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任安書的典故

  典故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大家知道嗎?下面請欣賞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歡迎欣賞

  報任安書中的典故的作用

  首先,在表達內容上,這些典故,採用古代聖賢的事例,安慰並激勵自己世事無獨有偶,並非自己一人之痛,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觀照心靈的知己;從中得到了支援自己存活下去並完成鉅著的精神力量,能夠慰藉身體和心靈的創傷,也間接的說明了自己能夠“隱忍苟活”的原因.

  其次,在表達效果上,運用典故,將自己的遭遇和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孫臏、呂不韋、韓非等大賢勝的命運聯絡起來,前文中堆積的憤懣憂鬱、哀傷沉痛之情在此逐漸變淡,一股激越昂揚、拗腰而起的氣勢從中竄出,又再次呼喊出”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全文的情感達到高潮.

  

  司馬遷的這篇《報任安書》,有一個很明顯的時代背景:文章寫於漢武帝晚年。那個時候,西漢朝廷正處於從“無為而治”到“有所作為”,乃至“大有作為”的轉變之中,這個轉變與我們國家這十幾年的政治變化是很接近的。就在漢武帝改變了“文景之治”的黃老的“無為而治”以後,他採取了一系列的內政外策的方針。對內,招賢納士、褒獎後進,大量使用人才開發國力,對外則積極用兵。另外突出的一點即表現在刑法上苛紊無度,如果稍有過失,哪怕你是當上了宰相也會毫不留情,於是憑著皇帝一人的喜怒、愛好,可以隨隨便便地決定一個人的生死、榮辱。所以在那個時候,社會一方面顯得很激進、光明,同時又顯得很陰森、很危險,處處都充滿著危機。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可以說無處不是機會,無時不是機會,但是到處都是陷阱,到處都是風險。

  像司馬遷這樣的人,嚴格來說是一位在功名富貴之外的人。當時他是一位太史公,是超然於權利之外,超然於強力部門之外的。作為一名記錄皇上起居,記錄歷朝歷代國家大事的史官,他遠離權利之爭,進入了一個較為清貴的衙門,就象現在擔任科學院檔案館、天文館裡的職位一樣。但是因為李陵***李廣的孫子***申討匈奴的戰役失敗,司馬遷受到了牽連。當時李陵帶了五千支步兵與匈奴的十萬騎兵血戰五千裡,後來彈盡糧絕,被匈奴人給俘虜。開始認為他是壯烈犧牲為國捐軀,漢武帝還表彰了他,後來聽說他是投降匈奴的,漢武帝大怒,滅了李陵全家。司馬遷勸漢武帝,說了功過要區別對待,他有功,也有過,但是不能滅門之類的話,漢武帝盛怒之下對司馬遷動了宮刑。作為一個男人來說,那是一種比死了都還難受的事,很多人願意被砍頭,也不願意受這樣的侮辱,但是皇命又不可違背。在漢武帝那個年代,皇帝的威望絕非是漢文帝那麼仁慈。作為司馬遷來說,受了宮刑以後他完全有理由不活了,他完全可以吃鼠藥或上吊自己給自己作了結,為什麼他不這樣做呢?他不去了結自己,因為他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那就是要完成《史記》。如果沒有《史記》這麼偉大的著書,那麼經過秦始皇“焚書坑儒”以後,對散落在民間的那些“三黃五帝”以來的很多典籍、掌故,還有五千年優秀的文明,我們就會不得而知了。

  報任安書不實的典故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蓋西伯拘而演《周易》……大氐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① 、“文王拘而演《周易》”.周代的開國君主文王在商紂王朝為西伯侯時,曾被紂王囚禁於獄中,文王利用這段時間,將八卦重選組合,變成六十四卦,形成流傳至今、影響極為深廣的《周易》.

  ②、“仲尼厄而作《春秋》”.孔子***名丘,字仲尼***遊說一生而未能開啟局面建功立業,在外無立足之地,於窮困潦倒之中又回到故鄉魯國,靜下心來修定魯國史書,這就是著名的《春秋》.

  ③、“屈原放逐,乃賦《離騷》”.楚國的大夫屈原向楚懷王進諫,懷王不納忠言,反而將他革職流放到湖北、湖南一帶,屈原悲憤滿懷,在流放途中寫出了千古傳唱的《離騷》.

  ④、“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相傳魯國史官左丘明在編寫史書《國語》時,已是一個雙目失明的盲人.

  ⑤、“孫子臏腳,《兵法》修列”.戰國時代的軍事家孫臏在仕魏時不幸遭到陷害,受了“臏刑”***剜去膝蓋骨***,後來用計逃往齊國,在齊魏之戰中,他與齊相田忌用“圍魏救趙”之計,大敗魏軍於馬陵道,聲名大著.他的兵書《孫臏兵法》是流傳下來的古代最早的著名兵書之一.

  ⑥、“不韋遷蜀,世傳《呂覽》”.秦國丞相呂不韋***相傳是秦王政之父***在秦王政上臺後,被免去丞相之職,並遷徙到蜀都.呂不韋與他的門客作有《呂氏春秋》一書,其中有“八覽”,故又稱《呂覽》.

  ⑦、“韓非囚秦,《說難》、《孤憤》”.戰國時代的思想家之一韓非子,在秦國遭到陷害下獄,又被毒酒所害.身後留有《韓非子》一書,《說難》、《孤憤》是其中的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