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有哪些民間故事

  蒙古民間故事不僅具有文學價值,而且對於歷史學、社會學、民族學、民俗學等科學的研究和發展,也有一定價值和意義。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姚樞講的故事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第四拖雷之子,少年時代,他就喜歡先進文化,追求文明的生活,身邊漸漸聚集了一大幫漢族知識分子,在他的王府開平城,其地在今天內蒙的正藍旗下,忽必烈每天和這些文化人研習討論,廣泛涉及了中國古代的政治、文化、宗教等諸多內容。

  1252年,忽必烈奉大汗蒙哥之命,率軍出征遠在雲南的大理國,大軍從六盤山出發,一路向南,穿過了四川西部的高山峻嶺、雪山草地,直插雲南。

  一天晚上,大軍在野外宿營,忽必烈身邊謀士姚樞向忽必烈講到了曹彬取南唐不殺一人、維持市場繁榮的故事。曹彬是北宋初年趙匡胤手下的大將,參加了滅後蜀和南唐的戰爭,所到之處,曹彬嚴申軍隊紀律,禁止士兵殺掠,維持地方治安,保護市場繁榮,留下了很好的名聲,當時的江南也因此能夠很快平定,避免了戰火的摧殘。

  忽必烈聽了曹彬的故事,十分認同曹彬的理念,第二天一早,隊伍又要出發了,忽必烈跨鞍上馬,意氣風發,突然轉回頭來,對跟在身後的姚樞大聲說道:“你昨天講到曹彬不濫殺的故事,吾能為之!吾能為之!”

  姚樞見主公這樣激動,內心大喜,於是在馬上拱手祝賀道:“聖人之心,仁明如此,生民之幸,有國之福也!”不濫殺無辜的理念,“馬上得天下不能以馬上治之”的理念,早已樹立在了忽必烈的腦海裡,

  :後人稱讚元軍出征雲南

  忽必烈說“吾能為之”,這是史書上古漢語的原文,不知道蒙古語這句話該怎麼說,但英語應該是“I CAN!I CAN!”很高大上。

  話說忽必烈的大軍到了雲南,次年平定一方,大理國滅亡,大理國王投降,成為蒙古帝國在雲南的執政者之一。從唐朝開始,先是南詔國,後是大理國,雲南一直分裂自立,至此重回祖國版圖。如果沒有這次統一戰爭,中國南方除寮國緬甸之外,就還會多出一個什麼國,這不是不可能的。

  於是後人有詩一首,讚揚元軍出征雲南的事蹟,詩曰:

  北軍不怕遠征難,獵獵旌旗下六盤。

  雪山草地千年冷,大渡鐵索百尺寒。

  曹彬不殺傳佳話,雄主有志效前賢。

  七擒七縱前朝事,再立新功定雲南。

  :奇人元朝太保劉秉忠

  劉秉忠是忽必烈幕府中又一位了不起的學者。早年,劉秉忠曾經出家當過和尚,一生儒釋道百家之書無所不讀,兼通天文地理、醫卜數術、奇門遁甲,尤精易理。他的老師郭榮有一個孫子,名字如雷貫耳,就是郭守敬。郭榮去世後,郭守敬曾跟隨劉秉忠繼續學習科學。進入忽必烈的幕府後,君臣相得,忽必烈對劉秉忠十分敬重,言聽計從。追隨忽必烈二十餘年以後,劉秉忠去世,死後贈太傅,封趙國公、常山王。

  劉秉忠一生的大事待稍後再說,先看看他的文學作品。今天我們翻開任何一本元曲選,開頭幾首之內,一定有劉秉忠的這首小曲:

  [幹荷葉]《漫興》

  幹荷葉,色蒼蒼,老柄風搖盪。減了清香,越添黃。都因昨夜一場霜,寂寞在秋江上。

  再看一首劉秉忠的七言絕句《溪上》

  蘆花遠映釣舟行,漁笛時聞三兩聲。

  一陣西風吹雨散,夕陽還在水邊明。

  一時人物,不服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