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馬克思主義論文範文

  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一切從事社會主義事業的人必須掌握和運用的根本方法.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希望你能有所感觸!

  篇一

  馬克思主義幸福觀

  【摘要】幸福是人類普遍的追求,追求幸福就是追求未來、追求理想、追求至善。怎樣獲得幸福,是人們十分關切的問題。古往今來,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追求幸福,人們對幸福的理解和感受總是千差萬別,因此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幸福觀。而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幸福的異化現象充斥著世界的每個角落,人們對幸福的理解出現了偏差,人類物質精神活動及其產物已由實現幸福的條件轉變為支配、統治人本身的異己的力量。因此我們有必要站在哲學的高度對幸福問題進行研究。馬克思主義幸福觀是一種更貼近現實的人生哲學,內容上更為科學,更能集中地理解人生的價值和生活的態度。用馬克思主義幸福觀來指導人生,會更有利於人們達到幸福願望的實現。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幸福觀;

  【中圖分類號】B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309***2012***05-0043-1.5

  面對著物質文明的飛速發展,逐物拜金的狂瀾,人慾橫流和理性泯滅的現實,每個人無不感到茫然和困惑。人類試圖通過改天換地,增加物質財富而求解脫,過上自由幸福生活的願望,似乎從來沒有真正實現過。人生的幸福非但沒有隨著物質文明的發展而增加,反倒是成比例失落,不絕於耳的“意義的失落”“活著沒意思”就是明證。人們原以為有錢就是幸福,有權就是幸福,但當這些東西得到之時卻是更多的煩惱、苦悶、空虛,出現了人原來具有的正常的人性和人的本質被壓抑、扭曲,甚至被否定的情況。因此,我們需要樹立正確的幸福觀,追求真正的幸福生活。

  一、幸福的內涵和特徵

  歷史上哲學家關於幸福的觀點眾說紛紜,無論是理性主義幸福觀、感性主義幸福觀還是中國古代的幸福觀,他們對幸福的觀點都基於不同的立場和理解,因此,很難給幸福下一個明確的定義。幸福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其內涵是不確定的、相對的。不同的人、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時代對幸福有不同的理解。然而,如果我們從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出發,對歷代哲學家關於幸福的定義進行考察,不難發現幸福概念的根源,即慾望和需要。馬克思指出,人的需要及其滿足問題是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它是人們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

  儘管幸福如此令人難以琢磨,但人們還是在期待並創造著幸福,由此可以看出,幸福對人類的價值。因而必須首先弄清楚幸福是什麼,它具備哪些特徵。

  幸福既具有主觀性又具有客觀性,既具有真實性又具有幻象性,既具有相對性又具有絕對性,它們是互相矛盾互相對立的,那麼怎樣解決這種雙重性矛盾,馬克思在探索幸福觀的心路歷程中為我們揭示了這種雙重性矛盾的統一基於實踐。幸福的客觀內容是人生重大欲望、需要和目的得到實現及生存發展達到完滿;幸福的主觀形式是快樂的心理體驗。從幸福結構的總體來看,幸福就是客觀元素與主觀元素的統一體,可見,幸福既具有客觀性又具有主觀性。幸福是主觀形式和客觀內容的統一,因此,幸福的主觀形式既可能與它的客觀內容相一致相符合,也可能不一致不相符合。相對的幸福是因主體不同而對幸福的感受也不相同。而絕對的幸福是不以主體而轉移的幸福,即他不因主體不同而有不同的幸福。

  二、馬克思主義幸福觀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雖然找不到直接對幸福所下的定義,但是我們如果從馬克思主義哲學高度,從主客體相互作用的角度,不難對幸福進行界定。並且,越來越多的學者也開始從主客體角度來研究幸福,比如:林劍從幸福的實踐是主客統一的角度來解讀幸福。“在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視域裡,幸福是一種主客觀的統。這種統一的基礎是人的實踐。”羅敏則提出了“幸福首先是一種主體對客體的象化關係”的觀點,將幸福的主體與客體通過物件化聯絡起來。

  馬克思主義幸福觀既不像理性主義幸福觀那樣單純在人類內在的精神追求完滿,鄙視或放棄物質上的享受和滿足,追求人類的精神幸福,也不像感性主義幸福觀那樣偏重追求感官的快樂,甚至把快樂等同於幸福。在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看來,科學的幸福觀應該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統一,個人幸福和社會幸福的統一,勞動和創造的統一,人的幸福和人的本質的有機統一。馬克思所理解的幸福在於自由自覺的創造,唯有創造才能讓人擺脫外界和自身的疏遠感,才能給精神以最高享受。在他看來,幸福存在於創造中、鬥爭中、過程中、結果中,創造和勞動是幸福的源泉。馬克思認為,雖然幸福不能排斥需要的滿足和生活的享受,但這種滿足和享受是建立在勞動創造的基礎上的,是與勞動創造辯證地結合在一起的。人不但通過勞動創造獲得享受的條件,而且人在勞動過程中享受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實現自由全面發展,獲得更深刻的幸福。

  馬克思指出人的實踐本質的特性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即自由自覺的創造性活動。馬克思把生產勞動作為人的最基本的本質。馬克思指出:“人的生產是全面的”,“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是指人的生產具有自覺的性質或特性,而不是像動物那樣僅僅按照本能盲目地自發地生產。所以,自由性的創造性活動是人與動物的最根本的區別,人的生產勞動的自由自覺性並非生產勞動的根本性質,僅僅表明了人的生產勞動的性質。“一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於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對幸福的追求是人的本性,它是在實踐活動中實現的,人應當通過全面的實踐活動獲得全面的發展。只有在自由自覺的活動中,也就是在實踐中,人才獲得了完全的意義,獲得了真實的幸福。

  三、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的當代意義

  人的幸福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人類追求的永恆主題。在當代人類生存境遇下,人從勞動的異化狀態中解放出來,但在一定程度上又陷入了新的異化之中,人成為物和金錢的奴隸。物質每天都在增長,而幸福卻不能同步。這種現實更加凸顯了馬克思幸福觀的當代價值。馬克思在現實生活世界中,通過人們的創造性活動來為人們的現實幸福尋求道路。

  如今,中國進入了一個新的社會歷史發展時期,人民的幸福生活已成為社會的普遍話題。人們正在以自己的雙手建設一個繁榮富強、文明民主的新社會。個人的幸福與國家的利益並不是絕對的對立,而是內在統一的。也就是說,人們對幸福的追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象徵。因此,在當代中國,對當代青年進行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幸福觀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具有重要意義。人總是追求幸福的,只有在合理的價值目的性的引導下,人的這種幸福追求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才能有一種真實的人生價值及其真實的幸福感受。因此,對馬克思主義幸福思想的深入解讀,不僅為我們當代人詮釋了幸福的內涵,在人生意義、人的本質的終極意義上給予我們幸福關懷;同時也為我們追求幸福和實現幸福提供了一條真實可靠的現實之路。

  【參考文獻】

  [1]孫英.幸福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林劍.幸福論七題[J].哲學研究,200204.

  [3]羅敏.幸福三論[J].哲學研究,200102.

  [4]楊國榮.作為倫理問題的幸福[J].南通師範學院學報,200201.

  [5]趙汀陽.知識,命運和幸福[J].哲學研究,200108.

  【作者簡介】安佔雙***1987- ***:女,黑龍江綏化人,遼寧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 趙楊***1989- ***:女,河南駐馬店人,遼寧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