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端午節食俗有哪些

  南京人過端午節除了吃粽子外,有很多飲食習俗與其他地方不一樣,那麼,呢?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歡迎大家閱讀。

  南京端午節食俗1、粽子

  粽子,是端午節重要的一個組成元素。從南到北,粽子的形狀、味道大相徑庭,但是吃粽子是端午不變的習俗。老南京吃粽子頗講究,要吃“粽子煮雞蛋”。

  南京地區最常見的應該是小腳粽。現在市面上粽子的種類非常豐富,比如枕頭粽、三角粽、四角粽、斧頭粽、圓筒粽、秤砣粽。但南京地區以小腳粽為主。包粽子的粽葉一般有用竹葉也有蘆葦葉,而南京最常用的是蘆葦葉。

  南京端午節食俗2、鴨蛋

  老南京的習俗裡,煮粽子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粽之後,要再吃蘸鹽的熟雞蛋“壓頂”。據說吃端午粽鍋裡的煮雞蛋夏天不生瘡。

  民間相傳吃蛋生心。因為蛋形如心,民間普遍認為吃了雞蛋就能使心氣精神不受虧損。端午節吃蛋一方面是為了圖吉利,祈禱一年不生病,另一方面則是改善生活。

  南京端午節食俗3、五黃

  南京傳統意義上的端午美食是“五黃”,即黃鱔、黃魚、鴨蛋黃、黃瓜、雄黃酒。因5月近黃梅,國人崇尚黃,菜餚應有“五黃”,據說端午節吃了這“五黃”,整個夏天就可以辟邪避暑了。

  除了吃“五黃”以外,到了端午那天,必須吃莧菜,吃了莧菜可以夏天不鬧肚子、腸胃健康。

  南京端午節食俗4、五紅

  隨著歷史的變遷、社會的發展,“五黃”的內容逐漸演變為現在的“五紅”,即“烤鴨、莧菜、鴨蛋、龍蝦、雄黃酒”。據說端午節吃了這“五紅”、“五黃”,整個夏天就可以避邪避暑了。

  實際上,“五紅”是民國前後才流行的習俗,而這一習慣是由吃“五黃”演化而來。

  南京端午節食俗5、炒五毒

  老南京特別的菜餚:一是以銀魚、蝦米、茭白、韭菜、黑乾子***或茭兒菜、乾子、肉絲、木耳、蝦米***合炒的“炒五毒”。以象徵將“五毒”吃掉以免災:一是用蠶豆和雄黃合炒的“雄黃豆”以攻“五毒”。

  農曆五月初五,是蛇、蠍子、蜈蚣等毒蟲出動的時節,而古代的消毒技術不像現在這麼發達,吃了這些菜就可以起到一定的消毒作用,如“五黃”中一定要有雄黃酒。

  南京端午節食俗6、大蒜

  按老南京規矩,端午的中午,每家都要把整頭的大蒜放在鍋膛裡燒熟給孩子吃,一個孩子獨吃一頭,因“獨”諧音“毒”。孩子吃了燒大蒜,夏天不拉痢疾,腹內不長蟲。家家必吃莧菜,據說夏天可免腹疼。

  大蒜可有效抑制和殺死引起腸胃疾病的幽門螺桿菌等細菌病毒,清除腸胃有毒物質,刺激胃腸粘膜,促進食慾,加速消化。大蒜中含硫化合物具有奇強的抗菌消炎作用,對多種球菌、桿菌、真菌和病毒等均有抑制和殺滅作用,是目前發現的天然植物中抗菌作用最強的一種。

  端午節南京老習俗介紹:

  端午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已有兩千多年曆史,古人把端午看成是“毒日”、“惡日”,因此很重視在這天驅邪、解毒、求平安,習俗中有些也蘊含一定科學道理,而且從早到晚各不同,講究分時段進行。

  1、清早:大門插艾驅邪

  端午節天一亮,家家戶戶的門窗上,都要插兩棵艾草和兩棵草蒲。艾草能避各種邪氣,“蒲劍”是“斬妖劍”。傳說唐代的魏徵夢中斬蛟龍,用的就是草蒲劍。從此以後,各種瘟神惡鬼妖魔邪怪,見了草蒲就害怕。

  2、上午:掛“艾虎”戴荷包

  老南京們要在房門特別是新生兒的房門上掛“艾虎”,據說能辟邪。就是用一個獨頭蒜系以彩色線,下掛一串用彩紙剪成的“五毒”形象,叫“蒜艾虎”;或用剛收割的新麥秸編成六角金瓜形,下垂七縷彩穗,叫“麥秸艾虎”。

  孩子掛端午香荷包也是必不可少的習俗,以各種彩色布做成大椒、茄子、葫蘆等各種造型,內裝香草,用彩色線穿成串系在荷包下,統稱“香荷包”。端午節把香荷包掛在孩子胸前,能辟邪驅瘴氣。也有用彩色繩網袋裝一個大蒜和鹹鴨蛋,縫在孩子的上肩衣上,一可避邪,二可避穢。

  3、正午:吃燒大蒜晒端午

  老南京吃粽子頗講究,要吃“粽子煮雞蛋”。煮粽子的鍋裡煮上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白粽之後,要再吃蘸鹽的熟雞蛋“壓頂”。據說吃五月端粽鍋裡的煮雞蛋夏天不生瘡。

  按老南京規矩,端午的中午,每家都要把整頭的大蒜放在鍋膛裡燒熟給孩子吃,一個孩子獨吃一頭,因“獨”諧音“毒”。孩子吃了燒大蒜,夏天不拉痢疾,腹內不長蟲。家家必吃莧菜,據說夏天可免腹疼。

  端午正午,老南京講究“晒端午”,特別是體弱多病的人要在太陽下晒一會,據說能把身上的邪氣晒跑,病晒好。

  4、傍晚:喝雄黃酒看龍舟賽

  做完各項免災事宜後,全家在一起喝雄黃酒。這一天還要用銀魚、韭菜、茭白等在鍋裡炒黑食之,謂之“炒五毒”;或拿黃豆和雄黃同炒,謂之“雄黃豆”,目的在於滅害防病。飯後全家同往秦淮河看龍舟競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