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日誌傳播正能量文章3篇

  人的才華就如海綿的水,沒有外力的擠壓,它是絕對流不出來的。人生就是需要一些這樣的勵志文字和勵志日誌伴隨我們一路前行,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勵志日誌傳播正能量文章:苦難的價值

  人生的珍貴在於每個人只有一次,理應活得瀟灑輕鬆,然而,多數人卻不能如願以償。飢餓、疾病、失戀、流浪等煩惱,常常纏繞著人生。因此才有人說,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

  生活告訴人們,自然界的季節可以重複,拉斷的琴絃可以更換,演糟了的戲可以重排,唯獨人生沒有第二次。如何面對人生的苦難,這是一個活著的人必須回答的課題。當然,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在1944年聖誕節到1945年元旦的一個星期當中,德國集中營裡的死亡率大為增加。為什麼?人們分析這種現象並非因為環境惡劣,而是因為大多數俘虜都抱著一個天真的希望,以為他們會在聖誕節重歸故里。當佳節漸漸逼近時,佳音依然杳然,於是他們萬念俱焚,大大削弱了身體的抵抗力而引起大批死亡。哲學大師尼采有句名言:“懂得為何而活的人,幾乎任何痛苦都可以忍受”。相反,看不到個人生命的目標,覺得活下去沒有什麼意義的人是最悲慘的。而這種人在聽到鼓勵和敦促時的典型反應便是:“我這輩子再也沒有什麼指望了。”假如一個人在困境中有如此感受,那將是一首生命的輓歌。

  記得一位恩師在我逆境時曾對我說:“人出世的第一聲是啼哭,而不是笑!”十多年過去了,這句富有深刻哲理的話,至今記憶猶新。是啊,人世間找不到十全十美的事物,人生經受苦難折磨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活出意義來》一書的作者弗蘭克博士,曾是二次大戰中集中營裡的一名囚犯。他的雙親、哥哥、妻子不是死在牢裡,就是被送入毒氣室,一家人僅有他和妹妹得以倖存,但他的精神和覺悟,卻在烈火中冶煉出了真金。這位精神醫學家在慘絕人寰的環境裡經過觀察研究,終於寫出了揭示人類命運的這部精神產品。山東聊城有一位青年高考落榜後,面對一貧如洗的家境、疾病纏身的父母,毅然走出家門去濟南撿破爛為生,一干就是八年,常常居無定所,食不果腹,寒冬臘月蜷縮街頭也是常有的事。為了維持全家人的生活、供弟弟讀研究生,他竟然將自己每天的生活標準控制在一元以下,艱苦的生活條件使他的體重下降到45公斤。然而,硬是靠著對生活的信心,他一面拼命掙錢,一面勤奮學習,先後在全國有影響的報刊上發表了幾十首詩歌。作家出版社還專門為他出版了個人詩歌專集,他在好心人的幫助下上了山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圓了他多年的大學夢。

  可見苦難與不幸是人生的伴侶。輕易得到的幸福,人們往往不知珍惜;只有經歷過不幸的人,才知道幸福的珍貴。苦難的意義正在於此。

  生命科學家告訴我們,時間與空間才是恆定的主人,人只是匆匆的過客。只有我們自己成為人生的真正主人,才能從容面對苦難,才能創造出無悔的人生,才能去追求高質量的人生。

  勵志日誌傳播正能量文章:感謝兩棵樹

  一個年輕人,從小就是人見人愛的孩子。上學時是三好學生、班幹部,初二那年參加全國奧數比賽,獲得一等獎。

  17歲不到,他就被保送到某大學深造。命運在他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那年的暑假,給他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一次過馬路時,一輛飛馳而來的車輛無情地奪去了他的雙腿和左手。面對這飛來橫禍,他沒有被打倒,最終憑著驚人的毅力自學完全部大學課程,後來又創辦了自己的公司,成為一家擁有上千萬元固定資產的私企老總,並當選為市裡的“十大傑出青年”。那天去採訪他,問他如何克服難以想象的慘痛折磨,取得今天的成績。

  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他最想感謝的既不是給他巨大關愛的父母,也不是一直鼓動和支援他的朋友。面對我的提問,他極快地回答:我要感謝兩棵樹!

  遇到車禍之後,對從小就出類拔萃、自尊心極強的他來說,不啻為世界末日的來臨。看看自己殘缺不全的身體,他痛不欲生,感到一生就這樣毀了,人生再沒有什麼值得追求的目標和意義,一度想要自殺。即使在醫院聽到遠遠從街上傳來的一兩聲汽車喇叭聲,也能引起他的煩躁和不安,情緒極不穩定。為了讓他散心,轉移一下注意力,在他出院以後,家人特意把他送到鄉下的姑媽家靜養。

  在那裡,他遇到了決定他生命意義的兩棵樹。

  姑媽家住在一個遠離城市的小村子,寧靜、安逸,甚至有些落後。他就在姑媽的小院子裡,每天吃飯、睡覺,睡覺、吃飯,一天天地打發著他認為不再寶貴的時光,人也更加灰心喪氣和慵懶下來。一晃半年過去。

  一天下午,姑媽家下田的下田,上學的上學,僅他一人在家。百無聊賴的他,自己搖動輪椅走出了那個小小的院落。

  就這樣,似有冥冥中的安排,他與那兩棵樹不期而遇。

  那是怎樣的兩棵樹啊!在離姑媽家五六十米的地方,有兩棵顯得十分怪異的榆樹,像藤條一般扭曲著肢體,但卻頑強地向上挺立著。兩樹之間,連著一根七八米長的粗粗的鐵絲,鐵絲的兩端深深嵌進樹幹裡。不,簡直就是直接纏繞在樹裡!活像一隻長布袋被攔腰緊緊繫了一根繩子,呈現兩頭粗、中間細的奇怪形狀。

  見他好奇的樣子,一旁的鄰居主動告訴他,起初是為了晾晒衣服的方便,七八年前,有人在兩棵小榆樹之間拉了一根鐵絲。時間一長,樹幹越長越粗,被鐵絲纏繞的部分始終衝不出束縛,被勒出了深深一圈傷痕,兩棵小樹奄奄一息。就在大家都以為這兩棵榆樹再也難以成活的時候,沒想到第二年一場冬雨過後,它們又發出了新芽,而且隨著樹幹逐漸變粗,年復一年,竟生生將緊箍在自己身上的鐵絲“吃”了進去!

  莫名地,他的心被強烈地震撼了:面對外界施加的暴力和厄運,小樹尚知抗爭,而作為一個人,又有什麼理由放棄對生活的努力呢!面對這兩棵榆樹,他感到羞愧,同時也激起了深藏於內心的那份不甘——只見他用自己僅存的右手,艱難地從坐了半年多的輪椅上撐起整個身體,恭恭敬敬地給那兩棵再普通不過,卻又再堅強不過的榆樹,深深鞠了個躬!

  很快,他便主動要求回到城裡,拾起了久違的課本還有信心,開始了屬於自己的新的生活。

  聽他平靜地講完這段故事,我長久無語。

  人生途中,有些是無法逃避的,比如命運;有些是無法更改的,比如情緣;有些是難以磨滅的,比如記憶;有些是難以擱置的,比如愛戀……與其被動地承受,不如勇敢地面對;與其鳥宿簷下,不如擊翅風雨;與其在沉默中孤寂,不如在抗爭中爆發……路越艱,阻越大,險越多,只要走過去了,人生就會更精彩。

  勵志日誌傳播正能量文章:每次只追前一名

  一個女孩,小的時候由於身體纖弱,每次體育課跑步都落在最後。這讓好勝心極強的她感到非常沮喪,甚至害怕上體育課。這時,女孩的媽媽安慰她“沒關係的,你年齡最小,可以跑在最後。不過,孩子你記住,下一次你的目標就是:只追前一名。”

  小女孩點了點頭,記住了媽媽的話。再跑步時,她就奮力追趕她前面的同學。結果從倒數第一名,到倒數第二、第三、第四……一個學期還沒結束,她的跑步成績已到中游水平,而且也慢慢地喜歡上了體育課。

  接下來,媽媽把“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引申到她的學習中,“如果每次考試都超過一個同學的話,那你就非常了不起啦!”

  就這樣,在媽媽這種理念的引導教育下,這個女孩2001年居然從北京大學畢業,並被哈佛大學以全額獎學金錄取,成為當年哈佛教育學院錄取的唯一一位中國應屆本科畢業生。她就是朱成。其後,朱成在哈佛攻讀碩士學位、博士學位。讀博期間,她當選為有11個研究生院、1.3萬名研究生的哈佛大學研究生總會主席。這是哈佛370年曆史上第一位中國籍學生出任該職位,引起了巨大轟動。

  “只追前一名”,就是所謂的“夠一夠,摘桃子”。沒有目標便失去了方向,沒有期望便失去了方向,沒有期望便失去了動力。但是,目標太高、期望太大的結果,不是力不從心,便是半途而廢。明確而又可行的目標,真實而又適度的期望,才能引領人腳踏實地,胸有成竹的朝前走。

  “只追前一名”的理念不像其他的大道理難聽又難懂,相反,它簡單易行,很容易激起孩子的自信心和高昂的鬥志,目標雖小但是具體。在實現這個目標時,孩子會心無雜念,紮紮實實,認認真真地去做,摒棄了華而不實。孩子在一次次小的成功中,得到了他人認可和賞識,就會逐步走向大的成功,就會做出一番大的事業來。

  一句話可以毀掉一個人的信心,甚至破滅他對生存的希望;但一句話也可以鼓勵一個人從失落中走出來,或讓人從新的角度認識自己,從此改變他的人生。所以在任何時候,我們不要吝嗇說一句鼓勵的話,給一個信任的眼神,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一個人的力量對於自己也許是很有限的,但他卻可能幫助激發另一個人的無窮潛能。

  “每次只追前一名”,做老師和家長的不妨一試。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希望大家能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