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道德經典小故事_中國古代經典道德故事

  古代有很多的經典小故事,其中有一些是關於道德的經典小故事,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古代道德經典小故事,希望能幫到大家!

  古代道德經典小故事:袁聿修避嫌卻禮品

  南北朝時期,北齊人袁聿修為官清廉,頗有政績。他當了十年尚書郎,從未接受過別人的饋贈,被人們稱為"清郎"。有一年,袁聿修奉命去各地巡視,經過兗州時,他的一位朋友在那裡當刺史,硬要送一些白綢子給他留作紀念。袁聿修說啥也不接受。為了說服老朋友,他特地寫了一封辭情懇切的辭謝信。信中說: "今天我路過這裡,非比尋常。這次我是奉命出來巡視民情、考察官吏的,你雖是我的好朋友,但禮物卻無論如何不能收。這正象一個人路過瓜田和李樹下一樣,倘若在瓜田提鞋,在李樹下整冠,就有偷瓜摘李的嫌疑,希望你能理解我的心情。"

  袁聿修的朋友讀了信,深為感動,便不再堅持給他白綢子做紀念晶了。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這是舊社會許多知識分子遵循的避免嫌疑的格言,這一要求在許多情形下有它的積極意義,但人們是否必須以"不入嫌疑間"來規範自己的行為?這是大可懷疑的。生活中常有人因避嫌而不能堅持正義的,常有人不避嫌而秉公執法、為民除害的,也常有人借不避嫌營私舞弊?中飽私囊的,看來"不入嫌疑間"並不能作為規範人們行為的準則,但是,象袁聿修那樣的做法卻是早已為人們肯定和褒揚的。

  古代道德經典小故事:范仲淹吃粥

  宋代范仲淹,年幼時家境貧寒,無法上學,但他讀書心切,衝破重重困難,到吳縣城郊長白山的一個僧人的門舍中讀書。

  因米貴,他吃不上飯,每天晚上,用一小筒白米煮一溺稀粥,放到第二天,稀粥凝結成塊,他就用一條竹片將塊狀的粥劃成兩半,早上吃一半,晚上吃一半,沒有菜,就在山上挖野菜,加點鹽煮煮,生活很苦,書卻讀得很甜。

  范仲淹的艱苦生活,被當時南京留守的兒子知道後,深為同情,便從家裡送來了好菜好飯,范仲淹表示感謝,收下了飯菜。

  幾天之後,留守的兒子來看范仲淹之時,看見自己送給他的飯菜還在那裡,都已壞了。范仲淹急忙解釋說: "您贈我好飯菜,實在感激不盡,但我平時吃稀粥慣了,並不覺得怎樣苦。現在我如果貪食這些東西,吃好的食物慣了,我將來怎麼辦呢?"

  古代道德經典小故事:程門立雪宋

  朝有個著名的學者楊時,字中立,號龜山先生,南劍將樂***今屬福建***人。宋神宗時,他中進士第。當時河南程顥與弟弟程頤講學很有名望,四方之士爭相求教,於是楊時辭官不做,慕名到程顥門下求教。

  後來程顥死了,楊時很悲痛,為了進一步深造,他又拜程頤做老師,此時他已經是四十歲的人了。一天中午,他在學習上碰到疑難問題,便和同學遊酢一起去請教老師。當他們到達程頤家門時,看到程頤正在午睡,為了不影響老師休息,他們就不聲不響地站在大門外等候。剛巧那天下起鵝毛大雪,程頤醒來後,發現學生站在門外,趕快把他們請到屋裡,這時門外的積雪已有一尺多厚了。楊時和遊酢立過的地方,留下了兩對深深的腳印。這就是"程門立雪"典故的由來。

  點選下頁檢視更多古代道德經典小故事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