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勒第二交響曲賞析

  《馬勒第二交響曲》,C小調,由馬勒創作於1894年,《馬勒第二交響曲》是以編制龐大和演奏難度而著稱的馬勒十部交響樂作品之一,也可以說是馬勒的優秀代表性作品之一。下面就跟隨小編的步伐一起來了解一下《馬勒第二交響曲》的賞析吧!

  《馬勒第二交響曲》賞析一:第一樂章***約23分鐘***

  第一樂章,莊嚴肅穆的快板,C小調,指示“專心認真,而且要有莊嚴的表現”,擴大的奏鳴曲式,題名為“葬禮”。這一樂章用布魯克納的開始方法,在強奏的絃樂顫音上,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粗獷有力的片斷動機,不久出現以C小調為中心的第一主題,由雙簧管和英國號主奏,隨後又由另兩三個相異的主題,構成第一主題群,陰暗的音色帶有不祥的氣氛。然後小提琴奏E大調柔和的第二主題,第一主題再度出現時,全部管樂奏聖詠風格旋律。呈示部小結尾前,圓號與木管奏葬禮進行曲。這兩個主題群結構複雜,所以呈示部很龐大。

  展開部可看作3部分,第一段小提琴以C大調優美地奏第二主題開始,低音絃樂奏第一主題動機,鼓盪加強後又趨平靜。長笛奏第二主題,開始抒情的第二段。第三段又以第一主題動機加強而出現高潮,最高潮達聖詠風格的旋律,回到C小調而進入再現部。再現部將呈示部加以濃縮精簡,兩個主題變得隱晦,但比呈示部的對位更為精彩,結尾部變成葬禮進行曲,最後以下行半音階風格結束。

  第一樂章的馬勒曾這樣解說:“如果你想知道的話,我所送葬的是我的《第一交響曲》的主角,我能從一個更高的角度看到他的整個一生彷彿在潔淨無瑕的鏡面中反映出來。司時它又提出至關重要的問題: 你生存的目的何在? 你受苦是為了什麼? 這是否全都只是一個可怖而巨大的惡作劇呢? 我們全都必須以某種方式來回答這些問題。而我的答覆就在最後樂章中。”

  《馬勒第二交響曲》賞析二:第二樂章***約10分鐘***

  第二樂章,中庸的快板,降A大調,指示“極為輕鬆地,絕不可急躁”。馬勒將這樂章當做回憶幸福的往日的間奏曲,表現失敗的英雄的愛,是整首交響曲中音樂較為明朗的部份。

  絃樂合奏的主題,是樸素的連德勒舞曲***發源於奧地利南部LANDLER的慢圓舞曲,是圓舞曲的前身***,寫得極美,較海頓、舒伯特等前輩的連德勒舞曲寫得更為精緻美妙。這個主題共反覆出現三次,中間安插了兩個沒有顯著的對比性格的中段曲調。

  馬勒把第二與第三樂章當作跟在葬禮後的間奏,回憶和幻想。他說:“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參加了一個你所親近的人的葬禮,然後,也許在歸途中,你的腦海裡突然浮現出一幅很久以前的歡樂時刻的畫面,就像一線明媚的陽光,沒有任何雲遮霧障,於是你可能把剛才發生的事幾乎忘掉,這就是第二樂章。”這一樂章如舒伯特的蘭德勒舞曲般明朗,用了兩次中段。第一個中段,圓號與小提琴對應細微的動態,升G小調。回到降A大調後,輕快的主題再現,第二中段更活潑而富色彩。然後主題以第三次絃樂撥奏再現,木管接替。

  《馬勒第二交響曲》賞析三:第三樂章***約11分鐘***

  第三樂章,C小調,緩緩流動的動態,三段體的諧謔曲。運用了馬勒的歌曲集

  專輯“少年的魔角”

  專輯“少年的魔角”

  《少年的魔角》中的《聖安東尼向魚兒說教》的旋律。此歌曲描寫帕圖亞的聖安東尼在湖岸上長時間耐心地向魚兒佈道,勸說它們改變貪饞的本性。魚兒愉快地聆聽佈道,但過後重又各自追逐自己的獵物果腹。

  這個樂章是幽默中帶有譏諷。馬勒這樣解說:“當你從懷念的白日夢中醒來而必須回到渾渾噩噩的現實生活中時,那無窮無盡的運動,無休無止的日常活動,沒有意義的喧囂奔忙,可能會使你感到不寒而慄,彷彿你在注視著燈火通明的舞廳中旋風般起舞的人群——而且是在外面的黑暗中看著他們,離開那麼遠,因此聽不到那裡的音樂。這時,人生似乎是沒有意義的,只是一個可怖的鬼域世界,對它,你將發出一聲憎惡的喊聲而退避三舍!”整個樂章以三段體作成,由定音鼓和低音樂器的四度動機開始,但立即出現第一小提琴流動的明快的主題,中段主題由法國號和小號高奏出來,由低音絃樂以斷奏的動態開始,表現出明朗的旋律。兩種旋律以發展風格作立體性進行,經對比後,自由地再現第一段,以片斷性再現主題而結束,然後空洞且了無生氣地靜靜終止。

  《馬勒第二交響曲》賞析四:第四樂章***約5分鐘***

  第四樂章,降D大調,指示“極為莊嚴,但是簡樸地”,女低音之歌《原始之光》,是末樂章的引子。這是一段管絃樂伴奏的聲樂曲。

  《馬勒第二交響曲》賞析五:第五樂章***約34分鐘***

  第五樂章:諧謔曲的速度,降E大調,擴大的奏鳴曲式,3/8拍子***復活頌歌***。

  馬勒對這個樂章的解說是:“在荒野中傳來如下聲音:人類的末日已經到來,最後的審判日已經臨近。大地震動,巨石裂開,殭屍挺立,人世間偉大的與渺小的,帝王與乞丐,正直之士與不法之人都一齊走來。偉大的聲音傳來,啟示的小號在呼喚。於是在可怕的靜寂中,塵世生活顯示出最後顫慄的姿態。夜鶯之聲遠遠傳來,聖人與神合唱‘復活吧,復活吧,你可能被寬容。’然後出現神的榮光,奇異而柔和的光慢慢滲透我們內心。所有的一切歸於沉默而幸福。在那裡沒有任何審判,也沒有罪人,沒有正直的人;沒有強權,也沒有卑賤,沒有懲罰也沒有報應。愛的萬能的感情,淨化了我們走向幸福的極致。”

  這個樂章共3段,緊接著第四樂章不停演奏,第一段指示為諧謔曲速度,標題為“在荒野中呼叫的人”,相當於呈示部,以強烈的音響開始,這段具有強大張力,爆發出有如暴風雨般的強大音響的音樂,深刻地描寫了人類在末日降臨時的痛苦憂傷。長號表現第一主題,圓號輕輕地以C大調進行曲風格奏出第二主題,木管奏第三主題與第四主題,其中長號透示出關於復活的動機。第二段相當於發展部,又分為兩段。第一段為第一主題與第三主題對位性的多彩發展,通過纏繞而表現緊張,緊張平靜地進入第二段。第二段發展第四主題,結尾第一主題亦登場掀起高潮。第三段是“偉大的呼聲”,以合唱為中心。先以第二主題開始,以長笛與短笛的纏繞表示夜鶯的叫聲,然後開始克洛普施托克的聖詩《復活頌》。在這裡使用的合唱歌詞是:“我這一把塵土,經過短暫的休息後復活。神召喚了你,他將給你不朽的生命,像種子一樣你將被播下又開花結果。收穫之神繼續前進,刈割亡人,如捆禾束。”然後是女低音、女高音和合唱,最後則是凱歌式的合唱。最後,形成巨大的高潮,圓號以第二主題帶動其它管樂器,在崇高的音響中結尾。

  馬勒在創作這首交響曲達到末樂章高潮時,曾苦於找不到理想的結尾。著名指揮家彪羅去世,他參加他的葬禮,聽到在管風琴旁的合唱團唱起《復活頌》,他說,當時“我所感到的心情,想到的死亡,與我所作的作品精神完全一致。聽到克洛普施托克的復活合唱,像是受到電擊一樣,我受到了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