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保險投保最全攻略

  如今,“應該給孩子買保險”已經成為很多父母的共識,但是如何正確的為孩子挑選搭配保險成了眾多父母們頭疼的問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少兒保險投保攻略的資料,希望對大家有用。

  

  如何為孩子投保

  一份全面完整的少兒保障應該包括以上三種類型的保障,有些保險公司的保險產品可以兼顧其中的兩種或是三種保障,有些保險則是專門保障其中一類的。家長可以購買一個保險產品,也可以購買多個保險產品的組合。給孩子買保險最好是買全所有的保障,兼顧安全、健康和教育保障。父母在給孩子投保時應注意以下問題:

  1.正確對待兒童保險在家庭整體保險中的地位

  一個家庭中究竟先為誰投保呢?家庭投保應以夫婦為主,孩子為輔。夫婦雙方尤其是家庭經濟支柱的意外保障、醫療保障、重大疾病保障和壽險保障一定要充分,以保證父母這個經濟來源萬一中斷時,孩子可以通過保險得到的經濟支援而生存下去,並且繼續接受良好的教育。如果家長在單位裡享受的保障比較健全,並且已經給自己買了充足的商業保險,則可以考慮多給小孩買點保險。

  2.要先了解孩子的學生保險

  在考慮給孩子買保險之前,應該先了解孩子已經有了那些保險這樣可以避免重複花無謂的錢。所以建議在學校給學生上了保險的家長,先去了解一下這些保險的具體保障條款,然後再看孩子缺少什麼保障,再購買這些保險作補充。這樣做也可以監督一些學校收了保費,根本沒有給學生上保險的行為。

  3.年齡不同投保的重點不同

  一般來說保險是越早買保費也越低,對於父母越合適,孩子也越早獲得了保障。但是,如果您現在才開始考慮為孩子買保險。對於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其投保的重點和投保的多少也就有所不同。

  幼兒時期,由於新生兒死亡機率大,學齡前兒童抵抗能力差,容易得一些流行性疾病,但這時的以死亡為給付條件的險種賠償率也不高,一般而言,身故時年齡不足1週歲,給付比例佔保險金額的20%;滿1週歲但未滿2週歲的兒童,給付比例為40%;滿2週歲但未滿3週歲的兒童,給付比例為60%;滿3週歲但未滿4週歲的兒童,給付比例為80%,滿4週歲,給付比例才能達到100%。所以建議多買住院醫療補償型的險種。有能力的父母可以考慮早為子女教育金做打算。

  小學時期,由於意外隱患很大,應適當增加意外險的投入,並且在條件允許情況下考慮未來教育金的儲蓄。當然如果家庭條件很好,應該在孩子出生後不久就考慮未來教育金的儲蓄,這樣每年保費負擔可以減少。

  如果孩子已經到了14/5歲,還沒有買教育類的保險產品,這時,可以不必侷限於兒童險,因為一些險種16歲或14歲以上就可以購買,這類險種中,宜選擇時間間隔短的分紅產品,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替代教育金給付。當然,也可以考慮繳費和支取都非常靈活的萬能壽險。這個險種不僅有保障性,還有很高的投資性。大人孩子都可以受益。同時,這個年紀的意外險、醫療險也是不可或缺的。

  4.給孩子投保的金額

  國家為了保障未成年人的利益,兒童以死亡為給付條件的最高投保金額限制在10萬元,所以如果你在不同保險公司投保,要注意總投保金額的限制,因為一旦投保超過限額,保險公司有權拒賠保費。孩子的健康疾病險,醫療補償等等不以死亡為給付條件的險種,可以投保超過這個限制。另外有些保險公司考慮到這個限制,在條款裡規定如果被保險人身故給付5倍於投保金額的保險金。這樣沒有違反保險金額限制,也同時放大了保障功能。這類保險也可以作為加大保障的考慮。

  5.花多少錢給孩子買保險

  總體而言,整個家庭的保費支出應該在家庭總收入的10-20%左右。而如前所述,保險支出中大部分應該用來為家庭經濟支柱投保,而非兒童。所以兒童的保費支出儘量不要超過家庭總收入的10%,同時要視家長的收入水平和收入來源而定。如果夫妻兩人均有社保和醫保,但沒買商業保險,收入主要來源於各自的工作收入,而非投資收益性收入,風險係數就較大,一旦發生意外致使身故或失去工作能力,將導致收入中斷,給家庭帶來巨大損失。

  所以,應該給自己購買意外傷害保險為家庭提供充足的保障。另外,為了使夫婦退休後享有較高品質的生活,還應早制訂養老計劃。醫療險可選擇性購買重大疾病保險以解後顧之憂。這樣一來自己保費支出就高了,孩子的保費就應適當減少,並且考慮有“保費豁免”條款的保險。

  6.需不需要給孩子買終身的壽險

  為人父母的,為子女購買保險要從子女的教育費用和正常生活提供保障的角度出發,不宜大包大攬,連子女成年後的保障也一併考慮。甚至為子女的養老金做打算。子女成年後自然會有工作和收入,讓他們做出自己的保險規劃,這也能樹立他們的責任感。父母如果在子女的保險中投入太多而忽略了自身的保障,是得不償失的。

  另外,投保兒童大病險時要注意兒童宜發的疾病,並不是保的疾病越多越好的,有些只適用於成人的大病,如果包含在兒童險裡就有可能浪費保費。

  購買保險的重要性有哪些

  購買保險的重要性Part1:疾病年輕化

  22%:中國22%的中年人死於心腦血管疾病;

  七成:七成人有過勞死的危險;

  76%:白領亞健康比例高達76%;

  中青年女性易得婦科,心腦血管疾病;

  中青年男性面臨猝死、過勞和癌症等問題;

  慢性病患病率已達20%,死亡數已佔總死亡數的83%;

  2013年到2014年,35歲---46歲死於心腦血管病的人,中國是22%,美國是12%。

  中國社科院《人才發展報告》七成人有過勞死的危險,如果中國知識分子不注意調整亞健康狀態,不久的將來這些人中的2/3死於心腦血管疾病!

  中國一年用於心腦血管疾病的治療經費達到3000億人民幣元人民幣。

  中國因疾病而導致生產力喪失,將在2005年——2015年間給中國造成55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中國的肝炎的直接經濟損失達3600個億。

  目前我國主流城市的白領亞健康比例高達76%,處於過勞狀態的白領接近六成,真正意義上的健康人比例不足3%。

  女性更容易受到婦科、心腦血管疾病的威脅;

  男性則面臨猝死、過勞、癌症等問題!

  2013年,慢性病患病率已達20%,死亡數已佔總死亡數的83%。

  過去十年,平均每年新增慢性病例接近了2倍。心臟病和惡性腫瘤病例增加了近1倍!

  肥胖人口將達到3.25億,未來20年將會增長一倍,腰圍只要增長一英寸***2.54釐米***,血管就會增長4英里,患癌風險高8倍!

  美國《保健事物》雜誌報告:中國人的腰圍增長速度將成為世界之最。

  十九個月!19位老總離世!最高個人資產14個億,包括百視通COO吳徵、德爾惠股份創始人兼原董事長丁明亮、興民鋼圈董事長王嘉民、成都百事通總經理李學軍等12位高管,均因病離世。比例高達63%,其病因主要是癌症和心臟病,其中吳徵、李學軍等近半數為突發疾病逝世。

  70後、80後已經成為癌症青睞的物件了。保險行業重大疾病平均索賠年齡是42歲,而不是你想象的七老八十!

  購買保險的重要性Part2:資料概況

  1.6億:中國高血壓人口有1.6--1.7億人

  1億:高血脂的有將1億多人

  9240萬:糖尿病患者達到9240萬人

  2億:超重或者肥胖症7000萬--2億人

  1.6億:血脂異常的1.6億人

  1.2億:脂肪肝患者約1.2億人

  30秒:平均每30秒就有一個人罹患癌症

  30秒:平均每30秒就有一個人罹患糖尿病

  30秒:平均每30秒,至少有一個人死於心腦血管疾病

  慢性病、惡性腫瘤將成為威脅中國人健康的致命因素。

  在這樣的大資料面前,你能獨善其身嗎?

  購買保險的重要性Part3:醫療大資料

  1/3:有三分之一的病人死於藥物的不良反應。

  40%:普通疾病的誤診率高達27%左右;重大疾病的誤診率高達40%左右。

  85%:英國研究證實:有85%的藥品是無效的,對病人最好的措施就是儘量減少醫療干預。

  美國研究證實:高度發達的現代醫學體系與人的健康沒有太大關係。

  美國研究證實:有30%---40%的手術根本不需要做!

  美國研究證實:與美國人健康壽命相關的因素中,只有10%跟醫療相關!導致美國人健康壽命延長30年中,有25年與醫學沒有關係。

  重大疾病的誤診率如此之高,這也正是近年來各家保險公司推出重大疾病二次診療的原因所在。記住,瞎治不如不治。

  購買保險的重要性Part4:每天720個缺陷兒

  2006年9月12日是我國首個“預防出生缺陷日”,同年監測顯示,每隔30秒就有一個缺陷兒出生,相當於每小時30個,每天720個!

  在這樣的大資料面前,還能放心地要二胎嗎?尤其是奔四的70後們。孕前檢查和母嬰健康保險二者缺一不可。

  購買保險的重要性Part5:青少年健康資料

  80%:80%學生早餐營養質量較差。

  38%:青春期貧血的發病率達38%。

  50%:全國肥胖兒中脂肪肝發生率40—50%。

  80%:小學生近視率32.5%,初中生59.4%,高中生77.3%,大學生80%。

  中國7個城市中小學生早餐行為調查顯示:

  我國超過80%學生早餐營養質量較差,均沒有達到國家標準!

  中國青少年青春期貧血的發病率達38%。

  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調查顯示:

  目前中國2.7億在校生蛋白攝入量,僅為標準的65%。

  鐵、鈣、鋅嚴重不足,維生素A的攝入量僅為標準的15%。

  青春期貧血的發病率達38%。

  2013—2014年度,北京中小學肥胖檢出率為19.5%,其中10%出現脂肪肝,而全國肥胖兒中脂肪肝發生率40—50%。

  2型糖尿病發病率20年間增長了11—33倍。

  在物質生活越來越發到的今天,究竟是什麼讓祖國的花朵變成了如此模樣?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