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讀書心得日記

  數學是一種技術,文化,更是一種思想方法,它具有豐富和深邃的文化內涵。接下來就跟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關於吧!

  篇1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有人說:“一本教育雜誌,也應當是一所學校,有先進的教育理念,有切實、具體的可以給讀者以啟迪的教育案例,有高水平的服務……”而《初中數學教師》恰恰如此,它的文章精短實用,可讀性強,內容實在,在推動教學改革、傳遞教學資訊方面都有獨到之處。

  如今,做為一名初中數學教師,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學方面得到一些切實具體的幫助,《初中數學教師》將怎樣處理教材難點,怎樣設計創造性教學方案等都為我們想到了。她的教學點評中肯,教案設計新穎,教學隨筆精緻。她貼近教改前沿,是初中數學教改的衝鋒號。

  在轟轟烈烈的教改之風中,《初中數學教師》宣揚對學生做為“人”的尊重;宣揚對學生生命的喚醒與賞識;宣揚人格平等基礎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們用心靈感受心靈,用生命點燃生命,用智慧開啟智慧。因此,每當我竭盡所能地傳授知識給學生卻看到學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時,我都能從《初中數學教師》中再次找尋到信心的起點;每當遇到教學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識時,《初中數學教師》為我解決了燃眉之急;每當我想在教學上有所突破、有所創新時,都是《初中數學教師》為我導航,讓我有所創想,尋找到教學的“亮點”。閒暇時翻看一下里面的內容,總是對自己教學的一個充電。學記》曰:“是固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不足也。”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而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盡的時候。愚以為,教師不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來水”、“長流水”。“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是固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不足也”。因此,在教學中,書本是無言的老師,讀書是我教學中最大的樂趣。比知識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徑。教師今天的學習主要不是記憶大量的知識,而是掌握學習的方法——知道為何學習?從哪裡學習?怎樣學習?如果一個老師沒有掌握學習方法,即使他教的門門功課都很優異,他仍然是一個失敗的學習者。因為這對於處在終身學習時代的人來說,不啻是一個致命的缺陷。學習型社會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了充裕的學習資源。

  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在知識經濟大潮中,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應該認準自己的人生座標,找準自己的價值空間。教書的生活雖然清貧,但一本好書會使我愛不釋手,一首好詩會使我如痴如醉,一篇美文會使我百讀不厭。我深深地知道,只有樂學的教師,才能成為樂教的教師;只有教者樂學,才能變成為教者樂教。

  篇2

  作為一名初中數學教師,認真學習了《標準》的基本理念。通過學習與教學實踐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學習《標準》基本理念的粗淺體會,以求教於各位專家和同仁。

  1. 學生的知識形成過程,是我們開展教學的主線。

  在現實教學中,不少教師不是按學生的知識形成過程開展教學,而是習慣於把教學過程歸結為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上課做不完,課外繼續練,在大量反覆操作的基礎上達到掌握的目的。教學評價時,主要看結果,即分數的高低。新 課標 指出: 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 對此,教師應改變過去那種輕過程,重結論,單純依靠重複操練的 經驗性 教法,按學生的知識形成過程開展教學,減輕學生大量的重複操練產生的課業負擔,讓學生學得積極、主動。

  2. 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全過程,是檢驗教學效果的關鍵。

  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著力點之一。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真正把學生當作數學學習的主人,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使他們的知識與能力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得到全面發展。對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科特點與學生的心理規律,創設情境,注重誘發學生的求知慾,激發參與動機,強化參與意識,提高參與興趣,從而使學生自始至終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在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收集、反饋資訊並作出評價調控。使學生在精神上得到滿足,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對於有畏難情緒、不積極參加學習的學生,教師應給予真誠的鼓勵、熱情的幫助、細心的輔導,促其從 要我參與 轉變為 我要參與 ,增強學生參與的主動性,積極性投入到學習的全過程中。為了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裡參與活動的時間儘量多些,參與活動的效率儘量高些,教師應多考慮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把抽象的數學知識由 靜態 變為 動態 的畫面,有利於反映事物變化的過程,易於學生理解掌握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儘量多地為學生提供參與說、議、做、練等多種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努力營造學生全面參與學習的濃厚氣氛。與此同時,教師還要教給學生參與的方法,提高參與的質效。達到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合作意識、創新意識和應用意識,使學生在獨立探索、解決問題過程中,學會數學的思維方法。

  3. 教師必須重視對釋疑解難過程的調控。

  新 課標 指出,要讓學生 形成實事求是的態度以及進行質疑和獨立思考習慣 。在教學中教師要多鼓勵學生大膽設疑、質疑、釋疑、辯錯。設疑,即放手讓學生髮現問題,大膽提出問題。學生如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表明他們已在積極探索事物之間的關係,是積極思維的表現。通過設疑,培養學生追根究底、不斷探索、創新的精神。質疑,即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交流討論。在教學過程中當學生不滿足於教師的講解,對教師的講解產生疑問時,教師應加以肯定和鼓勵,不要忙於把現成的答案告訴學生。而應採用交流討論的形式,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互相啟發,觸發思維,尋求正確的答案,從而培養學生好求甚解、凡事多問的精神,讓學生 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 。釋疑,即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解決疑難的問題。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教學民主,讓學生把自己當作學習的主人,敢於舉手發表不同的意見,積極去找問題、找病因、找解題方法。這樣,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富有創新、敢於實踐、獨立思考的精神。辨錯,即學生對教師的有意 示錯 進行分析、判斷、提高防錯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有時可恰到好處,有意的把估計學生易錯的做法顯示給學生,以引起學生的注意,然後通過師生共同分析錯因,加以糾錯。達到及時、有效預防,並避免學生出現類似錯誤的目的。這樣,可防患於未然,並提高學生分析、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共2頁,當前第1頁12

  4. 教師要調動學生積極性,講究教與學過程的統一。

  教師要不斷地改進教法、指導學法,把教與學過程很好地統一起來。首先,要著眼於誘導,變學生 苦學 為 樂學 ,使學生 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與求知慾 。教師要千方百計誘導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與正確的學習動機,以及濃厚的興趣和高昂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和體驗,保持旺盛的學習情緒和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其次,要著重於指導變 學會 為 會學 。就是說,在教學中教師要認真指導學生自己學會學習,包括學習方法的指導科和認識策略的指導。教師對學生學法指導科學得體,就可以促進學生變知識為能力,變 學會 為 會學 ,學生就能根據已有的知識和能力去自學分析、解決新知識和新問題,從而實現 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

  篇3

  在數學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數學教師憑著教育理想和教育智慧,從教育科研的高度,積極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研究,探索了一條適合教學課程改革與發展的有效途徑,總結了大量的經驗和案例,初中數學 。本書深刻地反映 了我們中學課堂中的常見問題及對策,我從中受益匪淺,先將摘錄和體會展示如下:

  本書開篇羅列了在進行有理數混合運算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概念不清:運算子號錯誤;錯用運算律;對負分數的概念理解不清;違背運算律;違背去括號法則。“這六大點也是我在授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在以後的授課中應提前糾錯,讓學生少走彎路。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教師的寬容與愛、尊重和理解。在學生出錯時,教師要尊重、理解並寬容地對待他們,這不僅可緩解學生的緊張情緒,也體現了教師的素養及學生的熱愛。“的確,在平時的授課中,我門太嚴了,不苟言笑,造成學生的緊張,這些做法不可取,應該嚴就嚴,多給學生勇氣敢於說話,私下也應多關心關注學生。同時還指出教師如何幫學生糾錯,1。通過一個典型例題,讓學生暴露錯誤、師生共同分析錯誤原因,學生從反面吸取教訓,迅速從錯誤中走出來,從而增強辨別錯誤的能力。2。教師應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對待錯誤和失敗,備課時適當從學生易錯的思路去構思,課堂上加強對典型思路的分析,讓學生在糾正錯誤的過程中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3。讓學生通過自我 評價,找出解題過程中的問題,自行糾錯,加強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應結合例項助其理解。如:”有些數學概念從客觀事物的定向形式和數量關係中反映出來,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當注意從實際事例或從學生已有知識中,退步引入並加以抽象,尤其要從學生接觸過的具體內容入手,同時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中學生具有的上進心強好勝的心理特點。給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和條件,幫助他們獲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悅,進而減少運算的錯誤。” 即教師應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同時”在授課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學法的指導,發揮學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使學生主動地,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體現了新課程理論中充分發揮學生主題作用的理念。

  20xx年4月,通過同事的推薦,我購買了華應龍老師的《我就是數學》。翻閱《我就是數學》這本書,我被他的教育思想深深的打動了。這本書是華應龍老師教育隨筆的總彙。這本書裡彙集了他的教育思想及教育靈魂。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我大吃了一驚。華老師那堅定地話語"我就是數學",重重的撞擊了我。我教學十幾年來,從未這樣想過。而華老師敢於說出這樣的話語,到底他的底氣在哪?我迫不及待的開啟書,開始了品讀。從而更深入的瞭解華老師的教育思想。

  從張梅玲老師寫給這本書的序言中,我知道了華老師出身於農民家庭。因此他對農民有著一種天然的情結。當了老師,他仍然保持著農民的心態和氣質,他用農民對田裡莊稼的那份濃厚、深沉的感受來愛他所選擇的教師這個職業。愛他的學生,像農民精心選種那樣鑽研文字,選擇教學內容;像農民深耕細翻土地那樣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像農民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物制宜地細心呵護每一棵莊稼那樣,尊重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全面、和諧、可持續的發展;像農民確定時機那樣,尋找課堂上大膽的退,適宜的進的時機;像農民對長的不好的莊稼從不責怪莊稼,而是責怪自己那樣,反思課堂中的遺憾與自己的關係。像這樣的農民對莊稼的精心呵護,在華老師的引領下,演變成了課堂上的教育理念及思想。這也就成了他能引領教育前沿,說出這樣豪邁的語言的堅強砥柱。

  葉聖陶先生說:"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 細細品味葉老的話,"農業"與"工業"最根本的區別在哪裡?或許是農業的工作物件是有生命的吧。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工業所需要的是一名技術熟練的操作工,而農業所需要的卻是能真正關注生命的農民!

  是啊!我們的教學面對的是有生命的孩子,我們更要像對待農業一樣的對待自己的孩子***莊稼***。特別是在新課改後,我們的課堂上,有了我們對教材、對教學的理解,有了我們自己的思考,有了我們自己的聲音。在課堂上,老師與學生一起營造了寬容的氛圍,學生不僅可以暢所欲言,而且可以不必擔心被"證偽",可以毫無思想負擔的,樂此不疲地感受著數學給他們帶來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