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收藏鑑定的注意事項

  對於新入門的藏家,不能以大小、年代來判斷佛像的價格,而要從鑄造工藝、款式、時代背景等多方面的細節進行判斷。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業內普遍認同的鑑定要點可歸納為以下六點:一看面相和體形,二看手印和坐姿,三看標識和坐騎,四看細部和裝飾,五看材料和質地,六看銘文和題記。

  其中,材料與質地是佛像鑑定中最為直觀的一點。銅佛像的材料主要有青銅、黃銅、紅銅,不同時期所採用的材料也不盡相同。比如清代乾隆時期,因為國力強盛和皇室對佛像的崇奉,這時造的佛像用材特別好,上手有特別沉重的感覺;而到晚清的佛像,手感則要輕許多。

  再者,銘文與題記則是佛像本身提供給藏家的表層鑑定方法。一般來說,佛像上的題記從佛像一出現就有了。例如,明代有“大明永樂年施”和“大明宣德年施”款,清代則為“大清乾隆年制”款,這兩個朝代只有這3個款識較多,其他年號一般不刻款。

  此外,佛像的面相和體型、標識和坐騎、手印和坐姿、細部和裝飾則能從細節來輔助藏家做出鑑定,不同年代的佛像均有其特色在內,一般經過對比判斷,就能為佛像定名,對其價值作出判斷。

  近幾年來,由於佛像市場的興起,市面上不免開始出現贗品。業內專家指出,對於越發高超的作偽手段,藏家需要有充足的文化知識和豐富的市場經驗才能看出其中的破綻。那麼,收藏佛像如何辨別真偽?

  首先要看佛像所呈現出來的色澤。年代越久遠的佛像色澤越陳舊。佛像由於人們長期供奉,其顏色的光潔度必受影響,即使如鎏金的銅佛像,外表雖然金光閃閃,但整體的顏色仍透著暗淡,而新的鎏金銅佛像雖然經過作舊處理,但缺乏歷經歲月的自然感,其顏色在光線的反射下,折射回來的光線較刺眼。

  其次是工藝的對比。古時候佛像的製作受當時生產工藝的限制,每件作品的細節部分都經過較為細緻的雕塑技法處理,而現代的仿製品或多或少會吸收一些現代的生產工藝,因而在手工藝的處理上,仿製品遠不如年代稍久遠一點的佛像,多帶有銅鑄佛像上機制打磨的極有韻律的加工痕跡,尤其是佛像的底座,幾乎都能找到加工痕跡。

  佛像收藏門檻較高,年代稍微久遠一點的精品動輒上萬甚至數十萬,其收藏鑑賞需要豐富充足的佛學知識和判斷能力。他表示,新入行的藏家可以在對佛像文化有一定的瞭解之後再嘗試去接觸精品類佛像,這種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方式有助於藏家逐步瞭解佛像文化知識,排除認識層面的誤區。

  對於剛入門佛像收藏的新手來說,建議可以挑選一些近現代的佛像工藝品。近現代的佛像價格普遍比較低,一般幾千塊錢就能買到,工藝方面雖然不能和明清的精品相提並論,但也不乏有好的作品出現。

  收藏鑑別鎏金佛像的方法

  1、漢和十六國時期,佛像方臉,面目平和,頭髮平直,為坐式。這一時期的佛多為單的,尺幅較小。例如***1月,四川綿陽何家山東漢晚期崖墓出土一株銅質搖錢樹,樹幹上鑄有佛像5尊,每尊高6.5釐米,頭後有橫橢圓形光,頭頂有肉髻,雙眼微從事,兩耳較大,上脣有髭,穿通肩袈裟,右手施無畏印相,左手拳執,結跏跌座佛衣下垂呈“U”形,繞於手腕,垂於足前,這是我國發現的時代最早的銅佛像了。1972年,甘肅涇川縣玉都有鄉出土一鋪帶華蓋鎏金青銅佛像,高19釐米***包括傘蓋、底座***,重0.5公斤,由可拆卸的四部分組成:華蓋、背光和頭光、置於獅子蓮花座上的佛身、四足底座。小巧玲瓏,工藝精湛。筆者考證,它的鑄造和流傳到涇川的時代在公元四世紀末到五世紀初的十六國時期,造型上繼承綿陽搖錢樹上的佛像特徵。

  2、北朝***北魏以後***,佛像頭為蓋碗式,長臉而瘦,高鼻大耳,閉目凝神,面目清癯,高額髮髻,呈螺旋式,披袈裟,袒右肩。有的結跏跌坐,有的盤腿坐,掌心朝上。佛座或為點腰較矮的須彌座或為4足方座。有的頭攮 項光,有的身後的背光,皆尖,周圍作作火焰紋。北魏造像還有一顯著特點是主佛兩旁常為1至2菩薩,多為立姿。

  3、隋唐時期銅鑄造像,頭扎蓮花冠,臉龐發圓,腮發胖,高額髻,身著僧祗支,外披袈裟,寬衣下著百褶裙,垂於雙足。座下有雙層4足高床或單層4足,項或背光為較粗的尖楣形。

  4、宋代銅佛像以菩薩像居多,有的高發髻,臉上胖下尖,身段高長。有的腿為一拱一掉,左手臂放於拱腿上,右手往下垂搭,平按於座上。衣裙稍有褶,掉於腿後,左手盤於腿上,右手於腹前伸。佩戴纓絡,身坐兩層蓮花的細腰圓座。宋代出現了普賢、文殊、觀音銅像,坐於長方形四腿座上或像背、獅背、猻背上。河北正定隆興寺內有大悲銅菩薩像。通高22米餘,共有42臂,造型體型纖細頎長,比例勻稱,衣紋流暢,富於宋代藝術風格。

  銅鎏金佛像的由來,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但初期只被視作神仙道術的一種,流行不廣。下面小編為您介紹銅鎏金佛像的由來。

  西晉以後,社會動盪,人民生活痛苦,為佛教信仰的傳播提供了的寬廣的民間土壤;另一方面,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入主中國北方,它們的文化傳統與來源於西域的佛教更易於相互認同。

  十六國時期得以迅速生長,並滲透到社會各個階層。這一時期出現了中國的最早一批高僧,他們得到了胡族統治者的大力扶持。西域僧人佛圖澄被後趙石虎尊為“大和尚”,他不僅宣講佛教,還參與軍政機要;佛圖澄的弟子道安被前秦苻堅迎至長安,領眾數千人,他制定了僧團法規儀式,為以後漢族地區的寺院制度奠定了基礎;5世紀初,龜茲僧人鳩摩羅什來到長安,在後秦君主姚興的扶持下主持譯經,他不僅系統譯出了大量大乘空宗佛典,還培養出僧肇、竺道生等一代建設中國佛教的優秀學者。十六國還是中國佛教藝術的輝煌時代,莫高窟、炳靈寺石窟、麥積山石窟等早期石窟寺開鑿於這一時代,現存佛教造像也始見於此時。在佛教東進的旅程中,十六國處於承上啟下的重要階段,從此開始,“佛教征服中國”的腳步加快了。鎏金是古代金屬器物的鑲金方法,就其加工方法和工藝原理而言也稱火鍛金。在我國其始於戰國,其有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和獨特的工藝技巧,是我國古代技術的光輝成就之一。

  我國的鎏金技術自戰國以來就大放異彩,特別是以兩漢最為普遍。其製作方法是將金與銀混合熔化後,塗在銅器表面,經溫烤後固著,再加以打磨即成。用銅或青銅鑄造,表面鎏金的佛造像,俗稱“鎏金銅佛像”。這種佛像是供宮廷、寺廟使用。它的出現始於兩漢時期,盛行於隋唐,一直延續至明清,跨度2000多年。作為佛教的器物,製作精美、紋飾絢麗的鎏金銅佛不僅具有宗教意義,還是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集中反映,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同時歷朝歷代的鎏金銅佛像又有各自不同的造型、工藝特點和鮮明的時代特徵,對於研究佛教在中國的發展也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明代永樂至宣德的32年間***1403—1435***,鎏金佛像造型之精美,工藝之高超,紋飾之秀麗,均達到歷代的最高水平。因而明代的鎏金佛像,也成為財富殷實的藏家們追捧的物件。

  明代造像帶款的目前只見“大明永樂年施”和“大明宣德年施”和“大明宣徳”三種,款識規正,字型秀美。傳世的永宣鎏金銅像造型優美,金色充足,尺寸多在二三十釐米左右。

  明永樂、宣德時期的佛像風格比較接近,但又略有細微差異。面相,宣德佛、菩薩面相都豐滿端正,寬額,臉型呈方圓,五官位置勻稱,眼瞼略俯視,表情靜穆柔和,略含笑意。而永樂的佛像似乎更秀美,表情更含蓄,高鼻薄脣,略蘊柔媚之態。此特徵在各種度母像上體現得更為充分。宣德造像臉型較之略趨端莊、豐頤,嘴脣較之永樂造似乎略顯厚,鼻樑、鼻翼似略顯寬,相較之下,靈動之氣似略遜於永樂造像。總之,永宣的佛像不似西藏本地造像那樣過多強調印度味道的高鼻深目的五官起伏,基本上呈漢族的臉相,又揉入了西藏和尼泊爾的韻味。其次是佛身,永宣的造像特別是菩薩像,腰部細瘦,腰部以上呈扇形,上半身偏瘦長,菩薩袒上身,小腹部緊收,臍窩深陷,富有彈性,整體動態呈S形,極富人體之美。四肢製作也極秀美,尤其是手腳的刻畫非常靈活纖細,寫實性很強。

  內地佛像與西藏本土製佛像的顯著區別是衣著的處理手法。內地佛像不太喜歡軀體過分顯露的薄透衣著,所謂印度薩爾那特式基本不刻畫衣紋的造像多數是西藏造的。內地造像熱衷於刻畫佛像的大衣衣褶的轉折起伏,立體感較強。菩薩雖然袒上身,但瓔珞、項飾等裝身具豐富繁瑣,又有帔帛搭於雙肩,於肩部曲卷而下,織物的輕薄質感表達很充分。尤其是下著的裙,紋褶生動,轉折自如,頗為飄逸瀟灑。而西藏佛像由於受尼泊爾影響,且遠承印度的薩爾那特遺風,故大衣和裙喜用薄透手法,袒右肩式大衣,僅在胸部淺淺地刻劃一道邊緣線以示大衣的存在,大裙緊靠蓮座的特徵較為明顯。永宣的蓮座均較低矮,束腰部內收,夾角成銳角,上下有二層蓮珠紋。上層蓮瓣較短,下層蓮瓣長,表層蓮瓣之間露出下層的蓮瓣一角。永宣的蓮瓣形和乾隆的蓮瓣相較可明顯看出,永宣的蓮瓣細長秀美,生動挺拔,幾乎有如菊花瓣,而乾隆時的蓮瓣工整呆板,葉片寬肥。永樂佛座與宣德佛座相較,永樂的蓮瓣更為優美清瘦,蓮瓣的內緣紋飾很飽滿,尖端部上捲成三顆圓珠狀。宣德的蓮瓣則相對顯寬闊、端莊,而遒勁俊逸不足,內緣紋飾尖端上捲成卷草或象鼻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