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工商企業管理畢業論文

  工商企業管理是一門藝術性的管理科學,主要是研究工商企業經濟管理基本理論和一般方法的學科。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工商企業管理畢業論文,供大家參考。

  工商企業管理畢業論文範文一:工學結合下工商企業管理人才培養策略

  摘要:當前,我國社會經濟蓬勃發展,為了有效實現高效生產目標,企業對實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斷提高。目前,高職院校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在人才培養中還存在諸多問題,不利於學生今後就業發展,據此在工商企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中採用工學結合模式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本文將對工學結合模式下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分析。

  關鍵詞:工學結合;工商企業管理;人才培養策略

  是一種根據培養目標及規格來實施人才教育的總和。目前,在高職工商企業專業人才培養中很多學校依然在採取傳統培養模式,導致培養目標不明確,培養效果不能及時達到。工商企業管理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強的學科,傳統的培養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實際需求,將工學結合模式應用其中,便能彌補一些不足,培養出更多創新人才。筆者將分別從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不足、工學結合模式下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實際應用兩個部分進行闡述。

  一、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不足

  經筆者分析,目前在工商企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中還存在許多問題,通常表現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清晰、課程設定模式缺乏創新、工商企業管理教學方法相對落後。筆者將就這三方面進行闡

  1.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清晰

  據悉,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本身具有一定應用性、複合性,今後的就業趨勢也會十分廣泛。然而,目前許多高職院校在工商企業管理人才的培養目標定位上相對較為混亂,導致這一問題出現的原因主要有兩點。首先,我國長期受傳統教學理念影響,教師過於注重對學生進行理論灌輸,忽視了實踐指導,長此以往,培養出的學生都是理論型人才,缺乏實際技能;其次,學校在對學生進行培養時,未與企業相聯絡,從而無法促進學生更好地適應崗位。

  2.課程設定模式缺乏創新

  此外,目前很多高職院校在工商企業管理課程設定中缺乏創新精神。導致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通常是由於教材的落後。現階段,高職院校所使用的教材多以理論講述為主,以實務操作為輔,在教材中很少會結合案例來進行講解。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工商企業管理案例層出不窮,然而高職院校的工商企業管理教材卻遲遲得不到更新,這也為工商企業管理人才的培養帶來嚴重阻礙。

  二、工學結合模式對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的有效性

  1.完善課程設定

  為了滿足市場缺口,培養實用型工商企業管理人才,高職院校應當結合市場需求和社會發展形勢設定工商企業管理課程,以確保課程設定的科學可行。具體來說,高職院校可以設定專門的資訊蒐集和分析小組,深入瞭解用人單位的職業崗位要求,及時對行業發展動態的資訊和資料進行分析。同時,在設定課程的過程中,不要一味地強調課程的數量和種類,而應以學生的專業需求為重,確保課程設定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實際操作性,以免課程種類和教學內容過於複雜,找不到發展重心,難以切實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設定工商企業管理系的分支廣告設計專業課程時,考慮到要培養學生的廣告設計能力,高職院校要適當減少編碼、程式設計方面的課程,適時增加平面設計、工商企業管理辦公自動化等應用軟體課程。

  2.增加實踐機會

  在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院校為工商企業管理人才提供了更多實踐機會;同時,讓學生深入企業第一線鍛鍊、學習的過程中,在企業現場設定教學課堂,適時加以引導,使學生能夠邊學邊用、邊用邊學,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踐操作過程中的常見問題,並根據這些問題進一步深化、理解課堂教學內容。目前,許多公司對工商企業管理專業人才的要求具有較強較高的要求,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相應的專業能力,將工學結合模式應用其中,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水平。

  3.優化考核機制

  工學結合模式的應用對高職院校考核機制的優化起到了促進作用。例如,學校可以定期對教師的工商企業管理專業能力、綜合素養、教學方法和教學質量等諸多方面進行考核,並將考核成績和教師的薪資待遇直接掛鉤,以激勵教師更新教學觀念,豐富教學方法,進一步提升工商企業管理教學能力和水平。此外,就學生層面來看,高職院校應當對學生考核體系進行完善、改進。現階段,高職院校多重視對學生的理論考試,忽略了課外實踐測試的重要性。為了改善這種情況,高職院校要平衡二者的考核比重,以做到理論和實踐並重。同時,學校要引導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學生參加多種技能比賽,以便學生能夠在比賽中獲得一定實踐經驗,提升實際操作能力。

  三、結語

  筆者對高職院校工商企業管理人才培養現狀進行了分析,從中發現了諸多問題,不利於工商企業管理人才的培養。為了更好地培養實用型工商企業管理人才,提高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教學效果,高職院校必須將工學結合模式應用其中,對課程設定予以完善創新,加強校企合作,為學生創造更多實踐機會,並逐步提升師資團隊力量,優化考核機制。

  工商企業管理畢業論文範文二: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服務社會模式

  摘要:

  高職院校,作為普通院校具備著培養人才以及服務社會的職能,這些年來服務社會的職能顯得非常重要。雖然工商管理專業的社會服務功能方面尚未得到較高的認可,但是這些年也不斷髮展和改進,如今已經形成了實用可靠的服務社會模式,許多高職院校按照當地企業發展的特點以及社會人才需求的特點完善自身的各項機制,包括人才培養機制,比較有效增強學生綜合能力,併為企業與社會提供完善的服務。高職院校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在完善社會服務的同時,也不斷增強自身的實力,開發新的課程體系以及培養新的職業素養,自身的學習和進步要與時代發展的要求相吻合,才能適應科技的改革和進步以及社會的市場的需要。

  關鍵詞:

  優化;專業服務;社會模式

  在高職院校發展中,社會服務是其基本職能所在,與此同時,也是其發展的客觀性需求。在經歷了多年的實踐研究後,大部分的高職院校工商企業管理專業開始加強對發揮社會服務功能的重視,並實現了其作用功能的充分發揮。

  1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功能

  1.1構建與市場需求相適應的高技能型人才培養體系高職院校,要深入瞭解勞動力市場的要求,尤其是當地企業用人的標準,對自身的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工商企業管理專業課程要與相關行業或者崗位進行同步,藉助精簡、相融、重組、增設等方式,高職院校專業組要根據技術發展的要求及時調整課程內容,帶領學生到單位現場學習,邀請企業師傅到校進行講學,增加頂崗實習機會,實現產教相融,完成培養人才的任務,學生培養方面要突出知識應用能力以及工商企業實際問題解決的能力。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的核心是管理的理念、方法等,它的本位是職能素養與能力,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是它的方式,按照新課改的要求,要將用人單位一線業務的崗位要求作為標準,來指導和實行教學,進而構建自身頗具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

  1.2建立專業主幹課程教學標準和職業標準對接的課程開發體系隨著我國經濟發展以及產業升級,第三產業的發展對工商企業人才的需求有了新的標準,為了適應科技發展以及時代進步的特點,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在課程開發應該與行業的要求與標準緊密相聯絡,實現課程內容和職業標準相銜接,要加強專業課程教學的改革和創新,盡最大限度去嘗試專案教學,實現工學結合,構建與企業相吻合、與時代相適應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高職院校還要實行雙證制度以及雙導師制度,所謂雙證是指學歷證書和技能證書,例如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拿到大專畢業證和相關技能證書,雙導師制度,是指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相結合。

  1.3利用專業師資優勢,為行業、企業以及社會提供服務工商企業管理教師可以指導高職學生參與單位具體事情的探討,以課題立項的方式,鼓勵學生樹立創新意識,積極參加應用性開發工作,強化學生知識應用能力以及科技創新能力,為培養高素質人才奠定良好基礎。

  1.4加強校企合作,打造雙師結構教學隊伍作為高職院校要聘請行業、單位的相關管理人員到學校講授課程,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專業知識應用能力,打造一支創新型雙師型隊伍,為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奠定基礎。加強校企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鼓勵教師到企業進行兼職,增加教師企業實踐的機會,構建校企共引共享機制。利用假期及休息時間,安排部分教師到企業現場工作實踐,完成常態機制。

  1.5完善開放先進的實踐教學服務體系加強與單位合作一起構建“實訓基地共建”社會服務模式。藉助和單位、行業的溝通合作,讓實訓中心成為一個比較真實的單位管理環境,這實訓基地不僅要做好相關技能的傳授,還要加強企業文化的融合與滲透,進一步加強實訓基地的建設,讓其成為高職學生增強自身的技能的重要基地,同時作為教師自我學習和自我提升的考核場所,也是工商企業專業發展的重要環境,更是技術推廣和培訓人才的地方。

  1.6職業觀教育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需要職業素養較強的人才,因此高職院校的培養人才應該以職業為導向,加強職業觀教育,尤其是要培養能夠適應單位生產、管理、服務等崗位的高素質人才。高職院校進行職業觀教育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調整學生的就業心態、端正職業態度,提升就業能力最終幫助學生實現就業。高職院校學校社會服務功能有助於學生樹立”奉獻自己、服務社會”正確理念。總的來說,進行職業觀教育,是優化專業服務模式的重要途徑,也是高職院校自身發展的重要課題。

  2高職院校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優化專業服務社會模式及內容

  2.1訂單式的人才培養服務模式隨著校企合作的發展,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已經是許多高職院校發展的重要方式。訂單式的人才培養服務模式主要是將用人單位中訂單生產定義運用到培養人才方面的模式,是一種十分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一般是用人單位根據自己的發展的需要以及崗位對人才的標準,和高職院校籤相關培養人才協議,雙方共同培養人才並選拔學生,確定人才培養方向與目標,確定培養體系,共同商討專業課程並組織教學,完成相關的教學任務的一種培養模式。此模式的核心重點在於:學校和用人單位商量並簽好用人以及人才培養協議會,構成一種法定的委託培養式協議,並且受到相關的條款制約,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明確,也就是用人單位要確保選擇合格人才,學校要保證培養用人單位需要的人才。此社會服務模式的建立,是完全面對社會企業所需的複合應用型人才,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充分展現出了“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特徵,能夠實現學校、單位以及社會的共贏。

  2.2崗位技能再培訓社會服務模式企業需加強開展針對企業老職工的崗位培訓活動,在幫助有效減少企業生產所需資金費用的同時,進一步提升職工工作的積極性及專業技能水準,以此為儲備技術人才,提升企業競爭力提供助力。高職院校中,具有優秀的師資力量、先進的實訓裝置及技術標準,再加上近年來新建的一些實訓基地等資源,更是能夠為轉崗人員的再就業培養及新員工專業技能水準的提升提供助力。在此社會服務模式應用中,學校可提供充足的崗位技能培訓,有效緩解社會就業壓力,改變當地的人才結構,提升整體的技能人才隊伍水準。

  2.3校內資源集中共享化社會服務模式

  2.3.1提供集中豐富的人力資源第一,為政府及行業企業提供校內專家式的諮詢服務。充分發揮出高校資源豐富的優勢性,校內的專家、教師為當地政府、行業企業提供幫助,參與針對行業發展、區域規劃等問題的討論、決策活動,為社會發展提供優質專家服務。第二,為社會志願者服務、校內具備專業技能的師生以志願者的身份為社會提供服務,積極開展多樣化的技能服務。現如今較為常見的社會服務活動有三下鄉、服務新農村等。

  2.3.2共享稀缺教學資源將高校內部的教學資源實施對外開放處理,對校內的實訓資源實施整合優化處理,進一步拓展現有的實訓室功能,實現校內資源與合作企業的共享,對其實施統一化的調配管理,提升一些稀缺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與此同時,向社會市民開放校內的圖書、網路資源。

  2.4對口支援及交流社會服務模式遵循相互尊重、精誠合作、團結務實的原則,應用對口支援及交流社會服務模式,與其它高校之間建立好相應的支援、交流關係。為了確保合作雙方之間獲利的最優化,促使其雙方達到互惠互利、資源共享、共謀發展的目的。針對於此,需注意做到知己知彼,逐漸創新社會服務方式及手段。一是要“請進來”,積極邀請一些對方院校的對口專家來院開展職業教育新興理念培訓,邀請一支專業教育團隊來院開展雙師培訓。與此同時,也可安排一定數量的對方院校學生來院跟班學習及技能培訓。二是需做到“走出去”,積極組織由院內的專家、骨幹教師及相關人員組織的師資團隊,前往合作院校中開展對口的支援、交流活動。與此同時,還需注意指導合作雙方互相指派管理人員及教師至對應崗位之上開展掛職鍛鍊。

  2.5職業教育集團的社會服務模式職教集團的主要組成部分為中職院校、高職院校、企業、其它社會力量,屬於一種自主獨立且相互關聯的組織團隊。職教集團的建立,能夠充分利用自身優勢資源,積極建立好集團內部的服務體系,實施知識品牌戰略,實現學歷與職業資格證書的雙證融通。對於企業而言,職教集團其實既可作為企業人才的資源庫,又可作為企業的人才供應方,積極滿足企業發展中對於各類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而對於高職院校而言,職教集團便是為畢業生提供廣大就業機會的大平臺,且是院校的師資庫,可幫助有效培養提升教師的師資水平,為就業、培訓提供豐富的社會服務。

  參考文獻:

  [1]陳克中.高等職業院校提升社會服務能力的認識[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5***12***.

  [2]劉劍峰,劉德發.淺談實現高職教師社會服務能力提高的途徑[J].職教研究,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