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勵工作的勵志文章精選

  各位身在職場的朋友們,有條件的話不妨找一些激勵工作的勵志文章來看看,那麼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你需要職場偶像

  文/古墨清

  在職場打拼,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事業能扶搖而上。即使現在是個平平凡凡的小職員,即使現在為著幾?平方米的房子或者幾鬥米而在職場拼搏,也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功成名就。有時候為了激勵自己,會尋找一個職場偶像,並以此為榜樣,模仿他,學習他,以像他那樣取得好的成績。

  但是,比尋找職場偶像更重要的是尋找職場貴人。俗話說:“大樹下面好乘涼。”職場貴人都有著一定的實力,有著豐富的經驗和閱歷。有時候,他提供的一條重要的建議,都會給我們以重要的幫助。從而為我們掃清了職場上這樣、那樣的障礙,縮短自己成功的時間,提供給自己物質或精神的幫助,改變我們人生的程序。

  張強是北京一家報社的記者,他一向腳踏實地地工作?在競爭激烈的報社,十幾年如一日,沒有升遷的機會。

  一次,報社安排張強報道市裡的大型歌唱比賽。張強白天跟著名主持人外出採訪,晚上加班寫稿子。寫完稿子就想辦法及時地發到社裡。這些都讓名主持人看在了眼裡。張強並沒有意識到什麼,他仍然像以前那樣腳踏實地地去工作,並沒有感到什麼變化。

  之後的一天,報社領導接到名主持人的電話,並說到張強報道也的特別好,並讚揚了張強中認真工作的態度。後來,領導開始注意張強,發現張強確實是值得提拔的員工。

  沒多長時間,張強就連跳了兩級,榮升為了社長助理。

  有一個類似的故事:

  周濤畢業於某重點大學中文系,畢業後,他到一家報社工作。在業餘的時間,他進行文學創作,在不同的雜誌和報紙上發表了散文、短篇小說和詩歌。兩年後,報社給工作滿兩年的人評定職稱,周濤和另外三名員工入圍。但這三名員工不是家庭及其富裕,就是父母是權貴,而周濤沒什麼背景,還是外地人。

  社裡所有的人都不看好周濤。另三個員工通過各種活動來疏通關係,得到相當多的支援票。但是,一星期後,大家卻很驚訝,因為周濤被提拔了。這很大部分是社長的影響,他告訴員工他經常在媒體上看到周濤的作品,社長覺?周濤是一個很有潛力的員工,這麼積極、能力突出的員工就應該被提拔。

  不管是張強還是周濤,他們都是得到了貴人的提攜,才得到順利地晉升。尤其是周濤的社長,頂著周濤的競爭對手父輩的壓力,大公無私地把機會讓給了周濤,這確實讓不抱希望的周濤很驚訝。可見,職場貴人的力量是這麼強大,他完全能完成別人不能完成的事情。

  像周濤這樣,你可能沒有生在一個富商的家庭,你可能沒有別人所沒擁有的資本、人脈等資源,但你也不要失望,你完全可以靠著職場貴人的力量一步步走向成功。職場上充滿了各種機會,只要你找機會,不斷地認識一個個貴人,藉助他們的力量,你就能很快地成功。

  :讓職場無往不利的四種交談

  要想在職場中實現自己的目標,不能只靠熱情、願景和承諾,還要靠與別人溝通。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你的溝通方式不能僅僅是溫文有禮的。若想在工作與生活中,得到更多你想要的,並儘量避開你不想要的,以下四種交談方式可以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1、倡議性交談:

  當你的談話目的是想提出新做法或不同做法時,例如提出新目標、提議一項構想、實施一項策略或提出結構上的改變時,那麼你需要的交談方式就是倡議性交談。

  例如,你是一位主管,需要宣佈一項新的顧客服務政策。你宣佈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吸引同事的配合,但是如果你宣佈時語言表達得含糊不清,或頤指氣使,那麼就會導致別人不予響應,只忙自己手頭上的事,留你獨自鬱悶,不知該如何實施這項政策。

  2、理解性交談:

  當你希望別人瞭解你的構想的意義,並能與他們目前的工作或個人未來的規劃產生關聯,以促使對方考慮與你一起合作時,那麼你需要的交談方式就是理解性交談。

  例如,當你向員工解釋新的顧客服務政策的意義及實施政策的計劃,並鼓勵員工提出建議和忠告時,此時你的談話方式就決定了是有助於員工瞭解如何支援你,還是令員工產生困擾與煩惱。

  3、執行性交談:

  當你希望別人採取行動或產生業績時,則需要做出請求***或承諾***,使他們知道要做什麼,以及何時去做。有效地運用執行性交談,將帶領別人投入工作、執行任務併產生結果。

  例如,你是一位主管,你要求所有員工從當天開始***你的請求***實施新的顧客服務政策,並要求每位接受任務的人舉手以示同意。這相當於採取行動的“協議”獲得了承認,你的“請求”可能會快速生效,在當天下午就開始實施。但是,如果你的“請求”過於粗略,員工就無法確定你真正想要什麼、何時想要,以及你的“請求”是否真的是件要緊的事。

  4、總結性交談:

  當你要感謝別人在工作上的付出、總結一個專案的進度,或者宣佈工作已完成,那麼你需要的交談方式是總結性交談。

  例如,新的顧客服務?策實施六個月後,你與下屬一起總結顧客的評估,分析運作中良好與不順利的部分。這種情況下的談話,你可以讓他們體會到成就感,並積極提出改進的新構想;同樣也可能令他們對每個人是否已真正採用新政策、新政策是否行得通,或者是否有人從實施過程中學到東西產生疑惑。

  交談無處不在,改變交談方式,或者將用詞重新排列組合,達成積極而正面的一致。會話,談話,對話,通話等是交談的本質,解決難溝通的前提便是談話方式。一個人因為一次良好交談而飛黃騰達,平步青雲;也可能因為一次惡劣的交談而錯失良機,墮入深淵……

  :抱怨的人永遠是打工的命

  小陳是個工程師,他所在公司在業界小有名氣,他自己也很喜歡這份工作,但有些事情卻讓小陳很不愉快。比如,因為公司還處在發展初期,管理有點混亂,老闆經常會臨時做決定、改計劃。

  最讓小陳受不了的,是老闆只考慮先把客戶“拿下”,先收到錢再說,至於有沒有能力解決客戶的問題,以後再想辦法。

  在這種環境下,抱怨就成了小陳的習慣。有同事勸過他,可他就是控制不了。直到有一天正在抱怨時,聽到老闆對他說,“你要是覺得公司不好,明天就不要來了。”

  其實老闆也是說氣話,但小陳受不了這種委屈,就毅然辭職了。辭職後的小陳來到職業諮詢公司,向專家詢問到:“打工太煩人了,不知道我是否適合自己創業呢?”

  沒想到,專家卻笑著對他說:“如果改不了抱怨的習慣,你可能真的永遠都不適合自己創業!”

  職場上那些愛抱怨的人,最多的抱怨可能集中在老闆如何不好、公司如何不好。他們夢想著,有朝一日自己當上老闆,就再也沒有這些煩人的問題了。不過,這樣的人,如果他們真的自己創業,面對更多的壓力,他們又該向誰去抱怨呢?

  不僅如此,實際上,職業諮詢中心的工作人員發現,僅僅因為抱怨而引發的跳槽,幾乎佔了跳槽人數的四成左右。

  抱怨,其實來自於一種失望和急迫的心情。同時,抱怨使人心態消極,失去工作的動力,平時總是應付工作,結果業績出不來。因為抱怨,很多員工不能承受企業暫時的困境,所以消極對抗上司分配的任務,遇到一些不滿意就跳槽,改弦易轍。

  若問一下各個企業的老總們,在他的團隊中最不喜歡聽到的是什麼,可能每個老總都會爽快地回答,最不願意聽到的就是“抱怨”。

  其實,對企業的老總、經理來說,是他們承擔著更大的市場壓力,也許最該抱怨的正是他們。但現實中,他們卻是最少抱怨的人。反而,他們中有很多人被他的同事、他的下屬抱怨得心力交瘁。所以,一旦有機會,他們會先辭退這樣的員工。

  而喜歡抱怨的員工,不是被企業辭退,就是自己覺得在企業中實在無法忍受下去而主動跳槽。他們覺得憑著自己的年輕力壯和聰明才智,總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每次換了新工作,都用“批評性”的眼光看待工作中的一切,不知道珍惜眼前的機會,最後“蹉跎了歲月”,而自己還在跳來跳去,根本找不到職場目標和機會。

  對於習慣於抱怨的人來說,生活就是一道又一道的牆,處處為難自己,鬱悶滿胸膛,人生的道路和格局也總是彆彆扭扭、處處碰壁。

  也許你會說:“難道我要任人欺侮而不吱聲嗎?難道當一個‘任勞任怨’的傻瓜真的會有出息?我不信。”

  其實,很多成功的企業家,在他們早年“寄人籬下”的時期,或是艱辛的創業時期,他們的確從不抱怨。並非他們麻木不仁,或者是個“任勞任怨”的傻瓜。實際上,他們沒有時間抱怨,他們知道,抱怨不僅耗費能量還於事無補,他們要做的,就是把手頭的事情儘可能做好。

  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目前的環境不滿意,唯一的辦法,就是讓自己戰勝環境、超越環境。喜歡抱怨的人在這個遵循強者法則的世界中,是根本沒有立足之地的。

  抱怨是職場通病,抱怨是事業成功大敵。經常抱怨的人會變得消極、不思進取。抱怨其實不僅沒必要,而且很愚蠢,甚至越抱怨越糟糕。化解抱怨、改變“抱怨性格”、在工作中重新找回自信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