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論文

  人文社會科學是人類對其文明和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和總結。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你們喜歡。

  篇一

  人文社科普及與文化產業

  摘要:應該說,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基礎理論研究,即為基礎理論進行知識積累;二是應用對策研究,即為政府、企業等出謀劃策,擔當“思想庫”、“智囊團”;三是知識普及,即對全社會進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普及。對於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前兩方面的作用,社會已經形成了普遍的共識,毋庸贅言。但是對人文社會科學上述第三方面的作用,應該說全社會一直沒有對其形成真正深刻全面的認識。

  關鍵詞:人文社會科學 教育普及

  中圖分類號:G114文獻標識碼: A

  人文社會科學是人類對其文明和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和總結。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普及,是一項把人類已經掌握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先進的思想和理念,通過各種手段、方式和途徑,廣泛地推廣和傳播到社會的各個方面,為廣大社會成員所掌握和運用,從而提高整個社會成員的人文科學素養和人文精神。學校教育的人文社科普及,就是通過學校教育的有組織、有目的的方式,利用學校教育資源向學校和社會普及和傳輸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思想和理念,提高廣大學生和社會成員的人文科學素養和人文精神。學校教育與人文社科普及就其教育的目的、內容和傳授方式上是同時共存不可分割的,人文社科普及的活動在學校教育過程中無處不在,二者間相互依賴互為補充,相互滲透和影響。

  一、加強學校教育的人文社會科學普及工作的必要性

  長期以來,人們提起科普教育立刻就聯想到自然科學領域,人文社會科學普及往往被人忽視或淡化,實質上,人文社科普及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各級各類基礎學校,應是社科普及的最大場所,是最重要的陣地之一,但目前在應試教育的慣性下,學校教育很難抽出時間進行課程以外的專門的社科知識普及。即使有一些活動,也由於缺乏科普經驗,科普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很難同學校教育相容,缺乏生動活潑、富有吸引力的個性。這與學校科普教育的強大潛在能力是不相稱的。多數學生只把一般知識的學習當成邁入高等學府的工具,而普遍缺乏真正的科學精神、科學態度。這種現象雖被教育界和科普界所發覺,但卻始終沒有得到徹底有效的改變。大學校園是具備而且最應該具備人文精神的地方,也是培育未來社會人才人文精神的母體,但其人文社科普及現狀並不讓人樂觀的。大學校園裡人文精神中對人生活終極意義與理想的追求、對人的真正人文關懷、真正學術自由與爭鳴、懷疑與批判、競爭機制、張揚個性與互相尊重的精神漸漸成為非常稀缺的精神資源。

  二、學校教育的人文社科普及工作的基本要求

  社科普及工作的原則是正確開展科普工作必須遵循的準則,是實事求是的對社科普及工作經驗的總結,是社科普及工作規律的反映和體現。

  ***一***理論聯絡實際,弘揚科學與人文精神

  理論和實際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它一方面要求掌握先進理論能給人們以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給人們以信心和力量。因此科學的理論永遠是我們行動的指南。另一方面要求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科學理論源自實際,只有面向實際、指導實際並受實踐檢驗,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才富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戰鬥力。我們搞社科普及,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絡實際,實事求是,反對理論脫離實際的錯誤傾向。新時期學校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育就是培養學生以人為本,尊重人、關懷人的人文素養,注重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以及人的身心和諧。

  ***二***堅持正面宣傳、以理服人

  在當前以及今後相當一段時期,開展人文社會科學普及的目的是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為黨和政府的決策服務,為兩個文明建設服務,把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轉化為推動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物質力量,這就決定了科普工作必須著眼於一切從提高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出發,一切從解決人們的思想問題出發。當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建設和諧社會急需真理的指導,二者的有機結合為我們正面宣傳、深入普及社會科學知識開闢了廣闊的天地。在學校教育的社科普及活動中,我們一方面必須堅持“正面宣傳”的原則,絕不應該讓一些形形色色的、以各種旗號偽裝、喬裝打扮的非馬克思主義、甚至反馬克思主義理論侵佔我們的學校教育思想陣地;另一方面還應注重“以理服人”的人文社科科普策略,允許討論和對話,充分擺事實,細緻講道理,密切聯絡科普物件的思想實際,把握精神實質,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春風化雨,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不強辭奪理,不以勢壓人。

  ***三***區分層次,因人施教

  科普物件的層次性,其一,是指科普物件的區域層次性。即注重城市與鄉村、邊疆與內地、經濟文化發達地區與經濟文化欠發達地區等學校教育以及普及物件的層次差異性;其二,是指科普物件的科學文化理論素養、社會責任角色的層次性。第一是高層次的科普,即以專業理論工作者為物件、以社會科學研究的資訊交流為主的社科普及,包括對各級黨政部門所要制定的政策進行“超前”研究,並將其成果提供給決策機關參考,從而促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第二是一般層次的科普,即以行政企事業單位的幹部職工和基層工作者為物件,結合實際工作開展的社科普及,目的是使他們更好地掌握社會科學知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認識社會,指導自己的工作。第三是初級層次的科普,即加強對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對學校中的青少年群體的一般性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啟蒙工作。

  ***四***科普話語物件化、生活化

  各類學校的社會科學教育工作者應該本著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良知為此做出艱苦努力。宣傳人文哲學社會科學知識、倡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更要講究科學的方法,以科學的態度學習、研究、宣傳人文哲學社會科學的理論。積極堅持弘揚黨的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生活中來、實踐中來,到群眾中去、生活中去、實踐中去,充分體現人民群眾的意願、說人民群眾想聽、願聽的話,講人民群眾能懂、易懂的話,以人為本,體現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普及科學知識,樹立科學觀念,提倡科學方法。在學校教育的課堂主陣地上,絲毫不能放鬆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品格教育。針對不同年齡、學齡學生心理的思想特點和規律,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人格和科學人文精神,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五***科普交流和激勵機制制度化

  科普交流和激勵機制制度化實質是關係到人文社科普及和提高的關鍵問題,也是關係到人文社科普及工作本身可持續發展、良性發展的問題。普及的目的是為了提高,為了全民族人文社科素質的提高,也是為了科普工作自身後備人才資源的開發和科研工作的社會氛圍營造水平的提高。大力開展科普學術交流,注重對各種科普模式經驗進行有機的交流,相互吸收和引進,這對提高科普工作效率、學術水平和人才質量有重大意義。交流是彼此受益的過程,交流可以激發靈感和智慧,有助於發現新的理論,深化和拓展老學科的研究領域。可激勵機制是對廣大人文哲學社會科學普及工作者的檢驗、肯定、鼓勵和引導。通過評獎工作對人文哲學社會科學的普及成果、發展趨勢有一定的瞭解和把握,鼓勵和引導科普工作者和科普工作沿著正確的方向持續健康發展。因此,科普交流和獎勵、激勵機制的建設很有必要。交流和激勵機制應制度化、規範化和科學化。從制度層面上,化解科普工作和學術活動中的各種矛盾,愛護、支援、關心人文哲學社會科學教育工作者,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以求人文社會科學普及工作能持續、有效的發展。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