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意義是什麼

  創業者善於組合大資源,包括大人才、大資金、大專案、大技術、大市場。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意義是什麼相關內容,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

  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意義是什麼:地方本科高校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思考

  一、地方本科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意義

  ***一***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發揮辦學優勢的需要

  大學是促進區域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強大推動器,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思想源”和技術、管理、文化等的創新基地。地方本科院校不同於傳統的學術型大學,也有別於職業技術院校,它實現了高等教育學術性與職業性的結合。從人才培養上,它注重全方位的社會需求;從專業設定上,它能夠更廣泛地與實際工作、生活緊密結合;從課程教學上,要構建新的教學模式和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因此地方高校要樹立區域意識,充分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與需求,為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培養多元化的應用型人才。這就要求高校堅持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在專業學科與地方經濟發展結合度上、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契合度上、創新創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特色融合度上做好文章,以培養人才的素質高、能力強、創新力強贏得社會聲譽,發揮出獨特的辦學優勢。

  ***二***緩解就業壓力,提高學生就業競爭綜合力的需要

  高校畢業生逐年增加,傳統行業提供的崗位數量越來越有限,科技進步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也無形中打壓了就業空間。這就要求高校要主動適應,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培養更多創業型人才,為區域經濟發展做出貢獻。如廣西以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重點,迴圈經濟為著力點,優化發展食品、汽車、石化、電力、有色金屬、冶金、機械、建材、造紙與木材加工、電子資訊、醫藥製造、紡織服裝與皮革、生物、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裝備等14個千億元產業;同時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加快形成產業叢集,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

  二、目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缺失

  部分高校缺乏對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視,認為創新創業教育就是培養企業家和創業者,是就業指導內容的一部分。在價值取向上注重短期效果,作為解決學生就業困難的一時之舉,視為提升學生就業率的有益補充。開設了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高校在進行教學時,內容大多為“挑戰杯”和創業大賽等賽事內容的介紹和備賽經驗的傳授,過分注重分數和排名,帶有功利性地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或者在課堂上過分強調賺錢本領和財富積累,忽視了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和職業素養的培育。對創新創業教育本質理解的偏差,直接導致管理部門漫不經心地管,教師隻言片語地教,學生淺嘗輒止地學,影響了創新創業知識的普及和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二***與教育教學體系脫節

  很多高校僅僅將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視為選修課、課外活動、講座等,沒有和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有機結合,沒有和教育教學體系中的專業教學有機結合。將創新創業教育狹隘的認為是技能與技巧的培訓,忽視了創新創業教育的深層次基礎,這就形成一個教育誤區,高校認為開了課程就是貫徹了上級檔案,沒有真正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教育教學改革中,學生也僅僅是為了得到學分被動地去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的學習。

  ***三***師資隊伍欠缺

  創新創業教育涉及多學科知識且具有實踐性、實戰性的特點,教師的體驗性、引導式教學效果會多於傳統的概念性講授,所以教師必須具有先進的教學理念、豐富的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創業管理經驗。但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師只是滿足於從書本到書本,沒有相應的管理和實踐經驗,上起課來只能是“紙上談兵”;有的學校教學任課教師選聘上採取“拉郎配”,從行政口和輔導員中選任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老師,這些教師上起課來多是“天馬行空”;有的學校採取從外校的企業界、商界聘請創業導師,但因資金落實、組織協調、教學考核以及外聘人員缺乏教學經驗等原因,教學效果難以有制度性的保障。

  ***四***創新創業教育環境有待改善

  地方本科學校所在的政府和有關部門出臺的有關創新創業教育的政策規定上很多不具體,缺乏實際操作性,同時有些優惠措施落實往往滯後,需要高校與政府部門多次協調、多次溝通。很多家長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還傾向於學生畢業後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對大學生創業還沒有足夠的支援和尊重。有的高校開設的課程、建立的創新創業基地等只是針對一小部分“精英”群體,受益面小,大部分學生還只是看客,缺乏濃厚的教育氛圍。學校的職能部門缺乏通識教育觀念,有的認為創新創業教育屬於就業部門,有的認為屬於學工部門,有的認為屬於教務部門,影響了創新創業教育的深入有效開展和學生的創業熱情。三、地方本科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新視角

  根據地方本科高校的辦學實際以及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實踐,筆者建議通過“區域化+專案化+基地化”***三化***一體的建設,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有效開展。區域化是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土壤,是創新創業教育彰顯地域價值,體現創新創業教育活力和時代感的根基,也是理工科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的體現;專案化是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開展的主要形式,是學生以專案參與為抓手,構建團隊學習、師資與政策保障、考核與評價等的創新創業教育運作體系建設;基地化是創新創業教育開展的實踐***實驗***基地,是創新創業教育的演練平臺和成果孵化平臺。

  ***一***區域化

  在區域化視域下,地方本科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要找準發力點,主動出擊,積極對接,通過學科專業設定、教學實踐基地建設、訂單聯合培養等方式做好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緊扣培養目標,改革教學內容,優化培養方案,完善課程教學體系和教學實踐環節,將創新創業教育理念融入教育教學改革中和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從而促進教學理論到實踐的轉化,促進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增長。如廣西理工科院校應緊密結合廣西經濟社會發展情況,根據《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確定的廣西戰略發展任務,即:打造區域性現代商貿物流基地、先進製造業基地、特色農業基地和資訊交流中心;構築國際區域經濟合作新高地;培育我國沿海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的民族地區,面向全區千億元大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整合學科資源,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高校要開門辦學,積極推進校企結合和產學研結合,將地方企業優秀的科研團隊、先進的儀器裝置和實用的科研專案應用到創新創業教育中,以卓越工程師培養等人才培養改革工程為切入點,通過導師選聘、課程優化、專案聯合攻關等方式,不斷創新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模式,在提高服務地方經濟的同時,培養出創新型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高校要通過掛職鍛鍊、學習培訓等形式將創新創業教育教師選派到地方政府部門、企業,讓教師實地感受地區發展情況和企業管理運營實務,從而培養出優秀的創新創業教育師資。

  ***二***專案化

  專案參與式創新創業教育是嘗試將專案教學融合到創新創業教育中,通過整合教育資源,以專案參與為抓手,設計或選擇部分科技立項課題、商業性專案等,在專業老師的帶領下,讓學生參與專案的研究、經營與運作,通過理論與實踐結合、“幹中學”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理念與技能。主要內容包括:構建以團隊學習為主的組織形式;構建包括師資、資金、政策在內的保障體系;構建合理的考核與評價機制。

  團隊學習模式的組織形式:即讓一定數量的學生與教師組成團隊,參與到實際的創業專案中,由老師擔任教練與指導的角色,由專業研究人員作為協助,從而幫助學生在團隊學習與專案實踐中完成學習任務。

  實施保障:師資保障——高校要進一步引進優秀人才,鼓勵教師加強對創新創業的研究,同時積極引進“雙師”教師以保證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效執行,要加強創業導師團隊的建設,通過優化隊伍結構,提升學歷結構,豐富來源渠道等方式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資金保障——應結合政府主導與市場主導模式的創業教育資金來源體系,在由政府資助大學生創新創業基金的同時,積極倡導社會及企業建立相關創新創業教育基金與組織,為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推廣提供資金保障。政策保障——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推行需要有力的政策保障。政府是掌握和控制公共資源的主體,政府部門要準確定位、利用資訊優勢和行政職能,發揮其在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的引導作用。

  考核與評價:專案參與式創新創業教育通過學生參與專案率、專案課題研究價值、專案的社會影響力、學生創業率和就業率之比等指標進行考核評價。

  ***三***基地化

  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是學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促進學生自主創業的重要實踐平臺,高校要整合校內、校外資源,發揮好高校的示範性實驗教學中心、開放實驗室和重點實驗室的育人作用,將其發展為大學生創業專案孵化基地,孵化培養創業專案,積極培育其成為創業實體。要向參與專案的學生免費提供實驗場地和實驗儀器裝置;向參與創新創業教育專案計劃的學生提供技術、場地、政策、管理等支援和創業孵化服務。通過校企聯合的模式,廣泛搭建學生創業平臺,積極推動大學生開展科研和創業活動,真正實現產、學、研一體化,為大學生參與創業演練搭建平臺。積極探討科研機構、企業與大學生創業創新基地聯合培養人才的執行機制和效果評估等。有條件的高校可以建立大學生科技園,吸引校外企業進駐,引導在校學生加入,同時以設立勤工助學崗位的形式,互惠共贏,提高學生對企業管理運營的認知。

  此外,創新創業基地要為創業學生團隊或個人提供專案引導、創業培訓、法律援助、工商稅務、風險評估、專案融資、孵化扶持等諮詢和服務。聘請校內外具有創業實踐經驗的人士擔任創業指導師,對大學生進行創業指導。建立創業專案資源庫,引導大學生結合專業領域和職業興趣,將大學生科技創新專案、專利等轉化為創業專案。

  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意義是什麼:創新創業教育對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作用研究

  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

  1. 理論的提出

  ***,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召開[2],參會代表討論了柯林博爾提出的新觀點,即21世紀教育應發給學生三本“教育護照”。這三本“教育護照”分別是學術護照、職業護照和創業護照。其中,創業護照是證明一個人事業心和開拓能力的。因此,“創業教育”的理念為大家所熟知,而創新創業教育更加擴大了“創業教育”的內涵和範疇。二十多年來,創新創業教育相關的總結性和研究性文章、專著不斷問世,形成了比較系統的教育思想,並顯現出傳統就業教育無法超越的優勢,初步構建起了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論框架,為其日後進一步的科學化、系統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也推動了高校就業創業指導理論的發展。

  2. 理論的內涵

  20世紀80年代後期,西方國家提出了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即創業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創業教育的基本內涵[3] 是開發和提高學生的創業素質,即培育學生的事業心、開拓進取精神和創新精神,提高學生從事某項事業、企業、商業規劃活動的能力。

  目前,我國關於創業教育的理解有兩種說法:一是認為創業教育是一種素質教育,通過對青少年進行創業理論知識的培訓,培養青少年創新思維和敏銳的市場洞察力,以開發和增強青少年的創業基礎素質;二是認為創業教育是一種能力和人格的培育[4],通過模擬創業環境,培養創業精神、創業技能和創業人格。第一種解釋更加註重傳授理論知識,不涉及深層次的創業實踐技能的培養;第二種解釋強調創業精神和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創業理論的指導作用。

  創新創業教育關注的是全體大學生整個學涯階段的成長,培育的是學生的創新意識,訓練其創新思維,提升其創新創業能力。這不僅對有意向創業的學生有益,而且對全部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素質均有提高。故而,筆者認為高校提倡的創新創業教育是以培養高素質的創新人才為目的 ,以提升大學生的創新意識 、訓練創新思維 、提高創業能力為目標,以科學的創新創業理論和創新創業實踐為內容的一種關注人的發展和人生規劃的教育。這就要求高校在進行創新創業教育時,以創業理論知識為基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業素質和能力,理論結合實踐,使學生在學習創業理論專業知識的同時,通過校企、校地、校校聯合幫助學生進行社會實踐,逐步掌握創業知識,激發創業精神,樹立創業意識。

  創新創業教育能夠推動就業,提升就業競爭力

  從我國目前大眾化教育背景下的嚴峻就業形勢來看,單純依靠經濟增長來擴大就業顯然是不夠的。從我國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的現狀來看,畢業生人數眾多使得理想中的“一對一”職業規劃和諮詢輔導難以實現。多數院校的就業指導內容相對單一,依靠大範圍的就業政策宣講和講座形式的簡歷面試輔導這種“大鍋飯”形式的職業發展輔導和就業幫扶,也難以解決畢業生的就業矛盾。而創新創業教育的出現正好解決了這一問題。創新教育的核心是培育大學生開拓與創新的精神,讓大學生能夠在當前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脫穎而出。創業教育則是與社會全面接軌的。創業教育面向的是全體大學生,包括在校生和畢業生; 針對的是大學生在校幾年學習的不同階段 ;教育的內容圍繞著人整體素質的提升 ;既具有普及性,又具有針對性。普及性的創業教育能夠提升整體大學生的社會基本素質,如對當下社會政治經濟的敏感度、認識深度,提升大學生創業的意識、促進對個人人生及職業的規劃;針對性的創業教育在對創業團隊進行輔導的過程中,提高了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人際溝通能力、邏輯推理能力以及情商等創業素質。

  以創新創業教育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以創業帶動就業,提升就業質量是當前社會背景下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主要原因可以從三個方面剖析:從模式上來看,創新創業教育與傳統的就業教育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教育模式。傳統的就業教育關注的是畢業生最終求職能力的提升,其實施階段主要集中於畢業求職階段 ;而創新創業教育關注的是大學生學習的全過程,低年級時強調創新教育、高年級時強調創業教育,提升其創業綜合素質。從培養目標來看,傳統的就業教育致力於改變就業觀念,提升畢業生的求職能力、面試水平、就業競爭力;而創新創業教育致力於綜合提升學生各方面的技能,對學生進行職業選擇教育、人生成功教育,提高學生的創新和創業素質,培養學生的企業家精神[5]、事業心、開拓精神、創新精神等 。事業心和開拓能力也是構成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創新創業教育還能夠幫助大學生克服缺乏創業意識和創造性、缺乏動手能力、依賴性較強的缺點。從附加值來看,創新創業教育還可以改變大學生的就業觀念,使高校畢業生不僅是一名求職者、就職者,而且是工作崗位的創造者;不僅能解決個人就業問題,而且能帶動一批人就業;不僅是找了一個工作,而是起步了一份事業,從而促進了經濟的繁榮,推動了就業的進步,提升了就業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