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夥創業能成功
電影《中國合夥人》中的創業青春是否讓你熱血沸騰?兄弟三人惺惺相惜的情誼是否讓你羨慕不已?今天分享給大家的兩篇是朋友合夥做生意,進而成功創業的故事,歡迎閱讀。
第一篇
他們在武漢城市職業學院奢侈品營銷與管理運用專業讀大一,他們製作的“商盟卡”可以在五所高校周邊的300多家商戶通用。
“寢室臥談會”敲定創業
談起創業初衷,來自湖北鄖西、今年20歲的張文說,進入大學後,發現武漢各高校周邊的生意很旺,一到課餘時間,餐館、理髮店、KTV就人滿為患。不少商家為了招攬客源,在門口宣傳自己的各種折扣和優惠。
“有一次在學校附近的一家理髮店理髮時,我發現一位顧客在結賬的時候從錢包裡翻出了好幾張會員卡,結果這家的卡沒有帶,最後也沒有享受折扣。我就萌發了整合這些商家的折扣,做一張‘通用會員卡’的想法。”他對學校裡的300多名學生作了一次調查,結果顯示,八成以上的學生樂於接受一張集多家商戶的“會員一卡通”。
在去年11月的一次“寢室臥談會”上,張文提出了創業的想法,得到室友聶欣宇與王明玥的認同,大家決定一起創業。
“掃樓”“掃街”掃出市場
去年11月底,在家人的支援下,三人獲得了4萬元的啟動資金,並向班主任報告了自己的創業打算。
“大一學生創業,我一開始不是很支援,認為創業時間尚早。但他們三人創業熱情非常高,不但拿出了一套經營計劃和方案,還保證不曠課,所以我勉強同意了。”該班班主任李庭洋說。
去年12月初,三人到工商局註冊了一家公司,在網上開通了“商盟”網站,並印製了1000張銀行卡大小的“商盟卡”。同時進行了分工,王明玥負責到學校的宿舍樓“掃樓”推銷“商盟卡”,張文和聶欣宇負責遊說校園周邊的商戶加入“商盟”。
“為了宣傳,我利用中午和晚上的休息時間,揹著十多斤重的傳單,到每間寢室挨個敲門。”王明玥說,有幾次剛進宿舍樓還沒開始發,就被宿管阿姨趕了出來,自己拿出學生證解釋了好半天她才勉強同意。面對同學們開門後充滿懷疑的打量眼光,自己還要厚著臉皮解釋。雖然時值冬季,但每天“掃樓”結束後,自己不但口乾舌燥,連內衣都被汗水浸透了。
與王明玥相比,張文和聶欣宇不但要與商家“鬥智鬥勇”,而且還要“鬥耐心”。為說服馬湖商業街內的一家藥店加入“商盟”,他們一週之內去了三次,軟磨硬泡終於打動了對方。“一個月下來,我們與校園周邊商業區80多家商戶成功簽約,他們同意將我們的‘商盟卡’視為會員卡,享受五至八折的會員折扣。”張文說。
為了讓定價32元一張的“商盟卡”在學生中開啟銷路,三人決定先在校內的同學中免費試用,只要留下***和身份證號碼,就可以免費試用十天。十天後,只有3名同學找他們退卡。不到一個月,首批製作的1000張商盟卡在校園內銷售一空。
商戶加入“商盟”後,由於各種原因商家突然退出了怎麼辦?張文說,在吸納新的商戶加入前,都會與商家簽訂一份註明合作期限的協議,萬一商家單方面退出,則需要賠償違約金。學生在持“商盟卡”消費時,商家如果沒有提供相應的優惠,可以撥打卡上的電話聯絡他們,並由他們賠付差價。
“商盟卡”在母校大獲成功後,張文和他的合夥人開始向周邊高校推廣。“今年四月,我們通過網路,在華農、湖工大、武理工等周邊高校推廣我們的‘商盟卡’。”聶欣宇說,眼下正是畢業季,不少大學生在校外聚餐、K歌,截至6月底,“商盟卡”總共售出了2000多張,盈利6萬多元。
“未來兩年內,我們希望能把武漢市所有高校周邊的商戶都吸納進我們的‘商盟網’,讓我們的‘商盟卡’像‘武漢通’一樣,成為大學生們出門時的必帶品。”張文說。
對大學生合夥創業,全國就業先進工作者,武漢理工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趙北平建議,“合夥創業”的人員不宜過多,分工和權責要明晰合理,遇到問題要勤於溝通,碰到挫折要相互寬容。
第二篇
在宜賓,閨蜜三人合夥開辦了一家小酒館,讓合夥人在本地上演。
小酒館位於宜賓春暢街,是由三個80後姑娘合夥投資的。三個人白天都有各自的工作,到了晚上才會集體出現在酒吧裡調酒、唱歌、聊天……多年來的友誼,讓她們彼此之間非常默契,這也使得酒吧能夠一直正常經營下去。
說幹就幹的行動派
合夥創業來源於三人之間的閒聊。由於不甘於朝九晚五工作的平淡,三人決定合夥開辦一家屬於自己的小酒館。
作為行動派的她們,說幹就幹,尋找門面,裝修門面,都是三個人一起親力親為。“默契,就是我們最好的本錢。”股東之一的孫大寶說。
另一名合夥人高曄告訴,創業初期,大家本著節儉的原則,凡是能夠自己幹都自己幹。她和孫大寶都是學美術的,因此店裡面的裝修都由三人商量後一起設計。牆紙是自己貼的,牆面是自己刷的,桌椅是自己搬的……
店裡的一點一滴無一不浸透著三人的汗水。
相互配合 分工明確
透著暖色光暈的燈籠,貼著可愛貼紙的玻璃門,小巧精緻的吧檯,堆滿精緻裝飾物的櫥窗……小細節透露著主人們的用心。開業初期,三人的親朋好友前來祝賀,給她們帶來各種各樣充滿情調的裝飾品,剔透的魚缸、帶音樂的旋轉木馬、異域風情的雕塑……讓整個小酒館顯得更加溫馨。
三人白天上班,晚上下班後到小酒館打理生意。因為是小酒館,賣點就集中在酒上。孫大寶利用下班時間自學調酒,如今各種雞尾酒、調酒、試管酒等,已經成為她拿手絕活。各種顏色的美酒在她的搭配和除錯下,顯得色澤動人,讓平時不喝酒的人也忍不住端起酒杯。
另一個合夥人黃小仙大學的專業是會計,畢業之後的工作也是會計,因此理所當然的成為了這家小酒館的會計,管理日常的財務,而創業經驗豐富的高曄則負責平時的進貨以及各種事務的處理。
酒館不斷轉型 尋找突破
由於酒館萌芽於三人一時興起的聊天,在2012年開業之初,三人對酒館的定位顯得不是那麼的明確,酒館的生意也時好時壞。
“都是靠熟人、朋友捧場,才勉強經營下去。”孫大寶說,“我們自己也不清楚到底經營的是什麼,是水吧、清吧還是酒吧?走的是文藝風、小資風還是其他風?”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經驗的累積,三人漸漸開始明確了小酒館的定位與風格。今年初,三人一起重新對酒館進行了裝修。
“之前對酒館的經營,完全是憑著愛好和興趣。但現在,我們覺得不光是愛好和興趣了,也把這看成一種責任。我們不僅要把它做下去,還要做好它。”高曄說。
裝修後的小酒館風格煥然一新,從最初的小清新風格到現在的懷舊復古,吸引了更多人光臨。現在的小酒館裝修也是復古式的,與小酒館的名字“老瓦房”一樣,燈光較暗,桌椅是木製的,很有老房子的感覺。
吧檯上放著一瓶瓶風格獨特、五彩斑斕的調酒。店裡沒有大魚大肉,只有各色小吃;沒有划拳助興,只有好友低語;沒有喧囂的音樂,只有偶爾的笑聲。
不管是轉型前的平平淡淡,還是轉型後的熱熱鬧鬧,三位合夥人都在努力地經營著屬於自己的小酒館,併為之付出自己的汗水與青春。“兩年了,不管經營得怎麼樣,我們都收穫了,它不僅讓我們獲得了做生意的經驗,也讓我們之間的友情更加堅不可摧。”三人笑著說。
以上就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故事,希望能夠幫助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