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白手創業故事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資訊科技飛速發展的背景之下,創業活動在全球範圍內活躍起來。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農民白手創業故事的相關文章,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發。

  1:種植紅喬薇成功翻盤的千萬“負翁”

  創業之路無止境,沿途可能鳥語花香,也可能荊棘密佈。

  趙挺勇就是一個經歷過風光與失意的創業者。風光時,他開著保時捷,住著豪華別墅;然而,被成功衝昏頭腦盲目轉行時,卻馬失前蹄淪為窮光蛋;幸運的是,他又從一株觀賞植物中覓得商機,得以東山再起。

  A.自信爆棚 身家近億的建築商成“負翁”

  趙挺勇1971年出生於浙江省紹興市的一個農民家庭。1990年,考上大學卻沒錢交學費的他,跟隨同鄉到上海浦東做建築工人。

  憑著聰明好學,他從搬運工一路做到專案經理,1992年下半年開始負責樓盤園林綠化。當時,地產行業慢慢崛起,趙挺勇敏銳地意識到,未來10年房地產絕對是個朝陽產業,心想與其在這裡辛辛苦苦地打工,還不如自己開公司當老闆。

  1996年10月,趙挺勇毅然辭職,成立一家建築公司。公司從小到大滾動發展,業務逐漸涉及道路、綠化、房產和市政等領域,到2005年底,趙挺勇的資產已高達8000多萬元。

  開著保時捷、住著別墅的他有了更多的想法,“何不在家鄉從事農特產品的生產和銷售”。

  隔行如隔山,朋友們聽說他要做農產品加工,紛紛勸他別冒險去做不熟悉的行當。但是,他卻選擇了一意孤行,於2007年註冊成立一家農特產品有限公司,承包幾千畝水域進行淡水養殖。同時,還一口氣投入6000多萬元,建造上萬平方米的廠房,進行農產品深加工。

  趙挺勇養殖鱔魚、甲魚等水產,由於在技術上是外行,加上對市場行情不熟悉,無法把握生產節奏和規律,導致價高時沒有產出。而由於資金需求巨大,趙挺勇被迫將廠房和汽車作為抵押申請銀行貸款,並將建築方面的資金不斷補充到養殖場。但隨著後期投入越來越大,最終資金鍊斷裂。趙挺勇的投資全部打了水漂不說,還欠下外債1000多萬元。

  B.引種成功 1萬株紅喬薇成“搖錢樹”

  那麼大的產業說沒就沒了,趙挺勇不甘心:自己負債這麼多,一定要找個好專案打翻身仗。

  為此,他前往全國各地考察創業專案。正在這時,他的發小從日本回國看望父母。發小告訴他,日本有一種叫紅喬薇的植物,抗風、抗寒、抗蟲,適合各種環境種植。

  趙挺勇眼前一亮,突然想起另外一個大家熟知的植物紅葉石楠也是從日本引種,十幾年來在國內創造了數千億元的價值。“如果能把紅喬薇做成紅葉石楠那麼大的產業,不就可以東山再起了嗎?”

  2009年春,趙挺勇前往日本考察。他了解到,紅喬薇的葉片全年都是豔麗的紅色,夏末秋初轉為紫紅色、花期長達160天,不但花開豔麗,更集觀花、賞葉為一體。同時,紅喬薇的淨化能力非常強,還具有藥用價值。

  2010年,經過發小牽線搭橋,他成功談妥紅喬薇引進事宜,一口氣帶回1萬株紅喬薇苗,在紹興開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農民生活。1年後,他用1萬株引種苗培育出5萬株紅喬薇苗,第二年就有很多園林綠化公司看上了這個新品種。到了第三年,趙挺勇種植成功的5萬株紅喬薇,以每株180元的價格被搶購一空,除去3年投資,他獲得淨利潤700多萬元。

  到2013年底,趙挺勇的紅喬薇種植基地已經發展到幾百畝,並在湖北黃岡、荊州等地建合作種植基地,收到的3年-10年紅喬薇苗訂單也接近300萬株。“紅喬薇這種植物很特殊,打算後期進行深度開發,研究其藥用及保健價值,同時做旅遊休閒及科普教育專案。”趙挺勇對記者說。

  2:建養魚基地養殖會變色的紅鯛魚年售300萬

  一個名校畢業的碩士,放棄事業單位和大型國有企業的工作機會,走上了一條自主創業之路。5年過去,“養魚碩士”樑政遠的事業漸漸走上正軌:由他創辦的無錫瑞順水產養殖科技有限公司,已發展成為一家集科研開發、水產養殖、加工、營銷、技術諮詢合作於一體的綜合性水產企業,擁有4個養殖基地,面積達500餘畝,年銷售額超過300萬元。

  4年前,樑政遠研究生畢業後,就在無錫搞水產養殖,短短4年,樑政遠從一無所有就發展了4個養魚基地,年銷售額達到300萬以上。雖然養魚時間不長,但他養魚從未失手過,年年都有錢掙,他到底有啥養魚的訣竅呢?

  樑政遠的父親一直靠經驗養魚,而樑政遠則認為養魚要靠知識,要看書,但在父親的眼裡,樑政遠簡直在胡鬧。多次和父親交流無果後,樑政遠暗暗下定決心要以養魚來成就他的一番事業。

  紅鯛魚原產於馬來西亞,與國內的紅鯛魚相比,樑政遠養的這種紅鯛魚能提前一個月左右上市,而且價格一斤也至少貴了兩塊錢!紅鯛魚顏色多樣,肉厚且美觀,在陽光下會泛著肉色,裡面的肉都能看得出來。紅鯛魚不僅美觀,經濟效益也很好,但養殖技術很難,目前整個無錫市,只有樑政遠的養殖場才有!

  慕名而來,第一眼看到樑政遠的時候,他正穿著髒髒的工作服在忙碌。樑政遠憨厚的微笑著和我們一一握手,然後一定要帶我們去看他養的魚。樑政遠的養殖塘,是一座座大棚。讓人匪夷所思,養魚怎麼和種菜一樣??樑政遠:“其實和蔬菜大棚是不一樣的,這個大棚出於防風的需要,建得比蔬菜大棚矮,裡面只可以站一個人,而且每個大棚還配有加溫的鍋爐。”

  “?為什麼還需要加溫的鍋爐呢?”我疑問的問樑政遠。?樑政遠說:“紅鯛魚對溫度比較敏感,在12度左右就會完全死掉。溫室內溫度很高,也為了促使紅鯛魚提前發情,這樣可以提早上市。”

  2010年,?紅鯛魚被樑政遠的老師董在傑引進無錫,由於沒人見過這種魚,大家都不敢養,而樑政遠敏銳地意識到這是個很大的商機。然而建個正規的養殖場,前期至少要100萬的投資,剛走出校門的樑政遠上哪裡去找這麼多錢呢?正在為錢著急樑政遠,他的女朋友繆凌巨集給了他20萬元,才解決了資金上的問題。樑政遠,又找了一個合夥人,湊夠了100萬,承包了200畝水塘,並從馬來西亞空運了30萬尾的魚苗,開始養殖紅鯛魚!

  為了養紅鯛魚,樑政遠先後投入了100多萬,如果扔掉,必將賠的血本無歸。馬來西亞紅鯛魚是熱帶魚,在溫度低的環境中養殖,就會產生應急反應,顏色變黑,而等到溫度升高,顏色又會再變回來。

  2011年9月,經過兩年的養殖,樑政遠的紅鯛魚終於上市了,而讓樑政遠想不到的是,他辛辛苦苦養出來的紅鯛魚,卻根本沒人買,他該怎麼辦呢。

  這種紅鯛魚,當地市民很難有人接受,但記者瞭解到樑政遠這幾年就是靠這種紅鯛魚發的財,那麼他的紅鯛魚是怎麼賣出去的呢?又是賣給誰了呢?

  樑政遠想出了一個方法推廣他的紅鯛魚。改變了一下思路,我們直接供餐飲,直接跟餐飲去合作,我們要把對的產品賣給識貨的人。於是樑政遠請酒店的總經理吃飯,自己帶著食物還從外面請來了大廚,讓大廚用紅鯛魚做成的就是他們最拿手的菜。?儘管這家酒店的老闆沒有立刻答應合作,但樑政遠說他看到了希望。從2011年至今,樑政遠就是靠著這樣的推銷方式,一家一家的去酒店做全魚宴,終於打開了紅鯛魚的銷路。

  如今,樑政遠發展了4個養殖基地,在他的養殖主要養殖紅鯛魚,和這些稀有的品種,一年靠賣魚和苗銷售額達300萬元以上!

  從事水產養殖面臨很高的風險,“我們和魚隔著一層水,不像其它動物那麼好掌控,一旦出事,損失無法挽回。”所以,樑政遠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幾個養殖基地“蹲點”。同時,他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積極開展科研,“只有技術領先,拿出別人沒有的產品,才會在市場上佔據優勢。”幾年來,樑政遠的公司與世界漁業中心、中國淡水漁業研究中心、亞太綜合養魚研究中心、南京農業大學等單位合作,完成了國家、省、市一批重點科研專案,取得多項國家發明專利。其中承擔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專案“鯉魚複合育種”的改良、擴繁及高效養殖示範專案,獲得2011-2013年度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

  3:邵陽黃鱔養殖第一人的黃鱔養殖致富經

  邵陽縣:特色養殖 梅子院鱔魚生態養殖

  在邵陽縣塘渡口鎮梅子院村有一個天子湖生態水魚養殖合作社,那裡養殖的可不是一般的水產魚,而是有著水中蛟龍之稱的黃鱔,合作社的負責人張紅桃,用了兩年的時間,成為邵陽縣黃鱔特色養殖成功的第一人。

  眼前這位正在打電話的男士叫張紅桃,他就是生態鱔魚養殖基地的負責人,當我們來到基地時,他正在和漣源市的一家鰱魚養殖基地互通電話,這鱔魚養殖和鰱魚又有什麼關係,通過交談,張紅桃告訴小編,這鰱魚是用來餵養黃鱔的,這讓小編我是大惑不解。正說著的時候一輛水產運輸車駛進了養殖場。

  張紅桃告訴小編,買的這些鰱魚全都是用來餵食黃鱔的,為了保鮮,過稱之後一筐筐鰱魚被立馬裝進了大冰櫃。

  話說這黃鱔為熱帶及暖溫帶魚類,營底棲生活的魚類,適應能力強,在河道、湖泊、溝渠及稻田中都能生存。日間喜在多腐植質淤泥中鑽洞或在堤岸有水的石隙中穴居,白天很少活動,夜間出穴覓食。張紅桃的養殖場採用的是網箱養殖,這種養殖方式具有投資較小、方便在魚塘開展黃鱔養殖、規模可大可小、操作管理比較簡便、水溫容易控制、養殖成活率高等優點。

  製作網箱所選用的材料一般為聚乙烯網布,網箱一般製作成長方形或正方形底面積以不大於20平方米為宜,張紅桃的網箱每個都在6平方米,箱體深度為?1.2-1.5米。網箱上緣四周翻卷同時縫入小指粗的尼龍繩和留出繩頭便於捆綁到木樁或支架上。塘水位不深可打樁安放固定式網箱,水位較深的塘安放浮式網箱。靜水池塘設立網箱總面積不超過池塘總面積的30%,有流動水的池塘其網箱面積可達池塘總面積的50%。這麼高規格的養殖技術,張紅桃又是如何掌握的了?

  理論指導實踐是創業成功的首要因素

  張紅桃告訴小編,創業初期,他花了八萬塊錢,從2013年6月到10月,聘請了一位專業養殖黃鱔的師傅到基地手把手指導,另外還特意跑到南京、上海等專業研究所,請教專家、教授作理論指導。有了充分的理論知識,張紅桃便開始摸索著幹了起來。

  張紅桃講述,目前國內黃鱔養殖一直都沒有攻克人工繁殖的瓶頸,購買的魚苗也都是野生苗,野生黃鱔都是吃活食,要想人工養殖必須要進行馴化。馴化第一階段,張紅桃選用鮮活紅蚯蚓餵食,這是黃鱔的最愛,第二階段則用蚯蚓配著魚漿餵食,第三階段則脫離蚯蚓,用魚漿配合專用飼料餵食,而且餵食的時候要定時、定點、定量,培養黃鱔攝食的條件反射,另外還要馴養黃鱔的進食規律,野生的黃鱔一般選擇幾天進食一次,所以長勢比較慢,而人工養殖的黃鱔則要增加進食頻率,這樣長勢會相對快一些。在管理方面,主要是養護好水,定期對水體進行消毒和更換,避免病蟲害的發生。說到當初為什麼會想到養殖黃鱔,張紅桃還是經過了一番深思熟慮。

  “第一黃鱔養殖對水質的要求比較高,像我們梅子院這個地方坐落在夫夷河畔,水資源比較好,比較豐富;第二這個產業對勞動力要求不高,半勞力、甚至?50歲左右的婦女,只要身體健康的都能夠完成各項養殖工作;第三技術難度和日常管理不是很高,而且國內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鑑;第四效益可觀,形成規模之後,銷售不愁?”。

  成立合作社 帶領村民共同致富

  目前,張紅桃的20畝水塘共有網箱400多個,從6月放苗,餵養至10月份停食,之後就可以根據市場行情進行出售,按照去年年前28元一斤的市場價格,每個網箱可產生800至1000元的純利潤。創業第一年張紅桃就嚐到了甜頭。

  張紅桃說:“黃鱔養殖形成規模以後,銷售不愁,我去年第一年養殖的時候,到快過年的時候,親朋好友都非常擔心這個黃鱔能不能銷售出去,開始我自己也有壓力,也擔心,但是跟那些黃鱔銷售商一聯絡,?談好價格他們自己帶著車子到我基地來,不論大小全部拉走,而且價格還非常可觀。”

  張紅桃講述,養殖好黃鱔非常重要,但把握好市場行情同樣重要,去年年前的時候,銷售商到基地來不論大小統一收購的價格是在27、28元每斤,沒想到年後的市場批發價格上漲到43元每斤,這眼睜睜的少賺了十多元一斤。

  “從一開始我們就想,一個產業要適合自己搞,也同時能夠帶動老百姓一起發家致富,帶動那些有創業想法的人,一起致富奔小康”。黃鱔養殖,張紅桃走在了前頭,並通過自己的勤奮和努力取得了成功,但是他最大的心願是希望帶動更多的人加入到這個產業,帶領老百姓共同致富,所以他成立了合作社,一個產業只有做大、做強才能形成市場競爭力,賺取更多的財富。

  
看過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