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潯古鎮旅遊攻略大全

  南潯鎮是浙江省湖州市接軌上海的東大門,是湖州市南潯區委所在地,位於中國長三角城市群的中心腹地,太湖南岸。全鎮區域面積141.3平方公里,其中古鎮區2平方公里,總人口13.74萬。南潯鎮擁有全國文明鎮、中國魅力名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國家衛生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全國千強鎮、全國村鎮建設先進鎮、全國群眾體育先進集體、長三角最具投資價值縣市、浙江省百強鎮等諸多榮譽稱號。今天小編帶給大家的是。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南潯古鎮景點介紹

  嘉業藏書樓

  嘉業藏書樓與小蓮莊是一牆之隔。正廳內懸有末代皇帝溥儀所題“欽若嘉業”金匾,書樓也因此而得名。藏書樓的落地長窗用“嘉業堂藏書樓”篆字圖案雕刻而成,圍欄則以“希古”篆字圖案用鑄鐵澆成。藏書樓作為浙江圖書館古籍館藏書地。

  百間樓

  一條彎彎的河道兩邊全是帶有廊簷的民居,粉牆黛瓦。這兒曾是明朝被罷黜的禮部尚書董份回鄉後給女眷們 居住的地方,當初建成時約有100間樓房,故稱“百間樓”。 [4]

  小連莊

  小蓮莊,是清光緒年間南潯首富劉鏞***字貫經,不是那個著名的“劉羅鍋”***的私家園林、家廟及義莊所 在,位於南潯鎮南柵萬古橋西,北臨鷓鴣溪,西與嘉業堂藏書樓隔河相望。園林以荷花池為中心,依地形設山理水,形成內外兩園。內園是一座園中園,處於外園的東南角,以山為主體。仿唐代詩人杜牧《山行》之意,鑿池栽芰,疊石成山。山道彎彎,半山蒼松,半山紅楓,楓林松徑,山路迴轉,小巧而又曲折,宛然一座大盆景。此園與外園以粉牆相隔,又以漏窗相通,似隔非隔,內外園山色湖光,相映成趣。外園則以荷池為中心,池廣約十畝,沿池點綴亭臺樓閣,步移景異,頗具匠心。

  張靜江故居

  張靜江故居又名尊德堂。系張靜江祖父張頌賢,又名竹齋,南潯“四象”之一,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所建。故居保持清代傳統三進五間式古建築風格,一進有一廳五室,每進之間各有天開,每進一堂便遞高一級,俗稱步步高昇。每進連有防火用的直式火巷。故居顯露一種豪華、古樸、幽深的遺風。封火牆高於屋頂,坡面屋頂覆蓋龍鱗般的小青瓦,屋簷口加蓋即利排水,又能防風的滴水瓦。室內棟如鱗次,宛如宮殿;雕刻十分精湛,以戲文、民俗圖案為主,崇尚一種古樸,自然美,可謂南潯一絕。值得一提是前後兩道大門背後都有構思別緻,雕刻精細的磚雕, 有“有容乃大”四字。出自林則徐“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於仞,無欲則剛”的詩句。另一寫道:“世守西銘”四字。源於宋朝張載棄官後授徒有“東銘西銘”的典故。上述八字均有里人周夢坡***又名周慶雲,南潯“八牛之一”,近代實業家兼收藏家***所書。張靜江故居大門上方懸掛“張靜江故居”的橫額,正廳上懸掛南通張謇題寫的黑漆金字“尊德堂”堂匾。兩側是孫中山題寫的一副楹聯:“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四十州,”抱柱對聯為同治、光緒二皇帝的老師翁同龢所寫:“世上幾百年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二廳、三廳陳列著張靜江手書贈陳立夫的“鐵肩擔道義,棘手著文章”對聯,以及有關張靜江生平的家譜、家族發展史和張靜江一生的大事記略,各種照片、書札、任命狀等文物。

  張石銘舊宅

  “張石銘舊宅”是江南鉅富,南潯四象之一張頌賢之孫張均衡所建。又名“懿德堂”,光緒25年至31年***即1889-1906年***所建。整個大宅由典型的江南傳統建築格局和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歐建築群組成。相互聯通,巧妙結合,反映了主人在十九世紀未與西方在經濟、文化、藝術中的聯絡與溝通。 位於湖州市南潯鎮,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石銘舊宅,又名懿德堂。前臨古潯溪,坐西朝東,佔地面積6500平方米,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有五落四進和中、西式各式樓房150間。系江南罕見的基本保持明清歷史舊貌的豪門巨宅之一,是一座中西合璧式樓群的經典建築。

  南潯古鎮美食介紹

  南潯香大頭菜

  大頭菜又名疙瘩萊,是芥菜的變種之一。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就已有芥菜等蔬菜的種植史。據歷史記載,“浙江的產區很多,但以吳興南潯鎮所產的最著名”。南潯香大頭菜是以鮮大頭萊加工醃製而成,已有二百多年曆史。它的主要產區在南潯鎮四鄉,品種有兩種:一種是從嘉興九里灣產的良種選育出來的***俗稱土種***,它的主要特點是肉質細,辛味濃,水份少,加工醃製後的香大頭菜具有香、脆、甜之味;另一種是六十年代引進的雲南種***俗稱洋種***,形狀較大,產量較高,但加工後口味氣不及嘉興種。香大頭菜加工一般在二、三月份,加工的好壞取決於選料和醃製過程。製作方法一般要經過,整理、晒乾、切片、鹽醃、裝甏等環節。香大頭萊具;有色澤好、口味鮮美、鹹淡適宜、略帶甜昧、聞有香氣、萊頭脆嫩、纖維細膩、整齊均勻等特色,是居家、旅行的佐膳上品。產品遠銷京、津、滬、皖、閩、贛、鄂、粵和江、浙一帶,外銷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地,在國內外市場上享有一定的聲譽。

  雙林姑嫂餅

  雙林姑嫂餅是雙林傳統名點。相傳,清道光年間,雙林鎮閔家巷有個馬大娘,身體欠佳,兒媳知婆母愛甜食, 遂動手做甜餅孝敬。做餅時,姑娘調皮,乘嫂不備,在甜餅中放一撮鹽。馬大娘一嘗,鹹甜可口,其味獨特,食慾大增。從此,雙林人就將這種製作方法廣為引用。雙林姑嫂餅已有百餘年曆史,風味獨特,暢銷不衰。雙林姑嫂餅,扁圓形,厚薄均勻,表面印模清晰,底面光潔,粉質細膩、油潤,呈淺灰色,有麻油香味,酥鬆爽口,由於體積小面精,一口一塊,口即酥溶。雙林姑嫂餅用料講究,先用上白麵粉用文火成嫩黃色,再將炒熟脫殼的黑芝麻磨成麻屑,加糖粉;然後放上熬好的豬板油、少量精食鹽,放,進適量的水,拌和成酥性麵糰用印模壓制而成。這一系列過程,稱之為“冷粉酥性操作工藝”。,雙林食品廠在傳統配料、技藝基礎上又進行改進,如加進適量麻油,使之更增清香。1987年,雙林姑嫂餅被評為浙江省優質產品。已暢銷湖州城鄉和江、浙、滬一帶。在包裝上,雙林食品廠也作了很大改進,除筒裝外,還有精美盒裝,以適應顧客需要。

  諸老大粽子

  清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紹興人諸光潮來湖州,初在震遠茶食店當學徒,繼而裹粽賣粽,因粽子鮮美而聞名湖城,人稱“諸老大”***意即第一***,後於1910年自開諸老大粽子店。諸老大粽子選料講究,配方嚴格,燒煮有方,因此,具備色、香、味、形的特色。甜粽黑白分明,細沙夾玫瑰香;肉粽肉色鮮嫩,油光發亮,其外形為長條四角形,清麗修長。諸老大粽子使用祖傳配方,大伏天存放一星期不變質,冬天放半個月不走味,因而成了美食奇品。諸老大粽子開發出數十個新品種,如蛋黃粽、香菇粽等,最有名的是洗沙甜粽和鮮肉鹹粽。據科學測定,諸老大粽子營養豐富,含有蛋白質、脂肪及十七種維生素及微量元素,歷來為湖州的傳統美食,也是饋贈親友的佳品。***,諸老大粽子參加商業部組織的全國首屆食品博覽會展評,獲“金鼎獎”和“部優產品”稱號。1998年,諸老大食品總廠,新增經銷點三百個,每天有四千只粽子發往上海,此外還遠銷日本。2000年以來,諸老大粽子暢銷北京、上海、杭州、廣州等地,生意越來越紅火。

  南潯盛產河鮮,經當地人巧手烹飪,色香味俱全。此外,南潯周生記餛飩、諸老大粽子、姑嫂餅、丁蓮芳千張包、臭豆腐、定勝糕,薰豆茶、百年老店“野荸薺”的橘紅糕、糯米棉糖、火腿炒螺絲、清蒸白水魚……各種地道的水鄉小吃和小菜讓人讚不絕口。南潯還盛產竹筍,當地人好食之,且做法十分講究,花樣繁多。野荸薺的糕點也是非常有名的。桔紅糕、定勝糕與南潯香大頭菜一起,被人們譽為南潯”三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