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銀器收藏知識

  中國古代金銀器不僅型別多樣,範圍廣泛,而且工藝複雜精細,技術含量很高。那麼古代銀器收藏有什麼知識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古代銀器收藏價值

  銀器與其他工藝品一樣,同樣存在鑑定真偽的問題。銀器是用貴金屬銀製成的,儘管所用材質純度不一,但必是用含銀80%左右的材質製成。從歷史地位上來看,銀器的價值隨著生產國家和地區、生產年代、生產者、擁有者及用途的不同也有所不同。從品相來看,銀器的品位完整程度佔有重要地位。此外,值得關注的還有銀器的標識。中國傳統銀器自古手工製作,沒有商標概念,除了極少數工匠作坊外,大部分不刻名號。在宋以後的銀器上開始有印記,銀器上的印記多為中國文字“紋銀”、“足紋”、“足銀”等字樣。凡是帶有此印記的均為純銀器。其次,銀器上還常有銀樓、銀匠等名款,然而有些非銀器上也打有“足紋”、“足銀”字樣,但字型極不規範。這是製假者造的假款,往往打在銅鍍銀器上,此點特別值得注意。

  歐洲銀器則大多刻有生產廠家的銘徽,也有一部分會刻上生產年號、工匠名字和器物名稱。據瞭解,英國是最早由國王設定銀器監督製作組織的,每件銀器都帶有作坊和年代標識。同時,這種監管和標識為銀器的收藏提供了重要的鑑別標準。

  同時,藏家收藏老銀器最好是成套收藏,比如銀手鐲、筷子、耳環等必須成對收藏,銀器具如茶杯、茶壺、茶盤等必須成套收藏,像少數民族的銀飾品,包括項鍊、手鐲、耳環、頭飾等等,成套收藏的價值大於單件收藏的價值。

  :古代銀器收藏鑑別方法

  1、掂重量: 白銀密度較一般常見金屬略大,一般地講:“鋁質輕、銀質重、銅質不輕又不重。”因而掂掂重量可對其是否為白銀作出初步判斷。若飾品體積較大而重量較輕,則可初步判斷該飾品屬其它金屬。

  2、看顏色: 純度愈高,銀色愈潔白,首飾表面看上去均勻發亮,有潤色。如果含鉛,首飾會呈現出青灰色;如含銅,首飾表面會顯得粗糙,顏色沒有潤澤感。

  3、聽聲韻: 純銀飾品擲地有聲,無彈力,聲響為“卟噠卟噠”。成色越低,聲音越低,且聲音越尖越高而帶韻;若為銅質,其聲更高且尖,韻聲急促而短;若為鉛、錫質地,則擲地聲音沉悶、短促,無彈力。

  4、查硬度: 白銀硬度較銅低,而較鉛、錫大,可用大頭針劃首飾不起眼的地方進行測試,如針頭打滑,表面很難留下痕跡,則可判定為銅質飾品;如為鉛、錫質地,則痕跡很明顯、突出;如實物留有痕跡而又不太明顯,便可初步判定為白銀飾品。

  :古代銀器收藏方法

  金,有華貴的黃色光澤;銀,有端莊的白色光澤。中國古代金銀器不僅型別多樣,範圍廣泛,而且工藝複雜精細,技術含量很高。金銀是人類發現、使用最早的貴重金屬。它們不但有著燦爛奪目、高貴華美的色彩和光澤,而且化學性質又非常穩定,硬度不高,延展性極佳,具有易於加工的特點。金銀的這種特性,非常適宜於製作具有精細工藝的器皿和飾物,以及用於對其它質地的器物表面進行裝飾。因此,很早以來,人們就開始用金銀來製作各種器皿和飾物。可以說,人類對金銀的利用,其歷史遠早於銅鐵錫鉛等,幾乎與人類文明史同步。製作金銀器所用的黃金在自然界中大多以遊離、單質的形式存在,而銀一般與其它礦物共生,開採、冶煉的技術難度要比金大得多,因此,人類對黃金的利用又比對白銀的利用要早大約1000年,工藝水平也要高些。

  金銀器是用貴金屬製成的,材料本身就具有極高的收藏和儲存價值,再加上金銀器的製造對工藝和技術要求較高,因此,相對於其他質地的器物,金銀器的作偽現象要少得多。一般偽造金銀器最常見的是在材料質地上作假,如以銅、鉛、錫等冒充金銀,以此牟取高額利潤。日前的技術手段對金銀器質地的鑑別已能做出比較精確的測定。比如器物金銀含量的成色測定,對金銀器內所含其他金屬成分及其含量的測定,甚至對一件金銀器不同部位的金銀含量,亦能分別做出測定。如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金盞、勺、杯等金器,其含金量均在85%以上,並含有少量的銀和微量銅;浙江龍遊縣出土的明代金盃,其上部含金量為73%,足與把含金量卻只有60%,其足為空足,為使金盃內盛放酒液後,不至於重心不穩,空足內還加鐵以配重。

  除材料質地作假外,古玩市場上還出現了一些古代金銀器的復仿製品。一般說來,複製品均按出土實物進行復制,其外形、紋飾與原器酷似,很容易迷惑收藏者。若非對原器相當熟悉並進行反覆揣摩,很難識別其真面目。仿製品的形制和裝飾花紋一般都有所依據,但仿製時大多經過改形或改繪,然後拼湊成型的器物。這兩類器物的製作水平都很高,但是隻要掌握了各地出土和收藏的歷代金銀器的資料、各時代金銀器的器形特點裝飾特點及製作工藝,然後對器物逐項觀察分析、仔細揣摩,就會發現其破綻和漏洞,最終判明其真偽。

  關於時代鑑定,經科學發掘出土的金銀器物,由於有明確的墓葬年代地層關係以及其他伴出物,其時代或時期的判斷相對比較容易。而對那些非正規考古發掘發現的金銀器和傳世品的時代,則只能通過銘文、造型紋飾、製造技術等方面的綜合分析進行間接的推斷。

  鑑賞與收藏金銀器,除了必須掌握並熟知各個時代器物的形制特點、裝飾風格和製造工藝以及與之有關的歷史文化方面的綜合知識外,還應該具備一些保養常識,尤其對於那些已經擁有金銀器藏品的人來說,保養知識更是不可缺少。

  相比其它金屬質地的器物,金銀質地偏軟,在鑑賞把玩過程中,應儘量避免擠壓、碰撞或接觸堅硬物體,以防止磨蝕表面或使器物變形損壞。金銀質地雖軟,但化學性質卻非常穩定,特別是金,不易氧化,耐腐蝕性強,如果單獨把它放在鹽酸、硝酸或硫酸中,都能安然無恙,保持顏色不變,這一點是其它金屬質地器物所無法相比的,如銅製品只要觸及硝酸,便會失去光澤。也正因為如此,不少金銀製品可以歷經千年,仍新亮如初,成為傳世之寶。當然,古代的金銀器出土時,有些表層帶有銅鏽,尤其是銀器。這是由於金銀器在出土前,接觸過其它腐蝕的銅,如與銅器一起隨葬,而沾染了銅鏽。另一原因,則是古代銀器銀的純度不高,含有一定成分的銅銀合金,當銅氧化腐蝕後,便在銀器表面上形成銅鏽覆蓋層。不過,經過除鏽垢處理後,大多可以恢復器物的本來面目。

  與金相比,銀的防腐蝕效能則稍差,使銀器的保養難度也相對比金器大一些。潮溼的環境、硫化氫和硫化物都會使銀器表面氧化,使其色澤由白亮轉變為灰或黑色,因此,銀器的養護重點在於防止氧化、保持光亮。在這方面,人們已總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應保持器物的乾燥,存放在沒有含硫和煙氣的房間內***遠離暖氣***,以免硫化***俗稱氧化***變黑。其次,金銀製品長期擺放後定期用擦銀粉擦拭,也可防氧化。第三,如果銀器表面氧化,可將洗淨的金銀器浸入加有鋁箔或鋁片、溫度約78度的鹽水或蘇打水中1—3分鐘,也可用海綿或純棉布塗上光亮劑乾擦,在器物表面形成一層透明的保護膜。第四,定期清洗。可用溫水加普通洗潔精清洗***所有金銀產品均不能用漂白水、強酸類去汙粉等化學劑漂洗***,並用清水過清,待晾乾後,用乾布沾少許擦銀粉將有汙漬的地方擦拭乾淨,既可保持光潔,又可以防氧化。此外,一些鍍金銀器也會因不小心使用、經常碰撞或刮磨,使鍍金的部分脫落及失去光澤。對此,可試用一隻蛋白,用打蛋器發打致微微起泡狀態,然後用溫水將器物清洗乾淨,並且抹乾,用毛筆蘸上少許蛋白,輕輕在鍍金部分拭擦,這樣鍍金部分就可保持光澤,並且不容易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