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鐵生的簡介

  史鐵生的一生有著多重的職位和身份,他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也是中國殘疾人作家協會副主席。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史鐵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縣,1951年出生於北京,196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附屬中學,中國當代作家,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駐會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六、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殘疾人作家協會副主席。1969年去延安一帶插隊。因雙腿癱瘓於1972年回到北京。史鐵生創作的散文《我與地壇》鼓勵了無數的人。2002年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傑出成就獎。2010年12月31日凌晨3點46分因突發腦溢血逝世。

  史鐵生的文學特點

  初期有的小說,如《午餐半小時》等,帶有暴露“陰暗面”文學的特徵。發表於1983年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既是史鐵生一生中的一份重要之作,也是當時小說創作的重要作品。它在多個層面上被闡釋:或說它拓展了“知青文學”的視野,或稱它在文學“尋根”上的意義。在“尋根”問題上,作者表達了這樣的見解,“‘根’和‘尋根’又是絕不相同的兩回事。一個僅僅是,我們從何處來以及為什麼要來。另一個還為了:我們往何處去,並且怎麼去”。關於後者,他認為“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誕,去為精神找一個可靠的根據”***《禮拜日·代後記》,華夏出版社1983年版***。

  史鐵生肉體殘疾的切身體驗,使他的部分小說寫到傷殘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傷殘者對命運的哀憐和自嘆,由此上升為對普遍性生存,特別是精神“傷殘”現象的關切。和另外的小說家不同,他並無對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徵的執著,他把寫作當做個人精神歷程的敘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慾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恆。這慾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史鐵生《我與地壇》***。這種對於“殘疾人”***在史鐵生看來,所有的人都是殘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續關注,使他的小說有著濃重的哲理意味。他的敘述由於有著親歷的體驗而貫穿一種溫情、然而宿命的感傷;但又有對於荒誕和宿命的抗爭。《命若琴絃》就是一個抗爭荒誕以獲取生存意義的寓言故事。用自己的心靈去寫作!

  史鐵生的社會評價

  史鐵生是當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寫作與他的生命完全同構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寫作之夜”,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

  他的《病隙碎筆》作為2002年度中國文學最為重要的收穫,一如既往地思考著生與死、殘缺與愛情、苦難與信仰、寫作與藝術等重大問題,並解答了“我”如何在場、如何活出意義來這些普遍性的精神難題。當多數作家在消費主義時代裡放棄面對人的基本狀況時,史鐵生卻居住在自己的內心,仍舊苦苦追索人之為人的價值和光輝,仍舊堅定地向存在的荒涼地帶進發,堅定地與未明事物作鬥爭,這種勇氣和執著,深深地喚起了我們對自身所處境遇的警醒和關懷。

  史鐵生肉體殘疾的切身體驗,使他的部分小說寫到傷殘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傷殘者對命運的哀憐和自嘆,由此上升為對普遍性生存,特別是精神“傷殘”現象的關切。和另外的小說家不同,他並無對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徵的執著,他把寫作當作個人精神歷程的敘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慾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恆。這慾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史鐵生《我與地壇》***。這種對於“殘疾人”***在史鐵生看來,所有的人都是殘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續關注,使他的散文有著濃重的哲理意味。他的敘述由於有著親歷的體驗而貫穿一種溫情、然而宿命的感傷;但又有對於荒誕和宿命的抗爭。《命若琴絃》就是一個抗爭荒誕以獲取生存意義的寓言故事。

  對於母親的懷念:秋天的懷念。就像是一次懺悔,發自肺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