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家庭教育方面的論文

  社會文明建設以家庭文明的建設為基礎,因此需要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不良的家庭教育很有可能導致青少年性格上的缺陷。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農村小學生家庭教育問題分析

  摘要: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家庭教育滯後已經影響了我國教育的發展。應通過優化家庭教育外部環境、提高家長素質、加大學校對家長進行指導的力度等方式來完善中國農村家庭教育。本文以此為出發點,試圖瞭解農村小學生家庭教育的現狀,通過分析農村家庭教育的現狀找出存在的問題,從社會、學校、家庭三個層面,提出科學發展農村家庭教育的建議。

  關鍵詞:農村小學生;家庭教育;問題;對策

  一、農村小學生家庭教育的現狀調查

  通過對某市農村小學生家長進行了關於農村小學生家庭教育現狀的問卷調查,並對問卷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結果:

  ***一***家長文化水平

  調查顯示,被調查者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佔60.42﹪,有的家長是小學學歷,在調查過程中,有的家長因為不認識字而拒絕完成問卷。高中文化程度的家長佔37.5﹪,大學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僅佔2.08﹪。

  ***二***家庭環境

  1.家庭結構。調查顯示,被調查者中,其中來自三口之家的佔58.34%;三世同堂,佔29.17%;離異家庭,佔12.5%。孩子大多數時間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佔66.67%;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的佔6.25%;和母親生活在一起的佔25%;和父親生活在一起的佔2.08%。

  2.家庭教育條件。在針對家長空閒時通常和孩子做什麼的調查中發現,有27.08%的家長能夠在空閒時和孩子翻翻書,共同學習;16.67%的家長有空時會鼓勵孩子發展特長;16.67%的家長經常引導孩子動腦筋和孩子一起學習;27.08%的家長因為工作忙很少和孩子在一起。調查顯示,家長能夠給孩子提供單獨房間、專用桌椅、檯燈和各種學習用品的佔27.08%;能夠提供以上三種的佔16.66%;提供以上兩種的佔14.58%;只能夠提供一種的佔41.67%。

  ***三***家長教育方式

  在家長的教育方式這個問題上,調查顯示,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85.42%的家長會幫助孩子找到犯錯誤的原因,然後再進行教育;有14.58%的家長會批評或打罵孩子。遇到孩子成績不理想的情況,68.75%的家長會主動找孩子談心從而找到原因;18.75%的家長會選擇找老師來了解情況;也有12.5%的家長會不問原因直接動手打孩子。關於“人前教子”這樣的教育方式有16.67%的家長認為這樣做很對;83.33%的家長認為這種教育方式是不對的。但是仍然有25%的家長經常在人前教子,75%的家長不這樣做。

  ***四***家長對孩子學習的態度和期望程度

  在調查中筆者通過對家長是否和孩子討論有關學習方面的問題和家長平時是否花時間陪孩子做功課來體現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態度。調查結果顯示,52.08%的家長經常和孩子討論學習上的問題;25%的家長偶爾會和孩子討論學習上的問題;20.83%的家長只有在孩子學習上出現問題時才會和孩子討論;有2.08%的家長在親朋聚會時才會說起孩子的學習。大多數家長還是願意花時間陪孩子做功課的,調查結果顯示,有66.67%的家長會經常陪孩子做功課;29.17%的家長偶爾會花點時間陪孩子做功課;有4.17%的家長不會陪孩子做功課。關於家長對孩子學習情況的期望程度調查結果顯示,81.25%的家長希望孩子們門功課都要優秀;12.5%的家長覺得孩子只要各門功課及格就可以;有4.17%的家長認為孩子只要能夠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就行。

  二、農村小學生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家長文化水平偏低

  家長的文化水平高低直接影響孩子的培養。家長也想教育好孩子,卻苦於沒有方法。不知道應該怎樣引導孩子,有的家長主觀上希望孩子成才、學好,卻由於自身文化素質低,對孩子的學習方法指導不了。農村家長平時很少讀書看報,家庭缺乏學習氛圍,不能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二***家長教育孩子的方法不當

  在生活中,家長往往忽略了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是有自己的自尊心和想法的,家長不顧孩子的自尊心和個性的發展,用自以為是正確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對犯錯的孩子更不講究批評方式,甚至以粗暴態度對待子女,傷害孩子的自尊。總是盯著孩子的缺點,孩子一犯錯,就翻來覆去地講。這不僅改變不了孩子的不良行為或習慣,反而容易強化這種習慣。

  ***三***家庭物質環境匱乏,學習氣氛不濃厚影響孩子的學習

  在調查中發現,家長會忽略孩子的學習生活環境。家長能夠提供各種學習用品等的物質條件的僅佔27.08%;孩子沒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對他們的學習生活有很大的影響。

  ***四***家長對孩子的發展置之不理或期望過高

  隨著教育的不斷髮展,孩子自主發展也成為了一種新的教育方式。部分家長片面地認為:自主發展就是讓孩子自己發展、隨意發展,往往對孩子的品行、愛好、興趣等不聞不問,缺乏必要的輔導和教育。有的是因為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太高,孩子無法達到父母的要求,父母感到十分失望,從而喪失了對孩子的信心。

  三、提高農村小學生家庭教育質量的策略

  針對農村小學生家庭教育存在的若干問題,如:家長文化水平較低,教育方式不當等,應當從以下幾點入手,提高農村小學生家庭教育的質量。

  第一,提高家長素質。家長想要讓孩子喜歡讀書,自己首先要捧起書本來,身教重於言教,要給孩子樹立一個勤於學習、樂於學習的榜樣,與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這樣,能更好地輔導孩子學習,促進孩子成長。要把提高家長素質作為改進農村家庭教育的重點來抓,學校和社會應共同努力,改善農村家長的教育理念,建立家長學校等。

  第二,家長要給孩子創設良好的家庭環境,包括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以便於孩子更好的學習。

  第三,改善家長的教育方式。家長要了解孩子的想法,正視孩子的缺點,避免使用粗暴的教育方式懲罰孩子,多和孩子溝通等。

  第四,要廣泛開展宣傳,普及家庭教育知識,在全社會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第五,推行協同教育,建立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聯絡機制。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柯國興.農村小學生家庭教育現狀和對策.中國農村教育[J].2007,***11***.

  [3]任晶瑩.農村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策略.教育發展研究[J].2009,***2***.

  範文二:大學生家庭教育缺失策略

  摘要:家庭教育本應在子女就讀大學期間仍然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大學生的家庭教育卻基本上處於缺失或無效狀態,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健康發展。認真分析造成大學生家庭教育缺失的各種原因,並以此為根據,找出解決措施,才能更好地幫助大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家庭教育;教育缺失

  家庭是每個人終身生活的場所,家庭教育對個人的成長成才有著重要的影響。家庭教育作為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對學校教育起著有力的輔助作用。大學生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家庭中父母或年長者在子女就讀大學期間對大學生的教育和影響。大學期間,是青年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家庭教育本應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遺憾的是,當子女進入大學以後,家庭教育對大學生的衝擊力卻明顯降低,在促進大學生健康發展中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從整體上來看是處於“缺失”的狀態。下面我們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大學生家庭教育缺失的現狀

  就與父母聯絡的次數而言,“間或性”突出地表現出了大學生家庭教育的特徵。子女進入大學以後,和父母之間由朝夕相處變成了幾個月甚至是一學期一次的相見。在這種情況下,父母與大學生子女主要是依靠電子通訊裝置保持聯絡,父母對子女在校情況的瞭解,主要依賴於子女彙報的單一方式。事實上很多情況下,父母對子女在校資訊的掌握是片面和不足的,父母很難及時有效地把握合適的時間和事件對大學生子女進行家庭教育,使得大學生家庭教育顯得蒼白和不足,這是客觀情況使然。但同時,子女進入大學以後,一方面父母對自己的約束減弱,自我的獨立性得到加強,追求個性和自由,對父母所進行的“老三篇”教育存在牴觸心理,另一方面對充滿新鮮和趣味的周圍環境,大學生往往更願意把精力和時間投注於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上,所以從主觀上排斥和拒絕與父母交流。調查顯示,8%的大學生與父母每週聯絡一次,43%的大學生很長時間才與父母聯絡一次。空間距離的拉遠,大學生子女偶然間或性地與父母聯絡,使得大學生家庭教育呈現缺失性的特徵。就與父母聯絡的方式而言,大學生的家庭教育呈現出“間接性”和“廣泛性”的特徵。家庭是一個人最重要的生活場所,幼小的家庭成員多是在父母的陪伴下成長起來,在這一成長過程中,其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多是以面對面直接的方式進行。除此之外,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相比呈現出情感性的特點,正如俗話所說“知子莫過父”———父母與子女的血緣關係以及長期共同生活的天然優勢,使得父母對子女的生活習慣、性格品質都十分了解,在教育過程中更能採取“因材施教”和“對症下藥”的方式,換句話說,就是家庭教育相比其他教育更具有針對性。然而隨著子女進入大學,家庭教育所獨具的“直接性”和“針對性”特徵便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其他教育方式所具有的“間接性”和“廣泛性”的特徵。父母和子女之間由於客觀物理距離的拉大,對大學生子女所進行的家庭教育不得已變成了一種遠端教育。在這種情況下,80%的大學生依靠電話與父母保持聯絡,8%的大學生選擇依靠書信與父母保持聯絡。父母通過間接的方式獲知子女的情況,對子女日常的所思所想並不能真正完全地把握,從而選擇了泛泛地關注子女的成長和學習,對具體的事情不能及時提出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就與父母交流的內容而言,大學生的家庭教育呈現出“偏導性”的特徵。所謂“偏導性”就是指父母對大學生子女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往往是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物質生活和身體健康程度上,對子女的精神世界和興趣愛好、人格修養等方面的關注不夠。父母和大學生子女由於生活的空間距離拉大,對子女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愈發地缺乏瞭解。因此父母對大學生的教育更多地以“噓寒問暖”的方式表現出來,更多地是在物質生活上儘可能地滿足子女的需要,如父母在與子女通訊聊天時,經常詢問子女學習成績是否進步,而對子女由於高中和大學所表現出的兩種完全不同的學習方式所產生的困惑甚至是不適應缺少關心;經常詢問子女日常的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內容,而對子女在人際關係、參與集體活動等方面缺少關心;經常詢問子女以後的工作規劃和工作前景,而對子女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上的樹立缺少關心,更有甚者,對子女所表現出來學習興趣不高、道德信仰缺失、法制觀念不強、生命意識淡薄等嚴重情況居然一無所知。總的來說,父母在對大學生子女精神教育方面出現了“缺位”。

  二大學生家庭教育缺失現狀的原因分析

  1.社會對大學生家庭教育的重視不足。由於歷史的原因,社會上對知識分子普遍存在崇拜現象,人們習慣把大學生放在“天之驕子”的高度,從主觀認識上過分誇大大學生的能力,認為大學生可以處理好一切問題。很多家長都認為子女在就讀高校期間,如果還要依靠家庭的幫助,就不是一名合格的大學生。由此,社會上形成了忽視對大學生進行再繼續的家庭教育的風氣。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代際之間的依賴性不斷減弱。以往孩子獲取知識的渠道主要是家庭和學校,而現在隨著電腦的普及,QQ、微信、微博出現低齡化的現象,孩子接觸資訊的途徑更加廣泛,知識更新更加迅速,不再把家長奉為神明加以崇拜,大學生更是如此。大學生與家長之間代溝不斷加劇,相互之間的認同和交流更加困難,這一客觀事實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大學生家庭教育缺失的局面。

  2.家庭對大學生子女教育的忽視。主觀上,家長對大學生子女的教育存在認識上的誤區。有些家長覺得子女在步入大學校園以後,就應該能夠獨立生活,自己作為家長的責任已經盡到,開始對孩子聽之任之。還有些家長奉行“苦難”教育,單純地認同“自古英雄多磨難”的教育理論,認為子女在各種複雜的情況下少了自己的指導和幫助,更能得到鍛鍊,更能為以後進入社會奠定基礎。因此家長對大學生的生活、學習等普遍採取不管不問的態度。客觀上,家長對大學生子女的教育存在現實的障礙。現在大學生多是在遠離家鄉幾千裡以外的地方求學,家庭教育被迫成為遠端教育,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只能靠幾週一次的短時間通話進行;家長的知識水平不高,不能理解孩子的需要,對孩子的要求出現“重智育,輕德育”的局面;家長的教育方法不對,很多家長仍然採用硬性的灌輸和說教,這種教育方法難免會讓已是大學生的子女產生逆反情緒,實際教育效果很小;還有些家長為生活不得不四處奔波,金錢和時間上都不具有重視大學生子女教育的條件。

  3.學校對大學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認識。高校沒有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大學校園與學生的家庭所在地相去甚遠,與學生家長聯絡起來存在很多障礙,造成如今高校與學生家長合作意識淡薄;此外,高校認為自己擁有非常豐富的智力資源,單方面就可以幫助大學生進行完備的德育和智育教育,不需要家庭教育的輔助就可以幫助大學生成長成才。按照規定,高校應以1:150的比例配備一名學生管理幹部,但由於近年來高校的不斷擴招,高校學生人數不斷增加,很多高校學生管理人員在數量上達不到這一標準,甚至有的一個院系500多名學生只配一個輔導員。管理人員的不足使學校不得不將重點放在處理擴招後倍增的日常事務上,而要做好重視大學生的家庭教育的這項工作,高校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很多學校客觀上也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三大學生家庭教育缺失的對策

  1.社會應形成大學生家庭教育的良好風氣。大學生出現的心理健康與惡劣事件問題,一定程度上是由我國特殊的人口政策所造成的。因此我們不應該將責任推給某個人或某個家庭,同時也不能任由這種問題發展下去,而應在社會上形成重視大學生家庭教育的良好風氣。首先,社會應該對“大學生”這一群體有正確的認識,誇大他們的能力或貶低他們的實力,都會給大學生帶來壓力,容易使他們產生心理問題。其次,社會可以通過媒體宣傳或開展講座等形式,提高家長對大學生子女進行繼續教育的意識,鼓勵他們更多地關注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環境。社會可以成立一個有相對空閒的家長組成的網路線上平臺,這個平臺專門用來加強大學生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家長和大學生都可以在這個平臺上匿名發表自己的觀點,交流各自的意見,儘可能實現代際之間差距的不斷縮小,最大限度地發揮家庭在子女大學期間的教育作用。

  2.家長應在大學生家庭教育中起積極作用。家庭作為一個人生活的終身場所,其教育也應該具有終身性。蘇霍姆林斯基就曾說:“教育的效果取決於學校和家庭影響的一致,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麼學校的教學和教育的過程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①子女進入大學以後,開始接觸社會,在其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父母更不能終止對大學生子女進行家庭教育,而是應該在充分發揮學校教育效果的基礎上,與學校教育相一致,形成教育的合力,促使子女生理和心理成熟健康的發展。同時要注意到,由於大學生家庭教育的內涵和外延有別於中小學生家庭教育,家長就應該首先從認識上改變自己已有的教育觀念,對自己在子女教育過程中有個正確的定位,不能對大學生子女採取不聞不問的態度,而是努力形成家庭教育新的開端。有些話題或內容不方便在電話裡直接進行交流,家長可以多選擇書信的表達方式,因為書信的目的性更加明確,情感性更加強烈,在遠端教育中其作用往往勝於電話。也就是說,家長應該更多把書信作為對大學生子女進行教育的重要方式;家長應該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素質,有意識地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只有這樣才能確立正確的教育目標;在教育方法上,要避免“家長制”“一言堂”的出現,採用平等、交流的溝通方式,真正瞭解大學生的所思所想,使家庭教育產生實際的效果;對於那些忙於生計的家長,也要想辦法多與孩子聯絡,避免家庭教育的缺失。

  3.學校教育應與家長教育相結合。高等教育已經出現普及的趨勢,僅憑學校已經不能適應大學生健康發展的需求,面對新的矛盾與挑戰,學校必須對大學生的家庭教育保持應有的重視,提高與家長合作的意識,改變家庭教育在大學生成長過程中出現缺位的現象,努力尋求家庭教育的配合,與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促進大學生智育和德育的發展。高校雖然不具備像初中、高中那樣定期召開家長會的條件,但可以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與家長取得聯絡,如在校園網頁上設立家長專欄,及時公佈學校的各種資訊,方便家長對孩子的大學生活有個大致的瞭解。有條件的高校還可以儘可能地增加輔導員數量,這樣不僅可以更好地顧及每個學生的心理、生理、生活、學習等方面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這樣可以實現輔導員與每位家長一對一的聯絡,輔導員在深入瞭解學生的同時,家長也真正獲得子女在校表現的資訊,有利於家庭教育針對性的發揮。解決好大學生的教育問題,才有可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輸送一批又一批高素質的人才,才能實現人才強國的目標。

  註釋

  ①[蘇]瓦•阿•蘇霍姆林斯基著: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編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參考文獻

  [1]高中建.當代青少年問題與對策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

  [2]魏曼華.當代社會問題與青少年成長[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3]張劍峰.大學生家庭教育缺失問題分析與對策[J].教育學術月刊,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