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業創業事蹟材料

  創業如上山打虎,下海抓鱉,需要能力,更需要膽量!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的相關文章,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發。

  1:4位大學生養泥鰍創業,從負債40萬到年賺百萬

  提起大學生創業,不少人會想到電子商務、資訊科技之類的高新產業。然而,在舟山市定海區,浙江海洋學院的4名大學生卻挑中了又髒又累的水產養殖,他們不挑梭子蟹、大黃魚這類“高大上”的海產品,偏偏和灰不溜秋的泥鰍看對了眼。2013年起,從負債40萬元到年收入上百萬元,從最初只想賺份“打工錢”到如今養殖基地擴張到省外,泥鰍遠銷海外……兩年來,4位“泥鰍兄弟”憑著一股韌勁,泥巴里翻出了“大動靜”。

  象牙塔裡“泥腿子”

  寒冬裡的定海區白泉鎮小展社群的泥鰍養殖基地,王小軍、賀龍興、胡秀峰3人正在整修池塘,為來年生產旺季作準備。而賈興魯則在江蘇連雲港的合作養殖基地照看著。

  “泥鰍兄弟”4人,是浙江海洋學院水產養殖專業的同班同學,其中3人2013年畢業,而王小軍繼續讀研究生。畢業之際,他們4人的想法出奇地一致:給人打工不如自己創業。“國家鼓勵大學生創業,我們正好用所學的水產養殖技術,打拼一份自己的事業。”

  創業,不能跟風。在舟山,大黃魚、梭子蟹等海產是百姓最為喜愛的餐桌美食,市場大、銷路好,吸引了眾多水產養殖戶。可王小軍他們偏不願去大碗裡與別人搶食,決定養殖不起眼的泥鰍。“大學期間,我們跟著導師做過泥鰍養殖的課題,對傳統泥鰍養殖存活率低的難題有所突破,這也是我們決勝市場的法寶。”

  土地承包費、裝置投入費、基地改造費……估算下來,創業成本居然高達40萬元之多。“我們幾個都來自農村,家人沒法給我們太多支援。”王小軍說,籌集資金只能靠自己。於是,他們向朋友、親戚一遍遍講述創業方案,努力說服對方,終於湊齊了40萬元。2013年3月,4兄弟在白泉鎮小展社群承包下20畝地,挖塘搭棚,下田當起了“泥腿子”。

  泥鰍兄弟勤創業

  1個大棚、9口苗塘……漸漸地,泥鰍養殖基地雛形初現。隨後,“泥鰍兄弟”又斥資20多萬元,引進個大體肥的優質品種臺灣泥鰍用於繁殖生產。很快,40萬元啟動資金被花得一乾二淨,幾個小夥窮得揭不開鍋。

  這時,胡秀峰提議,在養殖場裡種些蔬菜,自給自足,解決生計問題。種地,對於這些農家娃來說並非難事,塘埂上很快就種滿了西紅柿、大白菜、豌豆等各種蔬菜。想不到的是,不起眼的塘埂竟產量驚人,有大量蔬菜剩餘。於是,他們把蔬菜賣掉,購買更多泥鰍苗。

  那陣子,他們常常凌晨起床,踩著載有幾百斤蔬菜的三輪車,去市場佔位賣菜。“起初,我們都很靦腆,不好意思張嘴叫賣,一天都賣不出多少,可一想到養殖場需要錢,大家都豁出去了,整個菜市場就數我們的吆喝聲高。”王小軍頗為自豪地說,有一晚,他們賺了500多元。

  “通宵賣菜雖然苦,但和養泥鰍遇到的困難相比,根本不值得一提。”因缺乏大規模養殖經驗,養殖泥鰍栽了不少跟頭。對此,王小軍記憶猶新。

  2013年6月,首批泥鰍出塘在即。一天夜晚,養殖場突然停電,為泥鰍塘增氧的一個水泵停止運轉近一個小時   。等巡夜的賀龍興發現異常時,整整一塘泥鰍、近10萬條都死了。這對急需回籠資金的養殖場來說,無異於晴天霹靂。兄弟4人一邊默默吞下苦果,一邊加強夜間值班,輪流巡塘。王小軍戲謔地說:“養泥鰍可不容易,稍有粗心大意,它們就跟你玩命,幾萬條几萬條地死給你看!”

  資金匱乏、經驗欠缺、技術瓶頸……這些一度困擾養殖場發展的難題,並沒有難倒心懷夢想的4個年輕人。“創業哪有一帆風順的,經歷困難是正常的。只要挺過去,我們收穫的不僅僅是養殖場的成功,還有寶貴的人生閱歷。”正是這種以苦為樂的精神,讓“泥鰍兄弟”逐漸走向成功。

  天道酬勤苦為樂

  在前陣子舉行的“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中,“泥鰍兄弟”的參賽專案“舟山臺島鰍業有限公司創業計劃書”從10萬件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了計劃類農林漁牧方面的金獎。

  小小的泥鰍養殖為何能受到評委青睞?養殖場簡陋的平房內,王小軍端上一碗熱氣騰騰的泥鰍燉豆腐,回答了這個問題。“傳統的土泥鰍,個小肉少,養殖週期長,利潤少;而我們養的臺灣泥鰍,平均一條重2兩,個大肉肥,口感鮮美,更具市場前景。”

  除了引進品種,技術創新是“泥鰍兄弟”獲得成功的又一關鍵。經過6年努力,王小軍等人在浙江海洋學院碩士生導師儲張傑博士的帶領下,突破了泥鰍育苗的關鍵技術——泥鰍幼苗敵害豆娘幼蟲的防控。利用人工育苗技術、開口餌料技術和敵害防控技術等三大核心優勢技術,泥鰍成活率從5%提升到了50%,而繁育成本下降一半多。

  2013年6月,獲得首筆銷售收入3萬元;2014年1月,接到溫嶺客商的第一份大額訂單,並正式註冊成立“舟山臺島鰍業有限公司”;2014年夏季,是養殖場豐收的季節,安徽、重慶、湖北等地的訂單紛至沓來……“泥鰍兄弟”一步一個腳印,夢想的光芒照進了現實,2014年公司銷售額達150萬元,前來洽談合作養殖的客商絡繹不絕。

  “我們打算在這裡建一個實驗室,繼續提高養殖技術。”說到對未來的憧憬,王小軍信心滿滿。新一年,他們既要鞏固原有市場,又要加快建立合作養殖基地,在全國各地推廣他們的苗種和技術。其中,江蘇連雲港的合作基地將繼續拓展韓國、日本等海外市場,讓泥鰍“遊”出國門。

  2:養鴨30年守成“鴨司令”年收900萬

  30年前,舉家從孝感來到江夏,靠借債買來種鴨。從小養鴨戶到帶動周邊16家養殖戶抱團發展,目前每年迴圈養鴨規模達到56萬多隻,年收900餘萬元。

  其間,2003年非典、兩次禽流感,這個曾經的獸醫都一一經歷。“養鴨,守得住的才有出路。”這是“鴨司令”韓全安對他30年養殖事業從小做到大的經驗總結。

  本地鴨子飛往香港

  在江夏五里界唐塗村附近,分佈著上十個水塘、水庫。無一例外地,每片水域上及岸邊,一群群鴨子“嘎嘎”歡叫著拍打著翅膀。

  今年55歲的韓全安,是這些養殖基地的總帶頭人。

  韓全安是孝感人,養鴨之前是一名鄉村獸醫。但是,年輕的他,總覺得這份工作滿足不了他一顆想做事業的野心。

  然而,做什麼?他又一直沒想好。

  直到1984年的一天,他因偶然機會來到江夏五里界。看到當時還稱為武昌縣的這片土地上,水面寬闊,生態良好,職業敏感告訴他:這是個搞養殖的好地方。

  當時,儘管改革開放的春風已起,但江夏本地居民大多還停留在靠種水稻等莊稼以及靠手藝吃飯的思維,搞養殖的沒有一家。

  趁熱打鐵,興奮不已的韓全安跟當地相關部門談好,回老家捲起鋪蓋便來到了江夏。這一來,就是30年。

  啟動資金不足,他向親戚朋友借債買來幾百只蛋鴨種苗,甚至還向銀行貸款完善硬體設施。看到鴨子一天天長大,他的心裡也充滿了期待。

  由於本身是獸醫出身,技術上沒有問題。然而,新的問題出現了,鴨子長大了往哪銷?當時,本地居民對鴨肉並不像現在這樣普及,沒有預想到的情況讓韓全安傻了眼。

  正在他著急之時,在當時的武昌縣外貿局溝通下,深圳一家外貿公司要下了所有的鴨子。

  韓全安的鴨子在家門口市場有限,在外貿公司的運作下,竟飛往香港等地。

  沒了銷售之憂,他放開手腳擴大規模,一年出口鴨子10萬隻左右,他一年便成為了萬元戶。

  帶動16家養殖戶抱團致富

  隨著市場慢慢培育,當地居民對鴨肉的消費需求也開始增長。“武漢這麼多人口,攤到每家一個月一隻鴨子,也是不小的數字。”看準這一點,自1987年,韓全安調整思路開始做內銷。

  發了財的韓全安,開始琢磨更好的發展方式。“我一個人,畢竟能力和精力有限,不如把大家組織到一起,抱團發展。”此時,跟隨效仿他養鴨的養殖戶越來越多,但各家都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技術、銷路、原材料成本控制都是一門學問。

  於是,他帶動當地16家養殖戶成立了唐塗養鴨協會,在養殖技術方面提供幫助,在銷售上全面負責,甚至連飼料他都負責調運。擔負起五里界乃至周邊梁子湖新華農莊養鴨大戶的加工與銷售業務。如今,養鴨協會養殖基地年迴圈養鴨規模達到56萬多隻。其中肉鴨46萬隻,蛋鴨近10萬隻?,收入達到900多萬元。在協會成員單位中,養殖規模在10萬隻以上有2家,最高年收入達到30多萬元,最少的也有10萬多元。成為湖南、江西等省份批發市場及加工企業的主要供應商,他也被人譽為“鴨司令”。

  其實,在辦養殖場的這些年裡,韓全安也遇到過不少挫折。2003年的非典,人們談禽色變。2008年和去年的禽流感,讓人們更是對禽類唯恐避之不及。很多養殖戶看到市場行情不好,陸續退出,但他卻咬牙堅持下來了。“養鴨,守得住的才有出路。”韓全安淡淡說道。

  3:80後開網店賣土雞蛋月銷12萬生意火好賺錢

  人物名片

  劉溈,1984年生,寧鄉縣溈山鄉人,溈山溈印養雞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2年前,寧鄉小夥劉溈關掉了自己在廣東的工廠和外貿公司,回家做起了網上賣雞的生意。如今,他的生意越做越大,每月可銷2000只土雞、12萬個雞蛋。昨日,展望自己“溈印養雞專業合作社”的前程,劉溈充滿信心:“明年我們將擴建新的基地,爭取做到銷售土雞40000只、雞蛋200萬個!”

  賣掉外貿公司,聯合村民養土雞?

  “咯——咯——咯”,一隻只1公斤大小的五黑土雞在竹林草地裡自在地唱著歌、覓食昆蟲。劉溈興辦的“溈印生態養殖場”就坐落在群山環抱、綠樹掩映的八角溪村。

  1984年出生的劉溈是土生土長的溈山人,最初他在廣東做工廠管理,幾年時間下來他擁有了自己的燈具工廠和外貿公司。“在公司業績蒸蒸日上的時候,我的右腿膝關節被確診為骨鉅細胞瘤,醫生下了病危通知,只能忍痛賣掉自己的心血。”劉溈回家休養,愛動腦筋的他決定不再南下,而是在自己家鄉賣雞。

  劉溈聯合村民們一起建立“溈印養雞專業合作社”,並註冊了“溈印”商標。“也就是‘溈山印象’的意思。”劉溈介紹,到今年八月,養雞專業合作社已經進入正軌,合作社全部採取小戶散養的模式,現有存欄土雞16000只,每天可出3000-5000個綠殼土雞蛋,“到了下個月,新的一批土雞開始產蛋,每天又可多出產初生綠殼土雞蛋2000-3000個。”

  “這些土雞除自己覓食昆蟲、飲用山泉外,我喂的全部是自產的碎米、稻穀、菜葉。”劉溈告訴記者。

  消除顧客疑惑,籌建網上可追溯平臺

  2012年2月,劉溈在淘寶網上開了一家名叫“溈印生態養殖”的店鋪,他將自己養雞生產的全過程拍片並製成網頁,放在網店、QQ空間和微博上,供顧客和網友參觀、瀏覽,以消除疑慮。“目前我正在籌備建立自己的網上可追溯平臺,今後通過這個平臺可以查詢到整個養殖生產流程和基地視訊直播。”?

  “網店起初每天只有幾個顧客,現在已經有上千個固定客戶,寧鄉縣城還有幾十個實體店銷售代理點。”劉溈介紹,現在每個月可銷土雞2000只左右、銷蛋12萬多個,深受顧客歡迎。

  “中秋節前幾天,在我這裡的綠殼土雞蛋訂單就有3000多份……現在主要是保證質量,擴大影響,爭取明年銷售土雞40000只,雞蛋200萬個。”劉溈表示,2015年,合作社將在溈山擴建新的基地,包括藏香豬、黃牛、生態魚的養殖以及煙燻臘肉、火焙魚、罈子菜、乾菜的加工等。

  
看過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