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蛙的養殖技術
林蛙肉質細嫩,鮮美可口,營養豐富,從雌性體內提取的林蛙油具有潤肺養陰、補腎益精、補腦益智、提高人體免疫能力、美容養顏、抗衰老等獨特功效。因此特別受到人們的喜愛,那麼林蛙應該怎麼樣養殖呢。在養殖林蛙的同時我們需要注意什麼問題呢。接下大家就跟小編一起學習學習吧。
林蛙養殖技術
林蛙對溫溼度的要求
在東北,林蛙的整個冬眠時間有5個多月,在漫長的冬眠期內,林蛙機體將秋天貯存的營養逐步轉化並貯存到卵泡內,為蛙卵的發育和蝌蚪生長初期提供營養,自然情況下在冰層下越冬的溫度約1~3℃。從產卵到變態,溫度從冰雪融化到28℃之間都能發生生命過程,但28℃是最高極限溫度。而在陸地生長階段,年降雨量平均在600~1300毫米,平均氣溫在3.5~4℃,夏季林下相對溼度在80%以上,地表溫度不能超過32℃,土壤表面相對溼度保持在85%~95%最佳。
林蛙的食物
林蛙不同的生長階段對食物要求不同。蝌蚪時期,以浮游生物為食,在人工管理時,也可補喂蛋黃、動物血、魚粉、豆渣和植物性餌料。變態前後到幼蛙,以大型甲殼類、軟體動物、水生昆蟲等為食,包括圓形跳蟲科、菱蝗科、粉蝨科、蟻科、小甲蟲類、小菱蝗、短星翅蝗蟲、黑背蝗若蟲以及微型甲蟲如孤甲、跳甲、小步甲等。在陸地上的蛙,主要捕食森林內的昆蟲、軟體動物、環形動物等,如葉蟬、蠟蟬、蝗蟲、蟋蟀、螻蛄、金龜子、鱗翅類、蠅蚊、蚯蚓等。
林蛙的養殖方式
養蛙方式大體上分為“封溝式養蛙”和“集約式養蛙”兩大類。二者的主要不同處表現在林蛙的陸地生活階段上。封溝式養蛙就是充分利用自然環境條件,結合林蛙的自然生長,加強人工管護的一種養殖模式。吉林省從1986年起大力推廣封溝式養蛙模式,技術成熟,已被廣泛採用。而集約式養蛙則是把林蛙圈定在一定範圍內,實行不同程度的高密度仿生態飼養,食物來源全部或部分靠人工飼餵動物蛋白餌料。分半封閉、全封閉等多種方式。有很多專家學者及有識之士一直在研究和探索這種養殖模式,偶有成功的典型,但在技術上仍有待於進一步完善,暫不到全面推廣階段。
林蛙的卵前準備
林蛙從卵到蝌蚪再到變態大約兩個多月時間都是在綜合飼養池中渡過的,因些必須做好準備。一要對池進行檢修,同時把池清理乾淨。二要使清理好的綜合飼養池經過最少7天以上的日晒防毒。三是在灌水前的10~15天,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對綜合飼養池進行全池消毒,用量標準按池面積計算,生石灰每平方米用量100克左右,漂白粉每8平方米用量100克左右。用過生石灰7~10天后,漂白粉3~5天后才能注水使用。四是向池中及時注水,以利於池水自我淨化,再經過日晒,自然增加水溫。為減少病害,在綜合飼養池用完以後,一定要將其中的水排放乾淨,做到池幹露底,接受太陽的曝晒,然後再經過冬季的冷凍,就能消滅許多病原微生物。
林蛙養殖技術
林蛙病的防治
1、紅腿病:該病由病毒引起。病蛙腹部及腿部肌肉呈點狀出血,肌肉呈紅色,活動遲鈍、拒食。防治方法:將病蛙撈起,放在10%~15%的鹽水中浸泡5~10分鐘,兩天後可治癒;還應對池水消毒,即先把蛙移入另一池中,再用萬分之一的硫酸銅溶液全池噴灑。
2、腫腿病:該病因腿部受傷後被細菌感染而引起。病蛙腿部水腫呈瘤狀,影響攝食,致使蛙營養不良而死亡。防治方法:把病蛙腿部放入30×10-6的高錳酸鉀溶液中浸泡15分鐘,同時喂服四環素,一日兩次,每次半片,連服兩天。
3、胃腸炎:本病主要由於蛙攝食了腐敗變質的飼料而引起。剖開腹部可見胃腸有充血發炎現象。防治方法:每日清除殘料,池水每隔2天換一次;每隔半月用 ***1~2***×10-6濃度的漂白粉水溶液全池潑灑一次;每天喂酵母片2次,每次半片,3天后可見效。
4、水黴病:蛙體受傷的傷口感染水黴菌引起本病。可用1%的紫藥水塗患處。
5、氣泡病:因不潔池水有機質大量發酵所產生的氣泡被蛙吞食而致。病蛙腹部膨脹、腹朝上,不能游泳,最後死亡。防治方法:每隔2~3天換一次水,同時清除池水沉澱的飼料殘渣。
6、脫皮病:因缺乏多種維生素及微量元素引起,病蛙背部或大部分脫皮充血。防治方法:飼料中適當加些維生素及微量元素。
林蛙油的加工
將成年雌蛙用麻繩貫穿頭部上、下頜,成串地懸掛在通風處陰乾,避免受冰凍、雨淋。乾燥後剝取其輸卵管,即為林蛙油。加工林蛙油時,應防止炙烤、水燙或摔傷,以免影響油的質量。雌蛙晾乾後,50個一串,腹向裡,背朝外,自一頭卷系成一小把,再順序裝麻袋。為了防止受潮、發熱、生蟲、發黴,應放置在通風處貯存。每年5~6月份,可加工剝油,剝油時,將幹林蛙鋪在木板上,噴灑溫水,溼透後用麻袋悶上,經6至8小時,即可剝油。剝油時,使林蛙腹部向上,掰開取油,除去黑子***卵細胞***晒乾。把油晒乾後投入墊有油紙的木箱、缸、壇、白鐵桶等容器內,加以密封,忌入高溫、潮溼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