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自然災害

  

  地球上的自然變異,包括人類活動誘發的自然變異,無時無地不在發生,當這種變異給人類社會帶來危害時,即構成自然災害。下面由小編來告訴你!

  基本概述

  “自然災害”是人類依賴的自然界中所發生的異常現象,自然災害對人類社會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觸目驚心的。地球上的自然變異,包括人類活動誘發的自然變異,自然災害孕育於由大氣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組成的地球表面環境中。無時無地不在發生,當這種變異給人類社會帶來危害時,即構成自然災害。因為它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不同程度的損害,包括以勞動為媒介的人與自然之間,以及與之相關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災害都是消極的或破壞的作用。所以說,自然災害是人與自然矛盾的一種表現形式,具有自然和社會兩重屬性,是人類過去、現在、將來所面對的最嚴峻的挑戰之一。

  是什麼?

  智利地震海嘯 1960年5月,智利中南部的海底發生了強烈的地震,引發了巨大的海嘯,導致數萬人死亡和失蹤,沿岸的碼頭全部癱瘓,200萬人無家可歸,這是世界上影響範圍最大、也是最嚴重的一次海嘯災難。 智利東倚安第斯山脈,西臨太平洋海溝,根據現代板塊學說的觀點,處於太平洋板塊與南美洲板塊相互碰撞的地 帶,由海底地震、火山噴發引起的海嘯,是智利一種常見的自然災害。在歷史上,智利和太平洋東岸的一些海濱城市,曾多次遭到海嘯的侵襲。 1960年5月,厄運又籠罩這個國家。從5月21日凌晨開始,在智利的蒙特港附近海底,突然發生了罕見的強烈地震。震級之高、持續時間之長、波及面積之廣,實屬少有。大地震一直持續到6月23日,在前後1個多月的時間內,先後發生了225次不同震級的地震。震級在7級以上的有10次之多,其中震級大於8級的有3次。 當5月21日地震剛剛發生時,震動還比較輕微,但這種顫動與以往地震不同的是,它連續不斷地發生著。接著,震級一次高於一次,震動也一次比一次劇烈。海潮如此一漲一落,反覆震盪,持續了將近幾個小時。太平洋東岸的城市,剛被地震摧毀變成了廢墟,此時又頻遭海浪的沖刷。那些掩埋於碎石瓦礫之中還沒有死亡的人們,卻被洶湧而來的海水淹死。在幾艘大船上,有數千人在此避難,但隨著大船被巨浪擊碎或擊沉,頓時被波浪全部吞沒,無一人倖免。太平洋沿岸,以蒙特港為中心,南北800千米,幾乎被洗劫一空。 在這次大海嘯的災變中,除智利首當其衝之外,還涉及到相當廣泛的地區。太平洋東西兩岸,如美國夏威夷群島、日本、俄羅斯、中國、菲律賓等許多國家與地區,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有的損失也十分慘重。 地震發生後,海嘯波又以每小時700千米的速度,橫掃了西太平洋島嶼。僅僅14個小時,就到達了美國的夏威夷群島。到達夏威夷群島時,波高達9-10米,巨浪摧毀了夏威夷島西岸的防波堤,衝倒了沿堤大量的樹木、電線杆、房屋、建築設施,淹沒了大片大片的土地。不到24小時,海嘯波走完了大約1.7萬千米的路程。到達了太平洋彼岸的日本列島。此時,海浪仍然十分洶湧,波高達6-8米,最大波高達8.1米。翻滾著的巨浪肆虐著日本諸島的海濱城市。本州、北海道等地,停泊港灣的船隻、沿岸的港灣和各種建築設施,遭到了極大的破壞。臨太平洋沿岸的城市、鄉村和一些房屋以及一些還來不及逃離的人們,都被這突如其來的波濤捲入大海。這次由智利海嘯波及的災難,造成了日本數百人的死亡,沖毀房屋近4000所,沉沒船隻逾百艘,沿岸碼頭、港口及其設施多數被毀壞。 智利大海嘯還波及了太平洋沿岸的俄羅斯。在堪察加半島和庫頁島附近,海嘯波湧起的巨浪亦達6-7米左右,致使沿岸的房屋、船隻、碼頭、人員等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和損失。 在菲律賓群島附近,由智利海嘯波及的巨浪也高達7-8米左右,沿岸城市和鄉村居民遭到了同樣的厄運。中國沿海由於受到外圍島嶼的保護,受這次海嘯的影響較小。但是,在東海和南海的驗潮站,都記錄到了這次地震海嘯引發的洶湧波濤。總之,智利大海嘯對太平洋沿岸大部分地區,都造成了程度不同的破壞,其影響範圍之大,為歷史所僅見。

  災害影響

  對於不同型別的自然災害,傳染病控制工作也具有不同的特徵。在這個意義上,可將災害劃分為突發性災害,包括水災,地震、火山噴發、海嘯、颱風等在短時期內造成重大損害的自然災害;漸進性災害,包括旱災和現在已罕見的蟲災引起的饑荒等。後一類災害由於沒有對人類基本生活條件形成突然衝擊,傳染病防治工作可以更未有組織的展開。

  防治政策

  1、機動防疫隊準備。由於自然災害的重點衝擊,災區內往往沒有足夠的衛生防疫和醫療力量以應對已發生的緊急情況。在突發性的災害面前,已有的防疫隊伍也往往陷於暫時的混亂與癱瘓狀態。因此,當重大的自然自然災害發生後,必須要派遣機動防疫隊伍進入災區支援疾病控制工作。

  2、針對一些易受災地區,應定期對這些機動隊伍的人員進行訓練,使其對主要機動方向的衛生和疾病情況,進入災區後可能遇到的問題有所瞭解。在人員變動時,這些機動隊伍的人員也應及時得到補充和調整,使其隨時處於能夠應付突發事件的狀態。

  災害後期

  1、重建群眾性疾病監測系統。 2、重建安全飲水系統。 3、大力開展衛生運動。4、防止吸血昆蟲的侵襲。5、及時發現和處理傳染源  6、對外流的人群進行檢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