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久遠的成語故事

  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成語故事資料,歡迎閱讀!

  

  臥薪嚐膽

  公元前496年,吳王被越王勾踐打得大敗,受了重傷,臨死前,囑咐兒子夫差***chāi***要替他報仇。夫差牢記父親的話,日夜加緊練兵,準備攻打越國。

  兩年後,夫差率兵把勾踐打得大敗,勾踐被包圍,無路可走,準備自殺。這時謀臣文種勸住了他,說:“吳王貪財好色,可以派人去賄賂他。”勾踐聽從了文種的建議,就派他帶著美女西施和珍寶去賄***huì***賂***lù***吳王。

  文種見了吳王,獻上西施,說:“越王願意投降,做您的臣下,請您饒恕他。”伍子胥***xū***站出來大聲反對道:“勾踐深謀遠慮,文種、范蠡***lǐ***精明強幹,這次放了他們,他們回去後定會想辦法報仇的!”這時的夫差以為越國已經不足為患,又看上了西施的美色,就不聽伍子胥的勸告,答應了越國的請求,把軍隊撤回了吳國。

  吳國撤兵後,勾踐帶著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吳國伺候吳王,放牛牧羊,終於贏得了吳王的歡心和信任。三年後,他們被釋放回國了。

  勾踐回國後,立志發憤圖強,準備復仇。他晚上枕著兵器,睡在稻草堆上,還在房子裡掛上一隻苦膽,每天早上起來後就嚐嚐苦膽,並讓門外的士兵問他:“你忘了三年的恥辱了嗎?”他派文種管理國家政事,范蠡管理軍事,自己親自到田裡與農夫一起幹活,妻子也紡線織布。勾踐的這些舉動感動了越國上下官民,經過十年的艱苦奮鬥,越國終於兵精糧足,轉弱為強。

  再說吳王夫差自從戰勝越國後,沉迷於西施的美色,過著驕奢***shē***淫逸的生活。他又狂妄自大,聽信奸臣壞話殺了忠臣伍子胥。這時的吳國,貌似強大,實際上已經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親自帶領大軍北上,與晉國爭奪諸侯盟主,越王勾踐趁吳國精兵在外,突然襲擊,一舉打敗吳兵,殺了太子友。夫差聽到這個訊息後,急忙帶兵回國,並派人向勾踐求和。勾踐估計一下子滅不了吳國,就同意了。公元前473年,勾踐第二次親自帶兵攻打吳國。這時的吳國已經是強弩***nǔ***之末,根本抵擋不住越國軍隊,屢戰屢敗。最後,夫差又派人向勾踐求和,范蠡堅決主張要滅掉吳國。夫差見求和不成,才後悔沒有聽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劍自殺了。

  後生可畏

  孔子周遊列國時,曾見過一個小孩,舉止言行很不一般。這孩子用泥土堆了一座城堡,坐在裡面,擋住了孔子的路。孔子問他為什麼擋住他的車,不讓他過去?小孩說:“只聽說過車子繞城走,沒聽說城堡還要避車子的!”孔子非常驚訝,沒想到孩子這麼小卻這麼會說話。小孩說:“聽說魚生下來三天就會游泳;兔子生下來三天就會跑了,有什麼大驚小怪的呢?”孔子一聽非常感嘆地說:“真是後生可畏啊!”

  不恥下問

  衛國大夫孔圉***yǔ***聰明好學,更難得的是,他是個非常謙虛的人。孔圉死後,衛國國君為了讓後代都能學習和發揚他好學的精神,特別賜給他一個“文公”的稱號。後人就尊稱他為孔文公。

  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是衛國人,但是他卻不認為孔圉配得上那樣高的評價。有一次,他問孔子:“孔圉的學問及才華雖然很高,但是比他更傑出的人很多,憑什麼賜給他‘文公’的稱號?”孔子聽了微笑說:“孔圉非常勤奮好學,腦筋聰明又靈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對方地位或學問不如他,他都會大方而謙虛地請教,一點都不因此感到羞恥,這就是他難得的地方,因此賜給他‘文公’的稱號是很恰當的。”經過孔子這樣的解釋,子貢終於服氣了。

  成語“不恥下問”,現在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道比自己少的人請教為可恥。

  孟母三遷

  孟子小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仉***zhǎng***氏守節。孟子家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他就學了些喪葬之類的事。孟母想:“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就離開了,將家搬到街上,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就學了些做買賣和屠宰的東西。孟母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夏曆每月初一這一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ī***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適合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裡定居下來了。

  成語“孟母三遷”,現在常用來強調環境對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性。

  秦晉之好

  春秋時,秦晉兩國曾多次通婚。晉獻公曾將女兒嫁給秦穆公。後獻公妃子驪姬為亂,迫害獻公子申生、重耳。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流亡到秦國時,秦穆公將自己的女兒文嬴並同宗四女嫁給了重耳。公元前636年,穆公幫助晉國流亡公子重耳做了國君,成就了“秦晉之好”。

  霸王別姬

  《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西楚霸王項羽兵困垓下準備帶著僅存的八百壯士殺出重圍,但這位末路英雄放心不下心愛的寵妃虞姬。虞姬看出項羽心意,遂引劍自刎,項羽這才帶兵突圍,一路奔去烏江。形容如不警惕極易犯下不可挽回的錯誤,還可能導致生離死別的惡果。

  空前絕後

  晉朝大畫家顧愷之所畫人物神態逼真,形象生動。南朝梁代畫家張僧繇善於畫山水人物,傳說他畫龍點睛。唐朝畫家吳道子集繪畫與書法於一身,讓人叫絕。後人說顧愷之的成就超越前人,張僧繇的成就後人莫及,吳道子則是空前絕後。

  曲高和寡

  戰國時期,楚襄王問文學家宋玉為什麼那麼多人對宋玉有意見,怎麼沒有附和的人?宋玉回答道:有一個唱歌的人在郢都街上唱《下里》《巴人》,很多人跟唱,唱《陽春》《白雪》,附和的人就少了,可見“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鵬程萬里

  在《莊子·逍遙遊》中關於鵬程萬里的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莊子在一篇名叫《逍遙遊》的文章中講述了這樣一則寓言故事: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北海有一條長得身體龐大,長達幾千裡的大魚,名字叫“鯤”。後來,它搖身一變成了一隻大鳥,其背部到底有幾千裡無人能說得清,這就是“鵬”。當大鵬展翅高飛時,兩個張開的翅膀像兩朵雲彩掛在天上,它藉著大海波動時掀起的大風飛向南海。當大鵬飛到南海的時候,兩翅膀拍打在水面上,激起的大浪有三千里高。它藉著旋風的力量,能飛到高達九萬里的天空……講完故事後,莊子又用水淺而船大的道理說明了大鵬的翅膀之所以力量巨大,是因為下面的水積蓄深厚;而它之所以能飛上高達九萬里的天空,是因為下面有風。它藉著風的力量,在沒有任何阻擋的廣闊天空中展翅飛翔,一直飛到南海。

  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派兵攻打復國後的趙國。趙軍不敵,退守鉅鹿***今河北平鄉西南***,被秦軍包圍。被項梁、項羽叔侄等各路義軍擁立的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項羽為副將,讓他們帶領軍隊前去援救趙國。但是,宋義把兵帶到安陽就不再前進了,在此停留了四十六天。項羽非常焦急,再三要求他渡江北上,與趙軍裡應外合,一舉打敗秦軍。而宋義則希望趙、秦兩軍打得精疲力盡之時再發兵,以坐收漁翁之利。於是他嚴令軍中不準輕舉妄動。與此同時,宋義又宴請賓客,大吃大喝,而士兵、百姓卻忍飢挨餓。項羽實在忍不下去,便殺死了宋義,將士們馬上擁戴項羽為上。之後,項羽立即派出兩名,率兩萬人馬渡河解救鉅鹿。取得小勝後,項羽下令全軍渡河救援趙軍。在全軍渡河之後,他採取了一系列果斷的行動:把所有船隻鑿沉,把煮飯的鍋都打破,把營房都燒掉,只攜帶三天的乾糧,以此表示決一死戰的決心,不給士兵留一點兒退路。項羽領軍到達鉅鹿外圍,立即包圍了秦軍,經過九天激戰,最終取得鉅鹿之戰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