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政府的作用

  國家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有什麼意義呢?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探討。

  

  “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後發展需要更多地依靠創新驅動,這已經形成共識。創新除了依靠政府主導,發揮舉國體制優勢這種方式外,目前更需要發揮來自民間的、草根的推動,更需要通過創業方式推動創新。這就需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一經濟發展的新動力。”談到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錢穎一如是說。

  錢穎一委員介紹,2014年全國已經開始了新的創業熱潮。這次創新創業熱潮以技術進步和全球化為基礎,加上全球資金充裕,因此帶來了很多新機遇。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雲端計算、大資料等技術的發展,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了進入門檻低、適合產品和服務個性化需求的平臺。而中國融入全球經濟的深度也使受益於技術傳播和市場拓展的程度都是以往沒有的。目前是草根創新創業的好時期。

  他認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本質上是草根活動,應該依靠民間力量,依靠市場機制。但是,政府在其中的作用非常重要。這就是要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並在此中實現政府職能轉化,打造服務型政府。為此,他提出三條具體建議:

  首先,在創新創業上,政府要給市場和民間留出足夠空間。比如,各級政府不應該做風險投資,更不要搞貸款。政府不要做創業企業的管理者,最多可以跟投,做小的有限合夥人。政府如果要建立風險投資基金,一定要慎重,嚴格控制其規模並明確其使命。

  其次,政府要作為。要創造有利於創新創業的法治環境和創業友好的監管環境,用網際網路思維修訂以往的法律和條例並根據需要建立新的法規。政府要適應新形式,制定新法規,以消費者而不是生產者的利益至上,不能讓過去的法規成為阻礙創新創業程序的絆腳石。

  第三,政府作為的另一方面是要創造有利於創新創業的生態環境。創業風險大,政府不應直接或間接介入企業運營。但是,政府應該幫助建立生態環境。這並不是直接投資和建立科技園這些“硬體”,而是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這些“軟體”。政府應該提供的“軟體”包括:降低創業企業的准入成本;促進或至少不阻礙創業和就業人員的流動;保護專利;疏通企業上市、併購等各種產權定價和轉移方式的退出機制等等。

  科技部率先推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方面的工作思路

  具體來說就是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以構建“眾創空間”為載體,有效整合資源,整合落實政策,完善服務模式,培育創新文化,讓創業者的奇思妙想與市場需求充分對接,從鋪天蓋地的初創企業中培育出頂天立地的“小巨人”,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動局面。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援下,近年來我國創新創業生態體系不斷優化,創新創業觀念與時俱進,出現了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眾創”現象,帶動創新創業愈加活躍、規模不斷增大,效率顯著提高。當前我國大眾創新創業呈現出四個新特點:

  一是創業服務從政府為主到市場發力。現代市場體系的發展催生出一大批市場化、專業化的新型創業孵化機構,提供投資路演、交流推介、培訓輔導、技術轉移等增值服務。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網際網路金融等投融資服務快速發展,為創新創業提供了強大的資本動力。

  二是創業主體從“小眾”到“大眾”。伴隨新技術發展和市場環境開放,創新創業由精英走向大眾,出現了以大學生等90後年輕創業者、大企業高管及連續創業者、科技人員創業者、留學歸國創業者為代表的創業“新四軍”,越來越多草根群體投身創業,創新創業已經成為一種價值導向、生活方式和時代氣息。

  三是創業活動從內部組織到開放協同。網際網路、開源技術平臺降低了創業邊際成本,促進了更多創業者的加入和集聚。大企業通過建立開放創新平臺,聚合起大眾創新創業者力量。創新創業要素在全球範圍內加速流動,跨境創業日益增多。技術市場快速發展,促進了技術成果與社會需求和資本的有效對接。

  四是創業理念從技術供給到需求導向。社交網路使得企業結構趨於扁平,縮短了創業者與使用者間的距離,滿足使用者體驗和個性需求成為創新創業的出發點。在技術創新的基礎上,出現了更多商業模式創新,改變了商品供給和消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