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考試閱讀答案

  中國茶文化有利於人的心態平衡,解決現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質。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中國是茶的故鄉,是茶的原產地,在我國,茶被譽為"國飲"。中國人對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將相,文人墨客,諸子百家,下至挑夫販卒,平民百姓,無不以茶為好。"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茶通六藝,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載體。

  茶文化產生之初是由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開始的。兩晉北朝時,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養廉",以對抗當時的奢侈之風。魏晉以來,天下騷亂,文人無以匡世,漸興清淡之風。這些人終日高談闊論,必有助興之物,於是多興飲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賢。後來清淡之風發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飲終日不醉的畢竟是少數,而茶則可長飲且始終保持清醒,於是清淡家們就轉向好茶。所以後期出現了許多茶人。

  在我國的唐朝時期,疆域廣闊,注重對外交往。長安是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國茶文化正是在這種大氣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還與當時佛教的發展、科舉制度、詩風大盛、貢茶的興起、禁酒有關。唐朝陸羽自成一套的茶學、茶藝、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經》,是一個劃時代的標誌。《茶經》非僅述茶,而是把諸家精華及詩人的氣質和藝術思想滲透其中,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理論基礎。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則進一步向上向下拓展。宋朝人拓寬了茶文化的社會層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興旺,但茶藝走向繁複、瑣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元朝時,北方民族雖嗜茶,但對宋人繁瑣的茶藝不耐煩。文人也無心以茶事表現自己的風流倜儻,而希望在茶中表現自己的清節,磨練自己的意志。在茶文化中這兩種思潮卻暗暗契合,即茶藝簡約,返樸歸真。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藝簡約化;二是茶文化精神與自然契合,以茶表現自己的苦節。晚明到清初,精細的茶文化再次出現,製茶、烹飲雖未回到宋人的繁瑣,但茶風趨向纖弱,不少茶人甚至終身生泡在茶裡,出現了玩物喪志的傾向。

  1.對文章內容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3分

  A.茶文化產生之初是由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開始的,但它的整個發展脈絡卻並不是始終與儒家思想緊密相連。

  B.茶文化最初產生於兩晉南北朝時期,唐時得到發展,宋時則進一步拓展,晚明清初則發展到高峰,開創了精細的茶文化閱讀答案__ 中國茶文化閱讀答案__ 中國茶文化。

  C.清談之風、佛教的發展、科舉制度、貢茶的興起、禁酒等諸多因素都是茶文化得以發展的因素。

  D.茶文化體現了古代文人保持操守、磨練意志的積極心理,惜其不能終了,晚明到清出現了玩物喪志的可怕現象。

  2,對宋元及明末清初三個歷史階段茶文化的特點的概述錯誤的一項是*** ******3分***

  A.宋朝茶藝走向繁複、瑣碎、奢侈。

  B.元朝茶藝簡約,返樸歸真。

  C.明中期茶文化精神雖與自然契合,但也有了文人沉溺茶中自命清高的苗頭。

  D.明末清初茶風趨向纖弱,出現了玩物喪志的傾向。

  3.依據原文判斷,茶通六藝中“六藝”指的是什麼?*** *** ***3分***

  A.《詩》、《書》、《禮》、《易》、《樂》、《春秋》。

  B.風、雅、頌、賦、比、興。

  C.禮、樂、射、御、書、數。

  D.琴、棋、書、畫、詩、酒。

  4.給下列加點字注音***2分***

  載體*** *** 契合*** ***

  【材料二】

  日本茶文化

  十五世紀末,日本茶人村田珠光,吸收禪院茶禮,以樸素、淡泊為尚,屏棄一味崇尚中國茶器、追求豪奢的作法,創立了具有禪理的茶道。

  日本的茶道源於中國,它也有自己的形成、發展過程和特有的內蘊。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飯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將日常生活行為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熔為一爐,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

  它不僅僅是物質享受,而且通過茶會,學習茶禮,陶冶性情,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正如桑田中親說的:茶道已從單純的趣味、娛樂,前進成為表現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規範和理想。十六世紀末,千利休繼承、汲取了歷代茶道精神,創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剖析利休茶道精神,可以瞭解日本茶道之一斑。

  村田珠光曾提出過謹敬清寂為茶道精神,千利休只改動了一個字,以和敬清寂四字為宗旨,簡潔而內涵豐富。清寂也寫作靜寂。它是指審美觀。這種審美意識的產生,有社會歷史原因和思想根源。

  平安末期至鎌倉時代,是日本社會動盪、改組時期,原來佔統治地位的貴族失勢,新興的武士階層走上了政治舞臺。失去天堂的貴族感到世事無常而悲觀厭世,很多貴族文人離家出走,或隱居山林,或流浪荒野,在深山野外建造草菴,過著隱逸的生活,創作所謂草菴文學,以抒發他們思古之幽情,排遣胸中積憤。這種文學色調陰鬱,文風幽玄。

  到了室町時代,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競爭激烈,商務活動繁忙,城市奢華喧囂。不少人厭棄這種生活,過起隱居的生活,尋求心神上的安逸,以冷峻、恬淡、閒寂為美。茶人村田珠光等人把這種美意識引進茶湯中來,使清寂之美得到廣泛的傳播。

  而和敬這一倫理觀念,是在對唐朝物品收藏熱潮的反思中產生的道德觀念。自鎌倉以來,大量唐物宋品運銷日本。特別是茶具、藝術品,為日本茶會增輝。但也因此出現了豪奢之風,一味崇尚唐物,輕視倭物茶會。熱心於茶道藝術的村田珠光等人,反對奢侈華麗之風,提倡清貧簡樸,認為本國產的黑色陶器,幽暗的色彩,自有它樸素、清寂之美。用這種質樸的茶具,真心實意地待客,既有審美情趣,也利於道德情操的修養。

  日本的茶道有煩瑣的規程,如茶葉要碾得精細,茶具要擦得乾淨,插花要根據季節和來賓的名望、地位、輩份、年齡和文化教養等來選擇。主持人的動作要規範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節奏感和飄逸感,又要準確到凡此種種都表示對來賓的尊重,體現和、敬的精神。

  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成為融宗教、哲學、倫理、美學為一體的文化藝術活動。

  5.下面哪句詩體現了上文‘和、敬、清、寂’中的“和、敬”二字。***3分****** ***

  A、平生於物原無取,消受山中水一杯。----孫一元

  B、濟入茶水行方便;悟道庵門洗俗塵。----周杏村

  C、青燈耿窗戶,設茗聽雪落。----陸游

  D、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潔

  ----蘇軾

  6.〖材料二〗中日本茶道中“清寂”審美觀出現的社會原因是什麼?***5分***

  答案

  1.B原文是‘精細的茶文化再次出現’。2.C“但也有了文人沉溺茶中自命清高的苗頭”無中生有。 3.D 4.zai qi 5.D

  6.***1***平安末期至鎌倉時代,日本社會動盪、改組,原來佔統治地位的貴族感到世事無常而悲觀厭世,以草菴文學抒發他們思古之幽情,排遣胸中積憤。這種文學色調陰鬱,文風幽玄。

  ***2***室町時代,商業經濟的發展,競爭激烈,商務活動繁忙,不少人厭棄這種生活,過起隱居的生活,尋求心神上的安逸,以冷峻、恬淡、閒寂為美。***6分***

  中國茶文化的形成閱讀答案

  中國茶文化的形成

  我們透過三國兩晉時期關於茶葉情況的零星史實,聯絡漢以前的茶史資料.多少也就能夠朦朧看出,這一時期也是我國古代茶葉文化系統初步形成的時期。

  我國發現、利用和飲用茶葉的歷史雖然非常悠遠,但是從文獻記載來說,漢以前乃至三國的茶史資料十分稀少,以至對這時的茶,只能稱之為是一種只流傳巴蜀的區域性的簡單飲料文化。至兩晉以後,隨著茶葉文化與我國各地社會生活和其他文化的進一步相會、相融和相互影響。也隨著文獻記載的增多,這才初步顯示和構建出了我國古代茶葉文化的特點及系統。舉例來說,由於士人愈來愈多的捲入飲茶行列,兩晉時,不僅出現了《登成都樓》、孫楚《出歌》等吟及茶事詩歌和出現了杜育《賦》一類專門描述茶的茶文化藝術,而且也為茶葉抹上丁一層節儉、樸素、清淡廉潔的色彩,使茶葉文化多少注進了一些儒家“尚仁貴中”的基本思想.在吸收儒家思想的同時.隨著這一時期道教和佛教在我國的廣為傳播,孕育中的茶葉文化,也自然地融進了不少道教和佛教的有關思想和文化內容。這一點,我們從陸羽《茶經》引述的《神導記》中的“丹丘子贈大茗”的故事,《食忌》關於“苦茶久食羽化”的傳說,就可明顯看出,這即是兩晉時茶葉文化受道教文化影響的反映。至於佛教,《茶經》中也搜錄有晉《異苑》剡縣陳某以茶祀墳獲報的故事,《續名僧傳》關於武康小山寺釋法瑤“飯所飲茶”的記載等等。前者一看即知,宣傳的是因果報應思想;這裡也清楚看到了佛教和我國茶文化的聯結。

  不過,這裡需要補充幾句,在晉以前或我國茶葉文化早期階段上,就佛教和道教對茶葉文化的影響來說,道教的影響可能大些和直接些。因為佛教雖說是西漢後期就傳至我國,但其教義的“中國化”,還是後來禪宗興起以後的事情。關於這一看法,有人可能會引“西漢甘露天師”植茶蒙山,來說明佛教與茶的關係比道教更早,其實蒙山茶的傳說,現在好像與佛教有是,但開始可能是道教所編或僧道共編的故事,是晉朝以後佛教為和道教爭奪肇創茶業的功績所編織出來的。這等於兩教在南北朝編造的《清淨法引經》和《老子化胡經》等偽經一樣,前者稱釋迦牟尼的二個弟子:一為儒童菩薩孔子,一為光淨菩薩老子;後者則反過來把釋迦說成是老子西出教化出來的弟子,所以,關於蒙頂茶系西漢甘露大師手植的傳說,純屬是子虛烏有的事情。

  這時的茶葉文化,除和儒、佛、道有所交融,在精神方面揉進了某些儒、佛、道哲學思想外,在物質文化方面,也較漢以前有了不少提高。如漢以前,我們無法知道其時是否有專門的茶具和以茶為禮的情況,王褒《僮約》“烹茶盡具”、“武陽買茶”二句,前一句古作“島鱉烹茶”,不作茶作苦菜解,後面的“具”當然也非指茶具;後一句雖然一般都肯定劉武陽去買茶,但是否用來祭神敬客呢?就不敢說了。但是,西晉時,如《世說新語》任育長至石頭城看到的“坐席競,下飲”,杜育《賦》“水則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擇陶簡,出自東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劉”等描寫,這時不但明顯看到了“以茶待客”的禮俗.而且這時對烹茶用水擇器,也已講究,以至各地每個人對飲茶用具的產地和式樣都有所推崇了。類似的例子還可舉一些,但就上述幾點,我們也能看出.這時我國茶葉文化的脈絡,已油然浮現出來。因此,我們也可以說,晉朝是我國傳統茶葉文化能可確定的形成階段。

  1.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漢以前乃至三國時期,只有在巴蜀一帶才能喝到茶。

  B.兩晉以後,隨著茶葉文化的傳播,茶葉產量的增加,初步顯示和構建出了我國古代茶葉文化的特點及系統。

  C.茶葉被人為的抹上了一層節儉、樸素、清淡廉潔的色彩,這樣茶就成了儒家“尚仁貴中”的基本思想的代表。

  D.茶文化的形成,不僅要考慮其精神內涵的形成,還要考慮物質因素。

  2.下列對文中有關宗教內容的表述,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的加點的“前者”是指“丹丘子贈大茗”的故事和“苦茶久食羽化”的傳說。

  B.作者認為西漢甘露大師可能是僧人,也可能是道士。

  C.《清淨法引經》應該是一本佛教的經書,其中所稱的“儒童菩薩孔子”就是指儒家的創始人孔子。

  D.由於兩晉時期道教佛教的廣泛傳播,這時期的茶文化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它們的影響。

  3.根據原文的內容,下列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佛教教義的“中國化”時間不晚於晉朝的建立。

  B.禪宗興起以後,佛教和道教對茶葉文化的影響就開始並駕齊驅了。

  C.佛教和道教編撰偽經的主要目的應該是為了爭取信眾。

  D.我國傳統茶葉文化一定是在晉朝開始形成的。

  答案

  1. D***A 流傳於巴蜀一帶不代表中原地區喝不到 B原文並沒有“茶葉產量的增加”這一條 C與原文的表述在程度上有較大差異。***

  2. A***前者是指晉《異苑》剡縣陳某以茶祀墳獲報的故事***

  3. C***A據原文第三段開頭,晉朝建立前,佛教教義並沒有“中國化”;B“並駕齊驅”的說法屬於無中生有。D原文是“能可確定”。是指目前能夠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