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疹有哪些民間治療偏方小兒溼疹治療偏方

  夏季是溼疹高發的時節,那麼小孩子得了溼疹怎麼辦呢?你知道溼疹有哪些民間治療偏方嗎?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小兒溼疹治療偏方。

  小兒溼疹治療偏方

  1、金銀花煮水。每天擦洗次數不限,不要太燙的水洗,稍微溫一點。要是長痱子的,也可以用來洗澡,洗頭***煮得淡一點***。藥房有兩種買,記得是買專門洗澡的,還有一種是煮水喝的。

  2、用白醋泡水洗臉:很有用,兩天溼疹就消了。可以經常洗用來做為日常保健和預防。推薦的比例是醋和水1:3,但我覺得可能太酸了,我用的是差不多1:6的樣子,醋是普通的白醋,如果濃縮的醋比例就不是這樣了。

  3、每天用豆腐水洗澡,三天就好了。豆腐水就是豆腐房做豆腐出來的水,沒有副作用的。

  4、擦蜂皇漿,雖然粘粘的,但是效果很好。

  5、擦點小麻油,無副作用,且內含抑制溼疹的東西,只是見效不是十分快,三、四天才行。

  6、雞蛋7個,煮熟取蛋黃,鍋內放麻油50~100克,文火將蛋黃內油熬出,待蛋黃呈焦糊狀即可,去渣留油、後冷卻備用。皮損處,先用雙氧水清洗,然後敷上雞蛋黃油,外用紗布包紮,三五天即愈。

  7、用母親的乳汁給孩子洗臉,效果也很不錯。

  8、取一潔淨紗布,包裹剛蒸熟米飯一團***網球大小***,溫度以不燙傷嬰兒為宜,輕輕在嬰兒患處滾動,持續約十分鐘,一日一至二次,一般一日可見效。

  9、50克黑豆加水煮爛,再慢火熬成濃汁,黑色粘稠狀就成了。晾涼後直接抹於患處,剩餘的收集在小瓶裡以後可再用。

  10、用一份的黃連素混九份的凡士林,調好了以後,在他睡著的時候給他塗上,第二天早上你就會發現,這種小疹子不見了。最重要的是,這種方法沒有副作用。

  11、松香末60克,硫磺末30克,研勻,麻油拌成糊狀,攤於紗布上捲成如指頭粗條,用線紮緊,再入麻油中泡1天,取出。用火點一頭,下用粗碗接著。布灰陸續剪去,取所滴藥油,浸冷水中一夜,外搽用,尤適合伴區域性感染者。

  12、丹蔘30克、茵陳30克、苦蔘25克。水煎,每日l劑,取1/5藥液內服,餘液外洗患處,每日2次。

  13、蒼耳棵30克***可用蒼耳子15克代替***、蛇床子15克、白蘚皮15克、蒼朮15克、苦蔘15克、生軍15克、黃柏15克、地膚子15克。水煎取濾液待溫涼後洗患處,每天1劑,早、中、晚各洗l次。

  14、黃柏、銀花、蛇床子各9克,苦蔘、黃連、白礬各6克,煎水500毫升,加水適量洗患處,每日洗2-3次,連洗3-5天

  15、中藥外洗方以銀花、連翹、野菊花、蒲公英、苦蔘、晚蠶砂、白蘚皮、車前子為基本方。流黃水者加熟大黃、六一散。脫屑者加土茯苓。上藥每日一劑,視病變範圍煎成藥液200至500毫升溫洗,1日2次。一般2至3日即可見效。

  16、用1/4瓶霍香正氣水兌水***一次性紙杯量***,每天給寶寶擦洗患處,再塗上紅黴素眼膏。每天可以洗多次,效果好。我寶寶溼疹很嚴重的,這個方法都治好了。

  17、青黛50克、滑石粉50克、煅石膏100克、輕粉50克、黃柏粉100克、煅海蛤粉50克、蛇蛻衣炭20克、冰片12克。上藥各研細末***過80目篩***再混均勻。取溼疹散30克調白凡士林成膏,裝盒備用,每盒20克。在患部薄塗一層,一日2次,用藥膏後忌用肥皂水外洗,臨床使用中一般用藥5~7天,皮損明顯消失,丘疹紅斑漸消、瘙癢減輕。

  18、首烏15克、徐長卿6克、蟬蛻6克、金銀花6克、野菊花6克、苦蔘6克、生甘草5克、地膚子6克、白蘚皮6克、生薏米6克、茯苓皮6克、蒼朮3克、茵陳6克、黃芩6克。水煎服。每日一劑,餵奶的嬰兒由母親服用,經過奶水便可得到治療。已斷奶的嬰兒,可每日服3-4次,少量頻服。治療7-14天左右,可好轉。

  19、雲南白藥治療頑固性嬰兒溼疹,可先將患處用雙氧水清洗乾淨,然後用棉籤蘸幹,撒上一層雲南白藥,外用消毒紗布覆蓋,膠布固定。一般次日滲液明顯減少,8-10天即可痊癒。如果患處已有黃痂,可先以茶油塗患處,去除黃痂,再以野菊花100克加鹽少許煎水,外洗患處,待幹後即照上法以雲南白藥敷之。

  20、烏賊骨適量研細粉,散敷溼疹處,每日數次,適用於有滲出者。

  小兒溼疹的症狀

  1、口周溼疹

  一般見於嬰幼兒,口脣周圍有炎性鱗狀面板,口脣乾裂、疼痛。

  2、嬰兒溼疹

  嬰兒溼疹中醫稱奶癬。通常在生後第二,或第三個月開始發生。好發於顏面及面板皺褶部,也可累及全身。一般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減輕至痊癒。但也有少數病例繼續發展至,兒童期甚至成人期。

  3、搖籃溼疹

  搖籃溼疹表現為頭皮上的鱗狀死皮,新生兒出生後10天左右就可能會出現搖籃溼疹。

  4、滲出型溼疹

  常見於肥胖型嬰兒,初起於兩頰,發生紅斑、丘疹、丘皰疹,常因劇癢搔抓,而顯露有多量滲液的鮮紅糜爛面。嚴重者可累及整個面部甚至全身。如有繼發感染可見膿皰,及區域性淋巴結腫大、發熱。

  5、乾燥型溼疹

  多見於瘦弱的嬰兒。好發於頭皮、眉間等部位,表現為潮紅、脫屑、丘疹,但無明顯滲出。呈慢性時也可輕度浸潤肥厚,有皸裂、抓痕或結血痂。常因陣發性劇烈瘙癢而引起,嬰兒哭鬧和睡眠不安。

  6、尿布疹

  尿布疹顏色是紅色的,當面板乾燥時還類似輕微燒傷,嚴重的話一整片面板都會發紅起疙瘩,看上去十分嚇人。尿布疹最容易出現的部位是臀部、陰囊或外陰的褶皺處。

  7、脂溢性溼疹

  溼疹表現為面板潮紅,小斑丘疹上滲出淡黃色脂性液體,覆蓋在皮疹上,以後結成較厚的黃色痂皮,不易除去,以頭頂及眉際、鼻旁、耳後多見。

  小兒溼疹的病因

  1、活環境因素刺激

  不光是食物,生活環境中的物理因素如:氣候變化、室內溫度過高、衣著被褥過暖、過度溼熱或寒冷、以及用肥皂熱水洗浴過勤,也可刺激小兒溼疹發病。

  2、新生嬰兒營養不周所致

  有些嬰兒,尤其在新生兒期,由於母體雌激素通過胎盤傳給胎兒,以致新生兒皮脂增多,發生脂溢性溼疹。過度營養的肥胖兒,往往會因食慾旺盛、食量過大,而造成吐奶、消化不良、腹瀉或便祕等胃腸功能紊亂,使病情加重。

  3、遺傳過敏體質

  遺傳的過敏體質是嬰幼兒發生小兒溼疹的主要內在原因。

  4、日常飲食成為過敏原

  食物中的異種蛋白成分,食品新增劑、防腐劑、保鮮劑,飲料等可作為過敏原而引起小兒溼疹。

  5、其它常見原因

  另外周圍環境中的花粉、塵蟎、動物皮毛或毛織品、甚至出牙、種痘及預防接種等都可引發或加重小兒溼疹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