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類的經典勵志故事

  我們有時間去玩去浪費,倒不如花時間看一些,那麼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願所有的負擔,都變成生命的禮物

  作者:木子玲說

  週六坐地鐵,旁邊的一個女生一直在打電話,整個車廂裡都是她哽咽的聲音。她說自己孤身一人在異鄉漂泊,舉目無親,找工作也屢屢碰壁,覺得這樣的人生毫無意義云云。

  我到站時下表,她哭訴了整整35分鐘,直到我到站離去,她仍然在繼續。我在想:這女生的運氣真夠好的,也不知道電話那頭是誰,怎麼會耐著性子忍受她如此之久的摧殘?

  在你看來,世界上只有你活得最辛苦,遭遇最慘。等再過幾年,你就會發現,其實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靠近一看,每個人都是遍體鱗傷。可是,他們仍舊帶著笑容,從容地面對這個世界。那是因為他們的內心已經變得強大,能坦然接受生活的考驗。那些考驗是前進的另一種形式,可以教會你如何與這個世界和平相處,如何讓自己免於受傷。

  在公眾場合,你毫無顧忌地將傷疤揭開示人,強行讓周圍的人傾聽你的哭訴。先拋開別人對你的看法不說,你不遠萬里來到這兒,難道就是為了跟親友彙報你怎麼受苦的嗎?除了受苦就再沒有其他收穫了嗎?當然不是,你是為了過更好的生活、實現心中的夢想才來的。你在選擇離家之前就該想到,外面的世界並不是金磚鋪地,你的開始,很可能會是悲慘或者痛苦的;從你準備出來闖蕩時,就要做好心理準備,充滿競爭的世界是殘酷的,你只有去承受,去隱忍,去堅強,才能逼自己適應所有的一切。

  是的,你已經不是一個孩子了,要學會面對生活的艱辛。其實,讓我們迷茫或痛苦的並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的心境。你可以試著換個角度看那些痛苦:你若將它看得很重,它便會時刻糾纏你,壓得你喘不過氣來;你若將它看得很輕很淡,它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對你造成不了什麼大的影響。

  人上了年紀通常就變得嘮叨起來,會反反覆覆提及以往日子裡發生的瑣事,嘮叨的次數越多,記憶就會越深刻,彷彿只有這樣,他們才不至於將過往的人和事忘掉。同樣的道理,如果你不停地強調漂泊在外的艱難,只會加重你的痛苦。

  人生在世,誰沒有艱難的時候?你現在吃的苦,別人也吃過;你現在流的眼淚,別人也流過。所以你不必將自己的脆弱展示出來。

  沒有哪個陌生人會無緣無故地上前安慰你;也沒有哪個素不相識的人有責任為你遞上一包紙巾,提醒你注意形象;更沒有人會語重心長地開導你:孩子,不要哭了,換個角度看世界,你會發現它其實很美麗。

  初入社會,迷茫是少不了的。現在的你認為這個世界很不公平,認為別人的生活都比你舒適。你獨自一人身處陌生的城市,總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尤其是當你看到別人和好友挽著胳膊從你身邊經過的時候,你心中充滿了嫉妒——他們面帶微笑,好像從來都沒有煩惱過。當別人津津樂道於工作的樂趣時,你又會投去羨慕的眼光,好像他們從來不為找工作發愁。再看看你要好的大學同學,她雖然遠嫁他鄉,可過得幸福甜蜜,你又忍不住感嘆:真幸運啊,她怎麼就嫁了個這麼優秀的男人!

  其實,他們能過得這般快活,並不是因為他們比你幸運,而是因為早在你之前,他們就經歷了你現在所感受到的一切,他們有過艱辛,有過痛苦,只是咬著牙挺了過來,才有了今天的快樂與幸福。

  原來,大家都是一樣的,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苦惱,就像叔本華說過的那樣:“一切生命的本質,就是苦惱。”有人問佛:世間為何多苦惱?佛曰:只因不識自我。

  如果你繼續這麼頹廢下去,試圖將所有的辛酸挫折告訴身邊的每一個人,那你真要永遠孤獨下去了。這是一個惡性迴圈,你越是沉浸在痛苦裡自傷自憐,就越是無法找到突破口。並且,這個世界上沒有誰願意跟祥林嫂似的傾訴狂交朋友,因為那樣無異於把自己當成對方情緒的垃圾桶。

  不妨換位思考一下,我們都希望身邊的人能分擔自己的煩惱,為自己帶來快樂,如果你不能給別人帶來快樂,至少也別給人家增添煩惱吧。

  倘若你用心去觀察,就不難發現,成熟的人不過是會以一種妥當的方式來處理自己的負面情感,使之不會影響到其他人而已。

  在歲月面前,每個人都是弱者;在生活的磨礪下,每個人都有傷疤。每個人都會有痛苦或迷茫,但這痛,是生命賜給我們的禮物,痛過之後,才會更加珍惜快樂與幸福。

  感謝那些傷疤,感謝那些坎坷,是它們教會了你如何與這個世界和平相處。

  但願所有的負擔都變成禮物,所受的苦都能照亮未來的路。

  :翱翔在芭蕾舞臺的“黑天鵝”

  作者:安妮

  她是美國芭蕾舞臺上美麗動人的白天鵝,也是擁有黑色面板的白天鵝;她是美國芭蕾舞劇院的首席舞者,也是劇院成立75年來第一位黑人女舞者。她不僅創造了美國舞蹈界歷史性的一刻,也打破了諸多不可能,跳出了一段完美的生命之舞。

  1982年9月10日,她出生在美國密蘇里州堪薩斯城,是個非裔美國人。3歲時,父母離婚,她跟著母親過上了顛沛流離的生活。7歲那年,她一部講述體操女皇納迪亞·科曼妮茜用一個接一個的10分創造體操史上令人難以置信的奇蹟的電影,給她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充滿力量和美感的自由操,就像是在跳芭蕾舞一般,那時芭蕾舞就在她的心裡烙下了印記。

  母親再婚,她來到了聖佩德羅,經常到姐姐打工的芭蕾舞學校去。長時間的耳濡目染,她也想學芭蕾舞,老師推薦她到聖佩德羅舞蹈俱樂部學習。那裡很遠,母親和姐姐都在打工,沒有時間送她去。生活迫使她拒絕了這個機會,但對舞蹈的熱愛絲毫沒有減少。上初中時,她寫信申請芭蕾舞學院,沒想到院方說她沒有芭蕾舞者應具有的足、跟腱、體格、軀幹長度以及合適的胸部大小,不僅身體不適合當芭蕾舞者,就是她13歲的年齡,也超過了學院錄取的範圍。她很傷心,卻又不甘心,依然堅信要做自己想做的,無論別人如何否定自己。

  她給所有的芭蕾舞學院寫信,結果都如出一轍。芭蕾舞學院不招收她,她只好到聖佩德羅舞蹈俱樂部學習。可她信心滿滿地走進去,第一堂課後她就開始懷疑自己的堅持。她連芭蕾舞最基本的立足尖都做不了,無論她如何努力,都無法做好這個動作,更不要說跳芭蕾舞了。後來,再婚的母親婚姻又出現問題,她和哥哥姐姐被迫離開了聖佩德羅,住進了一個破舊的旅館裡。旅館的房間狹小逼仄,只有一張小床,他們把床留給母親,兄妹四人緊挨著睡在地板上。夜裡,睡在最裡面的她要去洗手間,為了不驚醒哥哥姐姐,她小心翼翼地站起來,輕手輕腳地從他們身上邁過去,留給她下腳的空隙很小,她竟在不知不覺中立起了腳尖。不經意的動作讓她找到了跳芭蕾舞的感覺,這距離她學習舞蹈已經過去了三個月。

  為了追尋夢想,她只好再找一家舞蹈俱樂部學習。在那裡,她接受了大量的古典芭蕾舞訓練,她學習很刻苦,進步也非常快。不久後,她第一次登臺,主演了芭蕾舞劇《胡桃夾子》。那一刻,她發現這個舞臺就是她想要的。1997年,她參加全美芭蕾舞比賽獲得洛杉磯音樂中心聚光燈獎,終於在屢遭拒絕後成為芭蕾舞臺上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兩年後,她又搬家到紐約。這是一座充滿著成功氣息的城市,她也想讓自己的夢想在這裡展翅翱翔。

  2001年4月,她進入了世界著名芭蕾舞團之一的美國芭蕾舞劇院。進劇院的第一天,她就知道她的未來只有兩條路,要不半途而廢,要不成為首席舞者。她想成為首席舞者,但夢想是炙熱的,現實又是殘酷的。那時,她發現自己是80名芭蕾舞者中唯一的一位黑人,她不知道女性非裔美國人能否擁有未來,她能做的只有努力到極致。

  她加倍努力,靠舞技和表演能力彌補自身的缺憾。在經歷了一個芭蕾舞演員必須經歷的跳三年群舞和三年領舞后,她晉升為獨舞者。2012年,她出演芭蕾舞劇《火鳥》而名聲大噪,卻因受傷與晉升首席舞者失之交臂。

  其後,她的芭蕾舞事業達到了巔峰,她擔任主演的每一部芭蕾舞劇都大獲成功,尤其是2015年6月,她首次在紐約表演芭蕾舞劇《天鵝湖》,在劇中分別飾演奧傑塔和奧傑莉亞兩個角色,她用驚豔和完美的演繹證明了黑人不僅可以演黑天鵝,同樣可以演白天鵝。這也是美國芭蕾舞劇院首次由非裔舞者擔任主角,演出的成功讓她實至名歸地被美國芭蕾舞劇院提名為首席舞者。

  她,就是米絲蒂·科普蘭,美國芭蕾舞劇院成立75年來第一位非裔首席女舞者。

  有記者採訪時問米絲蒂,作為一隻“黑天鵝”是如何在芭蕾舞這個基本被白人佔據的舞臺取得今天的成績?她淡然地說:“相對於那些否定,我更專注技術優勢。我不能改變自己與生俱來的膚色和身體條件,但我可以成為最好的自己,做自己想做的,跳出自己的生命力。”

  是啊,人生之路不能規避挫折,但挫折不是永遠的失敗,只有不怕失敗的人,才能在星光下璀璨綻放。

  :用夢想彈奏生命的琴鍵

  作者:沐涵

  1996年2月,他出生在浙江蕭山。因早產和先天性肺炎,在保溫箱裡時間過長氧氣中毒,他還沒來得及看一眼這個繽紛的世界就開始了與黑暗相伴的生活。沒有光芒,聲音就成了他生活中的全部。懵懂的他喜歡敲打各種物品,聆聽它們發出的或清脆或沉悶的聲音。

  3歲多的一天,母親帶他到朋友家去玩。進門時,朋友正在彈鋼琴,悠揚的旋律深深吸引了他,這聲音要比敲打東西傳出的聲音好聽許多倍。從那一刻起,他的心中就埋下了音樂的種子。有一次,路過琴行,他在門口聽到裡面傳來的琴聲,說什麼也不走了。那次後,他經常讓父親帶他去琴行玩。起初,他總是安靜聆聽,在心中記下那些旋律。老闆見他天天來,覺得他肯定是喜歡彈琴,就讓他彈一曲試試。那是他第一次摸琴,卻能將聽過的樂曲完整地彈奏出來。

  4歲時,父親送他到琴行去學琴,從那時起,他每天都要練琴六七個小時。晚上去練琴,直到捲簾門快被拉下時他才戀戀不捨地離開。他對音樂的熱愛和執著地堅持感動了琴行老闆,在得知家裡為了給他治病花掉了所有積蓄,已經沒有能力給他買鋼琴時,老闆送給他一架鋼琴。有了屬於自己的鋼琴,父親又給他買了錄音機和磁帶。這些音樂就像一條河,緩緩流入他的心田,幾百多首樂曲不斷地從他指尖流淌。

  到了該上學的年齡,他進了省盲校。上午要上文化課,他就利用下午和晚上的時間練琴,不練夠時間就不睡覺。音樂就像一縷陽光,照亮了他的生活,也明媚了他的未來。他很努力,可在琴行學習畢竟是業餘的,為了讓他接受最好的鋼琴教育,父親帶他到北京中央音樂學院找老師學習鋼琴,同時他也轉入北京盲校。

  每天他都刻苦練習。有段時間,高強度地訓練使他的指尖面板在彈奏時裂開了。他只專注於彈奏,全然不知鮮血已經染紅了琴鍵,為了保護他的雙手,老師命令他一個星期不要再碰鋼琴。可一天不練琴就會生疏,要是兩天不練,再彈奏出的聲音就不會如行雲流水,那幾日對於他而言是無盡的煎熬,一週剛到他就迫不及待地練琴,而且還給自己增加了時間,他要以最快的速度把失去的那幾日追回來。

  彈鋼琴帶給他的不僅僅是快樂,還有源自心底的自信。10歲時,他通過了鋼琴業餘十級。2008年,在國家大劇院裡,他和郎朗同臺演出四手聯奏。一年後,他以全國第八名的成績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成為唯一一名全盲學生。

  在那裡,他所學專業課的內容和其他學生一樣,唯一的不同是別人彈奏時都有樂譜,而他的樂譜記在心中。為了提高彈奏水平,他收藏了許多古典音樂和音樂劇的CD,只要有時間就拿出來聽,無論是走在路上還是坐在車裡,他的生活永遠與音樂如影隨形。2010年,他作為年齡最小的鋼琴手,參加了郎朗舉辦的“指尖的太陽”盲童鋼琴音樂會。

  十年磨一劍,從4歲學鋼琴開始,他始終奔跑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在不影響學習的情況下,他多次前往日本、美國、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參加演出。2015年3月,他參加中央音樂學院的專業考試,取得全國第六名的好成績。三個月後,他走進高考考場,用盲文答完了所有試卷,最終以超出北京藝術類本科錄取線67分的成績被中央音樂學院錄取。

  他,就是19歲的來佳俊,北京首位全盲高考考生,中央音樂學院鋼琴系全國僅招收的20名學生中的一員。

  有記者採訪時問他,是如何取得這些不凡成績的?來佳俊淡然地說:“天道酬勤,我相信一分耕耘必定會換來一分收穫,我更相信只要自己不放棄,夢想終有一天會在我的指尖實現。”

  用夢想彈奏生命的琴鍵,只要心存夢想,為目標勇往直前,即使在黑暗中,也能奏響黎明明亮奪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