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造就成功的例子

  彩虹固然美麗但需經歷風雨,成功固然快樂但需經歷挫折。小編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了,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篇1

  華羅庚中學畢業後,因交不起學費被迫失學。回到家鄉,一面幫父親幹活,一面繼續頑強地讀書自學。不久,又身染傷寒,病勢垂危。他在床上躺了半年,病痊癒後,卻留下了終身的殘疾———左腿的關節變形,瘸了。當時,他只有19歲,在那迷茫、困惑,近似絕望的日子裡,他想起了雙腿後著兵法的孫臏。

  “古人尚能身殘志不殘,我才只有19歲,更沒理由自暴自棄,我要用健全的頭腦,代替不健全的雙腿!”青年華羅庚就是這樣頑強地和命運抗爭。白天,他拖著病腿,忍著關節劇烈的疼痛,拄著柺杖一顛一顛地幹活,晚上,他油燈下自學到深夜。1930年,他的論文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這篇論文驚動了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以後,清華大學聘請華羅庚當了助理員。

  在名家雲集的清華園,華羅庚一邊做助理員的工作,一邊在數學系旁聽,還用四年時間自學了英文、德文、法文、發表了十篇論文。他25歲時,已是蜚聲國際的青年學者了。

  篇2

  談起朱民擔任IMF副總裁的理由時,拉加德說:“IMF需要改變高層管理人員的背景,除了那些常青藤和歐美名校畢業的博士外,更需要像朱民先生這種歷經了生活磨難又瞭解發展中世界的博士參與。”

  朱民在同事和朋友眼裡,是個談吐幽默、風度翩翩的紳士,但外人卻很少知道,他的生活曾充滿艱辛,這也成了他不斷進取的一筆精神財富。

  1968年,16歲的朱民初中畢業後,被分配到一家糖廠當工人。開始,他以為在車間上班,沒想到讓他去扛大糖包。當脊樑上第一次放上200斤重的糖包時,他頓時懵了,嘟囔道:“我這麼小,就讓扛這麼重,能不能放個分量輕的?”話音剛落,就聽旁邊的人說:“嫌重?坐辦公室倒輕省,你有那個能耐嗎?”此話深深刺痛了他,不由分說猛一使勁,就將200斤的糖包扛起來,趔趔趄趄向庫房走去。當放下麻包的一瞬間,他已累得喘不過氣來,但看著還有小山般的麻包在那裡等著,又打起精神重新上陣。好不容易熬到下班,可廠裡又組織政治學習,回到家往往過了吃飯時間。

  雖然很苦很累,他卻苦中作樂,匆匆洗過澡,吃完飯,又拉起了小提琴。母親心疼地勸他早點休息,他卻說:“即使不拉小提琴,明天照樣扛麻包,這樣還能解心煩。”父親一句話不說,只在一旁嘆氣。

  朱民並未因苦難而放棄文化課,他將每天都做了詳細計劃,一旦空閒下來就複習功課。他堅信,絕不會扛一輩子麻包,只要咬牙往前走,這個世界總會給自己留有一席之地。

  這一天終於來到。1977年高考恢復,已經25歲的朱民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復旦大學,畢業後又留在母校經濟系任教。為進一步充實知識,他決定走出國門,在經過嚴格考試篩選後,於1985年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錄取。

  剛進入普林斯頓大學,朱民發現自己英語很難過關,有時上課連教授的演講都聽不明白,這讓他很著急。

  與生俱來的不服輸性格,促使他只有一個念頭:迎頭趕上才最重要。於是,他採取了措施:每次上課前,都提前15分鐘進課堂,為的是能坐在第一排,這樣聽課和提問時就能“近水樓臺先得月”;第二是錄音。在美國大學,老師講課絕不允許學生錄音,因為對於老師來說,講課也是知識產品,如不經老師許可而擅自錄音,就會被視為侵權而受到指控。朱民就在每次上課前去找主講老師,請求道:“實在對不起,我的英語不太好,可我又十分喜歡您的課,請求能格外開恩讓我錄音,便於我課後複習。我相信,您一定會答應一個要求上進的學生的要求。”他的誠懇,打動了每一位老師,都破例允許他在課堂上錄音,這在普林斯頓大學確實很少見。

  由於他勤奮好學,不到半年英語就過了關,並能熟練地用英語發表演講,老師和同學都對這個來自中國的小夥子刮目相看。

  他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取碩士學位3年後,又獲取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並於1990年至1991年在該校任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員。

  雖然後來一切都顯得很順利,但朱民從來不迴避那段艱辛的歷史。在被提名出任IMF副總裁後,他感慨道:“誠實永遠是做人的第一原則,每個人都不能否認或者修飾任何客觀事實。而挫折只是生活中必須過的一道坎,誰也逃避不掉。只有勇於面對客觀,承認困難,才能戰勝困難,最終到達理想的彼岸。”

  篇3

  廖容典是美國一家國際投資顧問公司總裁,他曾有一個非常著名的百分比定律。

  這個定律說:假如你會見了10位顧客,只在最後一位顧客處獲得了200元的訂單,那麼,你應該如何看待前9次的失敗與拒絕呢?

  廖總進一步解釋說:“請記住,你之所以賺200元,是因為你會見了10位顧客的緣故,而不是第10位顧客。每位顧客都讓你賺了200/10=20元。因此,每次拒絕的收入是20元。所以,當你被拒絕時,你應該面帶微笑,給顧客敬禮,因為他讓你賺了20元。”

  日本日產汽車推銷之王奧城良治也有類似的說法。

  他從一本汽車雜誌上看到,據統計,日本汽車推銷員拜訪顧客的成功率是1/30,換言之,拜訪的30名顧客中,就會有一個人買車。此項資訊令他興奮不已。

  他明白,只要鍥而不捨地連續拜訪29位後,第30位就是買家了。最重要的是,他認為不但要感謝第30位買主,而且對先前的29位更應該感謝,因為,假如沒有前面的29次挫折,怎麼會有第30次的成功呢!

  的確,一塊岩石,在鐵錘99次猛烈地敲打下,依然紋絲不動,第100次的撞擊,終於使它轟然裂開……你會認為僅僅是靠這最後一擊嗎?當然不是!

  你肚子很餓,買了5塊麵包,當你吃完第5塊的時候,你發覺飽了。你會不會這樣想呢:早知如此,前面的4塊麵包就不用買了。當然也不能!

  面對人生中的所有挫折與拒絕,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應以一種良好的心態去面對,並時常加以感謝,只有如此,我們每一步的付出才會有所收穫。因為,最後的成功總是由前面無數次的失敗累積而成。這便是“廖容典百分比定律”告訴我們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