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勵志典故

  越來越多的年企業都會經常找一些來看,那麼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故事:名人也曾就業難

  1934年夏,季羨林在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德文專修科畢業,成績是4年全優。從1933年下半年開始,季羨林就經常憂慮畢業之後的去處,在《清華園日記》中,他多次寫道:“要不擇手段去搶一隻飯碗。”但由於他學的專業就業機會很少,所以到1934年秋天,季羨林的“飯碗”還沒有拿到手。他曾這樣回憶當時的情景:“我大學一畢業,立刻就倒了黴,留學無望,飯碗難搶;臨淵羨魚,有網難結;窮途痛苦,無地自容。”後來,他回到了濟南,在母校老師的幫助下,找到一份在中學教書的工作。

  愛因斯坦大學畢業半年多,仍沒有找到工作。無奈之際,他給自己崇拜的一位化學家寫信,請其幫助找一個能夠掙錢的差事。過了些日子,又寄去一張明信片,再次懇求幫忙。但這個化學家根本沒有理他這個茬,連信也不回。一年以後,在大學同學格羅斯曼父親的幫助下,愛因斯坦才在瑞士伯爾尼專利局找到一份專門審查各種新發明的技術職位,終於擺脫了可怕的失業陰影。愛因斯坦一生都念念不忘這位同學的幫助。他多次說:“這是格羅斯曼為一個朋友所做的最偉大的一件事。”

  法國“銀行大王”恰科早就立志要當一個銀行家,但他大學畢業以後,把當地所有的銀行都跑遍了,卻沒有一家願意聘用他。就在他第52次被拒絕的那一天,走出銀行時,看見大門前的地上有一根大頭針,便彎腰把它撿了起來。沒想到,這家銀行第二天就給他發來了錄用通知。原來,恰科彎腰撿大頭針的行為,恰好被該銀行董事長看見了。董事長認為,精細小心正是銀行職員必須具備的素質。

  故事:北京留不住馬雲

  1997年1月,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要做一個大內網,加上一個官方政府網站。外經貿部最關心的是找到優秀的、最合適的人才,負責這個專案。

  在杭州,因為經營《中國黃頁》聲名大振的馬雲,成了外經貿部領導眼中理想的人選。

  剛到北京,團隊成員一共13個人,分成三個小組,分住在三套簡陋的房間裡。

  到了運營的環節,問題出來了,政府的“紅標頭檔案”下去了,業務非常冷清,原因很簡單,大內網工程的商業運營模式行不通。

  於是,馬雲開始遊說高層,擴大內網,改建網際網路。1998年7月,經外經貿部批准,成立合資的國富通資訊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由馬雲出任。

  “國富通”成立以後,馬雲帶領團隊開發“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這是一個真正的網際網路專案,也是馬雲真心想做的。

  很快,網站開始盈利,“國富通”和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網站,都是在建立的當年實現盈利的專案,純利高達287萬元。

  可是,馬雲並不開心。長期以來,他發現很多事情在政府的框框裡很難做,存在著許多說不清的問題。

  儘管外經貿部給了馬雲很高的禮遇,很高的職務,但馬雲心裡清楚,他就是一個做網站的高階打工仔。如果部裡有會做網路的人才,誰會找他們?

  到了1998年,網路大潮席捲全球,中國第一次出現了網路熱。直覺告訴馬雲:中國的網路形式,已經開始發生變化,全世界網際網路高潮馬上就要到來,留在政府機構裡,對不起這個千載難逢的良機。

  1998年年底,馬雲突然向大家宣佈:我要回杭州。

  馬雲把從杭州帶過來的團隊成員召集在一起,說:“你們可以留在部裡,有外經貿部這棵大樹,也有宿舍,在北京的收入非常不錯;你們也可以到‘雅虎’,這是一家特別有錢的公司,工資很高,每月幾萬塊;也可以去剛剛成立的‘新浪’,我可以推薦。反正我是要回杭州。”

  接著,馬雲又說:“你們要是跟我回家,二次創業,月工資只有500元,不許打的,辦公就在我家那150平方米的房間裡,做什麼還不清楚,我只知道,我要做一個全世界最大的商人網站。如何選擇,我給你們三天時間考慮。”

  當時,不管別人多麼反對,多麼不理解,真正做抉擇時,馬雲這支13人的團隊,沒有任何人猶豫,也不用三天時間考慮。五分鐘後,結果出來了,都跟馬雲回杭州。

  回到杭州,馬雲說:“我要創辦全世界最好的公司。”

  這個公司,就是此後的阿里巴巴集團,它誕生於杭州西部一個普通的居民小區湖畔花園。確切的地址是湖畔花園風荷院16幢1單元202號,一棟四層居民樓中的一套四居室的房子,面積150平方米,這裡是馬雲的新家,“阿里巴巴”的辦公地點。

  “阿里巴巴”的模式,對於中國網際網路來說,是非常獨特的。

  起初,馬雲團隊的大多數人認為,做一個像“雅虎”“新浪”那樣的入口網站,是唯一可行的方案。馬雲認為,“大部分人看好的東西,你不要去搞,已經輪不到你了”。於是,“阿里巴巴”選擇創新,儘管創新的風險更大。

  如此“出格”的冒險之舉,放在北京,放在外經貿部,或者放在“國富通”的框架裡執行,顯然是不可能的。

  馬雲離開北京,他必須找個合適的窩,孵化“阿里巴巴”,孵化他的理想,在他還沒有真正壯大之前。

  故事:笨拙也是上帝的恩賜

  1933年10月2日,他出生在英國一個貴族家庭。從小,他就表現出對大自然的酷愛,捕魚、抓蝦、捉蝴蝶……樂此不疲。6歲那年,當得知飛蛾是由毛毛蟲變成的之後,他無比好奇,就從野地裡抓來幾隻毛毛蟲,將之放進瓶子裡,聚精會神地觀察起來。可是觀察了很長時間,他也沒發現毛毛蟲有什麼變化,就責怪父親騙他,弄得父親哭笑不得。

  1948年,他進入伊頓公學求學。在第一次班會上,他鄭重地告訴大家,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偉大的生物學家。儘管對生物課抱以很大熱情,但是他對於課堂上老師講解的問題總是雲裡霧裡,以至於課餘時間總要追著生物老師解答各類疑問。他經常要問多次才能弄明白一個極其簡單的問題,以致生物老師對他無比頭疼。即便如此,他的生物課成績還是非常差。在一次250人蔘與的全年級測試中,他的生物課成績排最後一名,其他學科也非常靠後,他因此被同學譏笑為“科學蠢材”。

  在這次成績報告單中,他的生物課老師對他如此評價:“你是我教過的最笨的學生,我相信你真想成為偉大的生物學家,但以你現有的成績來看,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對於你以及想教導你的人而言,根本是在做無用功。依我看,你換個理想或許更為實際。”

  看著這份差生評價報告,聯想到曾經的付出,他潸然淚下,感到無比難過和委屈。當他的父親看到這份成績報告單時大發雷霆。正在為他的母親看病的家庭醫生舒伯特先生將他偷偷叫到一個角落裡勸他:“孩子,不要氣餒,據我所知,這世上不缺聰明的孩子,但他們卻沒有成功,那是因為他們辜負了上帝的恩賜,忽視了努力的重要。其實,那是上帝在提醒你,你只有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才可以成功。”他破涕為笑,將那張成績報告單裝裱在精緻的相框中,以此來告誡和鼓勵自己。

  快畢業時,鑑於他身體健壯,他的父親曾希望他去參軍。為了進入大學深造,他私下裡向舒伯特醫生求助,舒伯特將他的小感冒故意診斷為支氣管炎,從而中斷了他的參軍之路。

  在申請牛津大學時,由於成績不佳,他只能就讀古典文學專業。但他還是利用課餘時間系統學習動物學知識,旁聽動物學方面的課程和講座。後來,他經過多次申請,成功轉向動物學研究,正式開啟了他的科研生涯。

  他將那份成績報告單放在實驗室的案頭,以此告誡自己只有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才會成功。為了學習動物學知識,進行科學實驗,他幾乎放棄了所有的休閒娛樂,經常工作到深夜。有一天晚上,他在實驗室做實驗,由於實在太累,就趴在桌子上睡著了。一隻貓闖進來將酒精燈打翻在地,桌面燃燒了起來。好在他的妻子為他送夜宵時,恰巧看到,才避免了意外的發生。

  每當遇到什麼麻煩,比如實驗無法進行下去時,他就會看看這成績報告單,提醒自己要堅持不懈,不然真的就被那位老師說中了。

  1958年,他用從蝌蚪細胞提取的完整細胞核成功克隆了一隻青蛙,此後,他在這次實驗中用於細胞核移植的工具和技術被動物學界廣泛使用,他因此被稱為“克隆領域的教父”,並榮獲2012年諾貝爾生物學獎。他就是現年79歲的英國醫學教授約翰·格登。

  一個人如果真正喜歡自己的選擇,即便笨也完全沒必要抱怨命運不公。因為換一種角度來看,笨拙也是上帝的恩賜,那是上帝在告誡你,為了實現夢想,除了全力以赴,你別無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