苦苦尋求的生態海水養殖方法嗎?曾上玲為此欣喜若狂,如獲至寶。

  有心

  摸索出養青蟹的門道

  這一次養殖,曾上玲不是匆忙開始,而是做足了功課。

  參觀回來後,曾上玲先是沿著北部灣海岸線所有的紅樹林灘塗進行詳細考察,整整走了3個月。此外,曾上玲請了好幾個專家,對利用紅樹林空隙用水泥鑄缸養殖青蟹的方法進行反覆論證。用水泥鑄缸被推翻了,因為成本大。用塑料桶養殖呢?也被專家否定,因為會汙染環境,與創業的初衷背道而馳。那段時間曾上玲可謂心力交瘁。

  細心的曾上玲還請有關專家對利用紅樹林空隙用水泥鑄缸養殖青蟹的方法進行反覆論證,發現此法有兩個弊病:一是用水泥鑄缸,需要大量的水泥、砂等材料和人工投入,加大了成本;二是水泥缸經海水侵蝕後容易損壞,損壞後淤塞海域,將來清理需要花費相當一筆資金。於是,她改用塑料桶養殖,但經海水浸泡後的塑料桶硬化、發臭,汙染環境,與自己發展綠色生態養殖的初衷背道而馳。

  用瓦缸養殖行不行?抱著再試一試的想法,曾上玲再次諮詢了專家,在得到專家的肯定和認可後,曾上玲立刻著手,親自設計瓦缸並送到陶瓷廠定做。

  3000只瓦缸,每個瓦缸放1只蟹苗。在最初的3個月裡,曾上玲幾乎每天都和青蟹呆在一起,一遇到問題就請教專家。“漲潮的時候才能餵食,提前餵了青蟹不吃,食物留在缸裡就容易滋生細菌。”現在曾上玲說起養蟹頭頭是道,但這些經驗都是一次次摸索和總結出來的。

  當第一批青蟹80%成活上市的時候,曾上玲知道,自己終於成功了。

  心得

  抓住機會並堅持到底

  按規劃,每畝紅樹林放置瓦缸600個,3萬多個瓦缸僅佔紅樹林面積50多畝,仍有250畝紅樹林閒置。為擴大規模,2009年夏,曾上玲想出一個大膽的辦法———成立合作社,成員側重傾向當地村民尤其是婦女。經過將近一年的挨家逐戶上門、反覆向村民宣傳紅樹林瓦缸養殖青蟹的發展前景,終於打消了村民的顧慮。2010年初,江山鄉潭西村共有29名村民***其中婦女14人***加入合作社,正式取名為“防城區江山鄉潤豐綠色生態海水養殖專業合作社”。到2010年6月,合作社已發展社員36名,共籌集資金628.8萬元。目前,合作社青蟹養殖已發展到5萬多個瓦缸,養殖面積擴至90畝。

  如今的曾上玲,已經成為防城港市當地養蟹的女強人,年總收入500多萬元;她還通過“合作社+基地+養殖戶”的經營模式,帶動了當地一大批農戶從事青蟹養殖,戶均年收入七八萬元。

  回想起自己的創業故事,曾上玲還是挺感慨。“其實身邊有很多商機,有些資訊別人隨口說說,過了就過了,我就沒把它放過。”曾上玲說,女性想創業,不僅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也要做生意場上的有心人。“發現機會很容易的,抓住並堅持做就很難。認準目標、克服困難,成功其實沒有那麼難”。

  二:

  江蘇淮安女大學生返鄉養羊創業,創造自己的創業傳奇

  “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江蘇省淮安市姑娘王偉偉對此深有體會。這個27歲的創業女性,早在高中畢業時就有一個夢想:做一名成功的商人。如今,她已是二次創業:將上大學時代理羊奶銷售賺到的人生“第一桶金”,投到了家鄉洪澤縣的湖羊養殖專案。身邊人說,這是一個青年創業的傳奇;在她自己眼裡,這是一個實現夢想的故事。

  大二,她就有了創業的想法

  初見王偉偉,很難將眼前這個清秀的姑娘和“羊倌”聯絡起來。但只要開啟話匣子,她開口就離不開“羊”了,“我飼養的是湖羊,這種羊的特點是,每胎多羔,耐高溫高溼,抗病能力強……”

  與“羊”結緣,要從她在常州讀大學時說起,“大二時,我有了創業的想法,就用大一當外場主持掙的三四萬元成立了貿易公司,代理國內品牌羊奶和羊奶粉。”當時正遇上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國內乳業市場動盪,她原以為羊奶可以趁機開啟市場。可沒想到,羊奶一開始在超市、終端店賣不動,剩下那些還有五六天就要過期的奶,她只好全部收回,帶回學校送給同學喝。“有的同學喝不完,就拿來洗臉、泡腳,看得我挺心疼的。一開始,就虧了七八千。”

  後來,王偉偉通過張貼海報、免費品嚐、送貨上門,逐漸打開了售奶局面。待大學畢業時,她已經掙到了“第一桶金”,羊奶銷入當地各大超市,還在常州開了3家社群店。

  畢業,她回家鄉當了“羊倌”

  2011年,王偉偉從常州工學院畢業了,她一邊繼續做著羊奶代理的生意,一邊琢磨著新的創業計劃。第二年,在考察了多家養羊基地後,她決定創辦自己的公司,從事肉羊養殖。

  王偉偉就把上學時掙到的數百萬元都投到了這個專案上,又通過親友籌集了一部分資金,總投資達到了550萬元,在洪澤縣三河鎮趙集村流轉了700多畝土地,建起了養殖場。養殖場裡建有標準化羊舍及飼料用房6980平方米,青貯池3000立方米,配有飼料加工裝置7組。她說,加工好的青貯飼料能儲存兩年,可以充分保證羊群的餵養需求。

  “每個人的潛力都是無限的,必須去挖掘,不然你永遠不知道自己能做成什麼。只要你去做,總會有希望。你要是自己看扁了自己,就真的什麼都沒有了。”王偉偉坦言,創業過程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建廠時家裡連遭變故,我剛畢業不久,對建築施工一竅不通,吃住都在工地上,緊緊盯住進度,嚴控工程造價。”

  最讓她難忘的是2013年的夏天,她一個人住在剛建好的辦公室裡,周圍只有農田和在建的羊舍,蚊蟲叮咬已經算不了什麼,有時候蛇還會鑽進屋裡來。王偉偉只好養了一隻德國牧羊犬看門,這才有了點安全感。

  未來,她想帶鄉親們共同致富

  目前,她的公司第一批湖羊已經順利出欄,實現盈利不成問題。

  “準備明年春節後建第二期,整個工程將投入1200萬元,建成後可存欄15000頭種羊,每年出欄商品羊32000頭,銷售收入可以做到3100萬元。”在王偉偉的構想中,她將吸引有意向的農戶參與進來,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養殖戶+銀行”的模式,這樣不僅讓小規模養殖戶免去徵地建廠房的成本,實行“統一管理、統一防疫、分戶飼養、統一出售”,還可以降低農戶的養殖風險,實現農場與農戶的“雙贏”。

  再看遠一點,王偉偉希望逐漸完善上下游產業鏈,從肉羊屠宰深加工專案切入,構建“龍頭企業+規模化養殖基地+肉羊屠宰深加工+合作社+農戶”的縱向產業鏈,和“種羊良種繁育+肉羊育肥+飼料加工***草料、精料***+有機肥生產”的橫向產業鏈。

  “只有實現從養殖到屠宰加工的邁進,才真正踏上企業產品品牌化之路,從而一步步打造出中國高階冷鮮羊肉品牌。”對於未來,王偉偉信心滿滿。她說,創業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