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典範的勵志故事

  對於創業來說,新的路可能在別人不敢走的地方,也可能在別人不願走的地方,看看那些創業的勵志故事,感受敢於創業的精神,激勵自己走向創業之路。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一:

  大學生東莞養龜創業兩年 5000只龜價值超千萬

  2009年,東莞的養龜業開始火起來。而早在2008年,當時還讀大一的莫樞偉就“嗅”到了養龜行業的商機。2012年從華南師範大學畢業,他沒有選擇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而是走上養龜的創業之路。昨日,筆者獲悉,莫樞偉的養龜場擁有5000多隻“石金錢”,估計約2000萬元,養龜場規模在不斷擴大。

  大一花光積蓄購6只龜飼養

  莫樞偉飼養石龜的場所為家庭式仿野生模式。在一棟出租屋裡,利用三層建龜池、孵化場所以及鐵架式養龜槽等,出租屋樓頂共打造18個養龜池,分餵養區、產蛋區和水池區,每個池都種植植物以遮擋太陽。整體構造是莫樞偉獨自一人花費8個月時間親手打造的。

  莫樞偉每天為龜池換水、隔天傍晚餵養、檢查產蛋區,以及隨時留意剛孵化的龜苗健康情況等。談起養龜創業的開啟,時間追溯到2008年。當時莫樞偉讀大一,無意之中瀏覽了養龜的視訊,於是他就上網搜尋養龜資源,看到了一個買賣的交易平臺,讓莫樞偉很為心動。

  莫樞偉仔細觀察了該平臺幾個月後,發現養龜的龜苗交易價格從80元翻到160元,“真的有那麼好賺嗎?當時心裡就有些按耐不住了,”莫樞偉說。於是大一暑假,他隻身一人坐了6個半小時的車,來到養龜地茂名沙琅鎮一探養龜行業火爆的真實。

  “我利用3天時間在養龜市場進行考察,供應商、旅店和大型養殖場來回跑,併到大型的養龜場裡參觀,發現網上的資訊是真的。”莫樞偉心動了,於是掏出了攜帶的1.6萬元,那是他兼職賺回來的全部積蓄,購買了6只擁有6年龜齡的石龜。

  家人對養龜創業從反對到支援

  用了全部積蓄買了6只龜回來的做法,遭到了家人的反對。但莫樞偉依然在前院打造一個臨時養龜池。1年後,該6只龜產下18只蛋,但是由於自己沒有掌握孵化技術最終沒有成功孵出小龜。

  在大二、大三兩年裡,莫樞偉依然每天瀏覽大量的養龜帖,學習養龜知識,當時龜苗的市場價格又上升了。“曾有人聯絡我想用3萬元,購買我那6只龜。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養龜能有出路。”莫樞偉說。

  大學畢業了,家人一致認為莫樞偉要找一份正當職業,不少鄰里認為莫樞偉留在家裡對著烏龜玩物喪志、不懂事。當時莫樞偉下定決心,無論家人如何反對,自己都要去創業。

  “創業一要有資金,二要有場地。”莫樞偉說,解決這兩個因素是創業的開始也是關鍵。正當莫樞偉著急時,他的舅舅說服了莫樞偉父母,最後答應給10萬元作為創業的開始。莫樞偉決定選擇奶奶家作為養龜場地,於是莫樞偉開始做泥水工,打造養龜池,自己一個人挑這幾百斤的沙泥走上3樓,從早上7時一直忙到晚上10時,整整做了3個月,花了1萬元的臨時養龜池最終打造完畢,他又用僅剩的9萬元全都買了石龜。

  常為養龜老前輩打短工學技術

  “當時一共買了430只。由於技術不成熟,成活率並不高,損失有50多隻石龜,於是我就不斷地找前輩瞭解經驗,併到老師傅家裡免費打短工並學習。”莫樞偉說,他加入了東莞市龜研會,在那裡學習了養殖技術、如何引進品種等。莫樞偉通過“走出去和請進來”的學習模式讓養龜事業很快有了起色。現在,養龜場年產量達1000至2000只龜苗。

  莫樞偉說:“家裡對我有信心,接下來我將正式從家庭式仿野生養殖轉變為池塘養殖。租了30畝地,打造了3個魚塘作為養殖的地方。”

  回想自己的創業道路,莫樞偉說現在只是成功了3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希望大學生能提前定好創業目標,一旦選擇了就要堅定和堅持。大學生首先做到的就是“少去想,多去做”,才能為成功創業鋪墊基礎。

  二:

  大學生李閃閃回鄉養鴨

  溫州科技職業學院畢業生李閃閃是一個農家子弟,家境貧寒。父母希望他畢業後能找一份體面的工作,但他一直想回家鄉做一番事業,帶動鄉親致富。當他向父母提出回鄉創辦星榮家禽專業合作社的時候,父母說:“大學畢業了,為什麼不去企業就業或者去考個農技員之類的,環境好,也體面,幹嘛非要回家來養鴨、養豬,幹這麼髒這麼累的活?”

  後來父母同意了,但是緊接著而來的是缺少資金問題,當地的團縣委知道這一情況後,幫忙聯絡了村鎮銀行,給了他10萬元的貸款,初步解決了啟動資金問題。

  養鴨不容易,剛運來的雛鴨非常脆弱,要用煤爐給它們加熱。那個時候已經是夏天,天氣很熱。室外的溫度有35度左右,鴨舍內已經超過40度,李閃閃每天冒著酷暑照料鴨子。有一次,鴨子突然生病了,李閃閃給它們打針吃藥也不見好轉。後來,溫州科技職業學院動物科學系的老師專家及時給予了技術指導與幫助,治好了鴨子的病。目前,李閃閃的合作社有番鴨現存欄2萬多隻、母豬34頭、公豬1頭。年出欄8萬餘隻番鴨、生豬百餘頭,年產值逾300萬元。

  “我在大學裡學的就是畜牧獸醫專業,我可以用專業技術來養殖番鴨、生豬。另外,因為經過大學學習,我進一步懂得了如何管理鴨場、豬場和合作社,也懂得如何控制成本、如何營銷產品。”李閃閃說。他的下一個目標是把番鴨養殖合作社發展成多元化的養殖企業,在農村的廣闊天地裡實現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