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軟體開發基礎知識淺析論文

  軟體開發是根據使用者要求建造出軟體系統或者系統中的軟體部分的過程。軟體開發是一項包括需求捕捉、需求分析、設計、實現和測試的系統工程。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計算機軟體開發基礎知識淺析相關論文。內容僅供閱讀與參考!

  計算機軟體開發基礎知識淺析全文如下:
 

  一個軟體從開始計劃到廢棄為止,稱為軟體的生存週期。它包括計劃、開發和執行三個週期,每一時期又可細分為若干個更小的階段。計劃時期為問題定義和可行性研究;開發時期為需求分析、概要設計、詳細設計和編碼;執行時期為測試和維護。我們在開發軟體專案時,要做到系統計劃、分析、設計、編碼、測試及維護等基本的六大步驟。軟體開發首先從制定計劃開始,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在制定計劃時,要準確地弄清軟體專案最終要解決的問題,並考慮相應的對策,寧願花一些時間充分作好計劃,也不要在計劃不周的情況下倉促著手。

  一、系統計劃:

  它包括系統定義及分析、可行性研究和實施計劃報告的編寫。

  1、系統定義是制定軟體計劃的第一步,它應決定所開發軟體的總目標,其任務包括首先是確定所開發軟體的總體要求和適用範圍,描述所開發軟體與外界介面的關係;其次是確定所需硬體和軟體的支援,對開發的進度和成本作初步估計;第三是分析系統的可行性是否確定所開發軟體與原軟體的相容性或其它關係;最後是確定所開發軟體的效能與其內部複雜性之間的折中關係。

  2、可行性研究它包括技術可行性、經濟可行性及社會可行性方面。技術可行性是研究應弄清現有技術條件能否順利完成開發工作,對參加開發工作的人員應有哪些技術方面的要求。硬體配置能否滿足開發的需要,估計的進度是否恰當以及對使用者的技術方面的要求是否合理等等;經濟可行性研究的目的是希望以最小的開發成本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的軟體產品;社會可行性研究則是指所開發的軟體專案是否涉及到版權糾紛等法律問題,這樣的軟體產品投入執行後,對生產、管理或經營體制帶來有什麼社會影響。

  3、實施計劃報告的編寫是開發進度、人員投入計劃、人員的組織及其資源的利用作個計劃報告提綱。

  二、系統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的任務在於完全地弄清使用者對軟體系統的確切需求,它具有三大特點:準確性和一致性;清晰性和沒有二義性;直觀、易讀和易於修改。比如,你首先要知道做這個專案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測試案例中應該輸入什麼資料等等,為了清楚地知道這些需求,你經常要和客戶、專案經理交流等。需求分析的步驟:

  1、通過對現實環境的調查研究,獲得當前系統的具體模型;

  2、去掉具體模型中的非本質因素,抽象於當前系統的邏輯模型;

  3、分析當前系統與目標的差別,建立目標系統的邏輯模型;

  4、對目標系統進行完善和補充,並寫出完整的需求說明;

  5、對需求說明進行復審,直到確認文件齊全,並且符合使用者的全部需求為止。

  三、系統設計:

  主要分成兩步即概要設計***總體設計或結構設計***和詳細設計。概要設計階段應著重解決實現需求的程式模組設計問題,如何把被開發軟體系統劃分成若干模組,並決定模組的介面,模組間的相互關係以及模組之間傳遞的資訊。詳細設計則是要決定每個模組內部的具體演算法。經概要設計和詳細設計完成後,需要進行必要的階段評審,其目的在於使設計發生問題能夠及時發現並得到及時的解決。實際上軟體設計的主要任務是就是將軟體分解成模組,該模組是指能實現某個功能的資料和程式說明、可執行程式的程式單元。

  四、系統編碼:

  系統編碼即程式設計序是軟體開發的最終目標,是產生能在計算機執行的程式,其目的是使用選定的程式設計語言,把模組的過程性描述翻譯為用該語言書定的源程式。實質上,軟體=程式+文件。編碼的目的是產生程式,其餘階段是產生文件。軟體編碼是指把軟體設計轉換成計算機可接受的程式,寫成以某一程式設計語言表示的“源程式清單”。能充分了解軟體開發語言、工具特性和程式設計風格,有助於開發工具的選擇以及保證軟體產品的開發質量。

  五、系統測試:

  包括測試的方法與技術和測試步驟。測試在軟體生命期中佔重要地位,不僅是因為測試階段佔的時間、花費的人力和成本佔軟體開發的比重很大,而且它直接影響著軟體的質量。程式中許多細微的地方要求絕對正確無誤,不能半點馬虎。軟體開發工作在測試以前已經歷了制定計劃、需求分析、設計和編碼等許多階段,每一個人的思維不可能絕對周密,而不可能不出現差錯,更不用說,在大中型軟體開發專案中,系統內各部分之間、各種資料之間、各種人員之間存在著複雜的關係,因而目前可採用的開發方法都不能完全避免發生差錯。

  1、測試的方法與技術主要是機器測試與人工測試和白盒測試與黑盒測試。機器測試是在設定的測試資料上執行被測程式的過程,又稱為動態測試。人工測試並不是可有可無的,為了節約計算機機時採取的權宜措施。它是機器測試的準備,也是程式測試中不可缺少的環節。而白盒法和黑盒法主要依據是軟體的功能或軟體行為描述,發現軟體的介面、功能和結構錯誤。其中介面錯誤包括內部、外部藉口、資源管理、整合化以及系統錯誤。

  2、測試步驟。分單元測試***模組測試***、綜合測試、確認測試和系統測試四部分組成。它是整個計算機系統***包括軟體與硬體***的測試,可與系統的安裝和驗收結合進行。測試的目的是讓你知道,什麼時候算是完成了,這樣可以及時知道你是否真的完成。

  測試是軟體開發時期最繁重的任務,也是保證軟體可靠性最主要的手段,測試的目的是發現程式的錯誤,而不是證明程式沒有錯誤,軟體的測試通常分散在3個階段進行。編碼階段完成單元測試,包括靜態分析與動態測試。

  六、軟體維護:

  當軟體產品交付使用後,就進入生存週期的最後一個時期——執行時期。必須搞好軟體的維護,才能使它正常工作,還使它擴充功能、提高效能,為使用者帶來顯著的效益。一般軟體維護工作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改正性維護、適應性維護和完善性維護。在軟體生存期中,維護工作是不可避免的,按照不同的目標,維護活動可以分為四類:

  1、以加強軟體功能為目標的完善性維護;

  2、糾正軟體遺留錯誤的糾錯性維護;

  3、為了適應執行環境變化而進行的適應性維護;

  4、以及為改進軟體的可維護性,減少將來的維護工作量而進行的預防性維護。

  軟體的可維護性,主要決定開發時期的活動,用軟體工程的方法來開發軟體,編制齊全的文件,嚴格進行軟體測試和階段複審,是改善軟體可維護性、降低維護費用的關鍵。要加強對維護的管理,尤其是配置管理。有效地對軟體配置進行跟蹤和控制,避免造成文件的混亂。為確保維護中修改的正確性,消除因修改不當給擁護帶來的不良影響,要求對修改工作持謹慎態度。

  軟體工程環境是在開發軟體工程時,開發者要求環境支援他們按照軟體工程的方法,全面完成生存週期中的各項任務環境。它要求有適用的語言、良好的工具、有力的編輯和除錯手段,以及儘可能豐富的實用程式。良好的環境可以提高開發效率和軟體質量的重要條件。軟體專案的特點是軟體產品和其它任何產業不同,它是無形的,既沒有重量,也沒有體積。對於這樣看不見、摸不著、完全沒有物理性質的產品,如何組織生產和研製,卻有許多與眾不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