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是承諾還是退出

  創業作為一個商業領域,致力於理解創造新事物***新產品,新市場,新生產過程或原材料,組織現有技術的新方法***的機會,如何出現並被特定個體發現或創造,這些人如何運用各種方法去利用和開發它們,然後產生各種結果。

  創業管理不同於傳統管理。它主要研究企業管理層的創業行為,研究企業管理層如何延續注入創業精神和創新活力,增強企業的戰略管理柔性和競爭優勢。

  創業是一個人發現了一個商機並加以實際行動轉化為具體的社會形態,獲得利益,實現價值。

  周先生是我在美國工作時的朋友,比我大十歲,有很強的行業背景和經驗。我在美國已經待了將近十年,今年年初回國之前,我在一家高科技企業任職,我面試這家公司的時候, 是他負責錄用我的,因為認識我導師,所以很輕鬆地就過了,雖然他和我不是一個部門,但我一直將他視為我的“恩師”。

  我在那個公司工作了將近兩年,這兩年我雖然學到了很多東西, 但也對大公司的工作環境有所厭倦。也許因為我是浙江人的緣故, 總是想有一番自己的事業,所以那幾個月跟一些朋友切磋一些創業想法。

  一天下午,周先生在MSN上問我,希望我有空去他的辦公室一下。因為當時一心只有創業的想法,所以聽到周先生叫我去,我心裡一激靈:“難道我創業的想法被公司發現了,周先生來跟我談話?”轉念一想也不對,我都是利用業餘時間做的事,自己的本職工作沒有耽誤, 專案都是按時完成的呀!

  我一進周先生的辦公室,他就關上了辦公室的門,然後直盯著我,語氣低沉地說:“你現在有什麼打算, 就直說了吧。”

  我當時心中不由一驚, 他就這麼單刀直入? 我掃了一下四周的牆壁, 再瞄了一眼緊閉的房門,心想:“豁出去了!既然你都知道了,我也就沒有必要隱瞞你了。”我告訴他,我想創業, 正在尋找創業的機會。

  “我也覺得你在這個公司沒有什麼前途,最近已經走了好些人,公司的管理實在有問題,你都是在找什麼樣的創業機會呢?”周先生聽到我說這句話,不怒反喜,當時我舉得很奇怪,難道周先生也想創業?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我就徹底放開了。

  “我主要就是想擁有自己的事業,自己有一部分所有權,我倒並不一定是那個領導者。這個事情可以在美國, 也可以在中國,不過現在的幾個想法都是針對中國市場的。我的合同過三個月到期, 我不打算再續了,我想直接回中國尋找機會。”我說。

  聽到這句話,周先生一下子激動起來,告訴我說:“我很快就會因為專案的關係長駐中國,我也有打算做創業公司, 現在正在研究兩個想法, 都是針對中國市場的,不知道你有沒有興趣?”

  我心中狂喜,這樣的機會自然不會拒絕,開始討論他的幾個想法,周先生的創業想法基本上都符合我的背景,我對他的思路也比較看好,整個討論進行得相當愉快。

  討論了將近一個小時,周先生最後站起來,拍著我的肩膀說:“你就跟我一起幹吧!你進公司的時候, 你導師向我推薦你,是我把你引進公司的,現在公司並不適合你的發展, 我也有點內疚。跟我一起幹, 我會照顧好你的!”我聽了頗為感動, 差點就叫他“大哥”了。

  接下去的幾個月, 我們利用休息時間湊在一起, 討論研究,寫了一個計劃書。我們和幾個風險投資商交流了幾次以後, 得到的反饋都比較正面,但是風險投資商要求見到一個可以執行的系統, 才肯投錢,他們希望我儘快做出一個可以執行的系統。

  但是根據我若干年前的一次經歷, 不全心全意地投入創業專案是很難成功的。於是我跟周先生提出,我打算不再續簽即將到期的合同, 決心回中國全心投入試執行系統的開發。同時,周先生也收到調到中國的調令,他提出他和一個接觸過的風險投資商願意個人先出一部分的種子基金,由我去杭州建立一支隊伍,爭取在最多六個月的時間裡把可以執行的系統做出來。

  不過事情後來有點變化,周先生在一年內暫時不能離開公司,因為一則他的家庭負擔比較重,他想規避一下風險,二則如果剛轉到中國才幾個月就離開公司,影響太壞。他有機會就請三個月的假,一起來杭州做開發,找合作伙伴,找投資。

  對此我是有點擔心的,我對他有多少時間投入這個專案感到不確定,如果完全靠我一個人來把這個系統撐起來,我怕自己的能力或精力不夠。

  當我把我的計劃向幾個前輩諮詢的時候,他們的第一反應就是:“這個計劃對你比較冒險,你的合作伙伴有可能在利用你,因為他是幾乎沒有什麼風險的,要不你的股份應該佔多數。”

  在此之前,我和周先生一直沒有談股份的分配問題,因為總覺得事情都沒有一個清楚的眉目就談利益分配,很難談。在我飛中國前的最後一次討論中,我終於問他對我們的股權分配是怎麼想的。他說:“你付出的風險肯定比我大,所以你的股份肯定要佔大頭。”有了他這一句話,我的顧慮消減了很多。

  到了中國以後,我開始著手建立開發團隊的準備工作。團隊的核心就是相互之間的信任,而信任就是建立在承諾之上的。雖然我很理解周先生現在不方便離開公司,對他的風險也比較高,他的家庭負擔比我重,但我總覺得不離開公司,他的承諾就不夠。

  與此同時,他的那句“我會照顧好你的” 還經常在我腦海中迴響。我對周先生這個人還是比較信任的,我應不應該相信他在不離開公司的情況下能夠投入足夠的時間呢?

  我坐在那裡,心中舉棋不定。現在是我可以選擇退出的最後機會,如果錢已經打過來,再退出就不合適了,我也是很注重承諾的。但是如果專案一正式啟動,就很有可能要投入三到五年的時間。即使專案馬上失敗,那也是一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