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信貸危機

  信貸結構是指信貸資金的投放與運用在不同區域、不同產業、不同行業以及不同期限上的配置與配比。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你們喜歡。

  

  美國次貸危機是指發生在美國,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盪引起的金融風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場出現流動性不足危機。美國“次貸危機”是從2006年春季開始逐步顯現的,2007年8月開始席捲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美國銀行公佈的研究報告顯示, 美國次貸危機導致全球損失7.7萬億美元。

  Hayman Capital Management創始人、著名對衝基金經理Kyle Bass曾經準確預言2007年的美國次貸危機,並因此做空次貸獲利。他還成功預測了日本的銀行業問題及此後日本央行大膽的貨幣寬鬆。Kyle Bass本週三在致投資者的信中警告,中國將爆發銀行業危機,就陷入危機的資產規模而言,規模將是美國次貸危機5倍,“類似於美國銀行體系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方法,中國的銀行體系已越來越多地追求過度槓桿化、監管套利和不負責任的冒險行為。”

  Bass指出,過去10多年來,中國的銀行體系資產已增至34.5萬億美元,從之前的3萬億美元大幅增長。如果中國的銀行體系失去10%的資產,中國的銀行將失去大約3.5萬億美元的股權。從歷史上看,在不良貸款週期中中國銀行失去的資產遠遠超過10%,因此中國銀行將迎來鉅額的股權損失。

  在2007-09年的整個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美國銀行損失了大約6500億美元的股本。而國際清算銀行估計,中國銀行業在1998年-2001年不良貸款週期系統損失的資產超過GDP的30%。此次金融危機中中國銀行業的損失將超過上個週期。因此,巴斯警告稱,按照現在的中國GDP計算,30%就將超過3.6萬億美元,這是美國銀行業損失的五倍之多。

  Bass預期,中國銀行業一旦再度遭遇巨大損失,人民幣兌美元可能會失去三分之一的價值, 將迫使中國政府和央行通過增發人民幣來進行對衝,為此中國將有可能不得不加印價值10萬億美元的人民幣。由此導致的後果便是嚴重的通貨膨脹和人民幣貶值一同來襲的風險。

  Bass的信中稱:“我們正在見證的是世界上最大的巨集觀經濟失衡的重置。中國面臨的問題沒有先例···他們是如此巨大, 以至於中國政府需拼盡全力來糾正失衡。”

  Bass還宣稱, 中國的外匯儲備比顯示的要少很多。這是因為中國3.2萬億美元的外匯的一大部分是綁在其他產品或已借出, 這意味著它不是可以立即使用。最終, 中央銀行可支配的大約只有2.2萬億美元。這點很重要,因為中央銀行最近一直以每月約1000億美元的速度支出其外匯儲備,很大程度是為了支撐人民幣的價值。假如人民幣貶值,企業預計將把現金退出中國, 反過來進一步使人民幣貶值, 造成一個惡性的自由落體。

  即使有3.2萬億美元的資金, 這樣的支出不能永遠持續下去。但因三分之一的外匯儲備被佔用或遙不可及, Bass認為, 央行不能再以這種方式支援經濟的時間將更早到來。

  中國銀行信貸管理原則

  1、安全性原則,指銀行在經營信貸業務的過程中儘量建設和避免信貸資金遭受風險和損失。

  2、流動性原則,指商業銀行在經營現貸業務時能預定定期限收回貸款資金或者在不發生損失的情況下將信貸迅速轉化為現金的原則。

  3、收益性原則,指通過合理的運用資金,提高信貸資金的使用效益,謀取利潤最大化,力求銀行自身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中國銀行信貸證券化

  據報道,中國人民銀行2013年7月5日說,將在金融市場上推進信貸資產證券化,這將有助於銀行擴大信貸空間。資產證券化是金融結構調整的一項工具,它可以將各類資產彙集並轉化為可流通資本市場證券。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司長謝多在2013年7月5日舉行的吹風會上說,商業銀行把一部分信貸資產證券化後,就可以騰挪出更多的信貸空間,更多的企業、特別是小微和“三農”企業就可以獲得更好的金融支援。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工作始於2005年。商業銀行已經有足夠的經驗,應對證券化可能帶來的風險,從試點階段走向常規化發展的時機已經成熟。

  銀監會主席助理楊家才說,信貸資產證券化可能給金融市場帶來新的風險。“我們將密切監控這些新產品。楊家才”在談到對“影子銀行”的擔憂時說,銀行理財產品和信託產品都受到嚴格管控。“到處都有風險,關鍵是怎麼管控。”

  報道指出,中國正逐步向市場決定利率的方向前進,但這一目標6月受到重創。由於北京決定收緊流動性,銀行間借貸陷入停滯,批發貸款成本劇增。中國政府此後一直堅稱,政府有決心在進行經濟改革的同時,確保金融部門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