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連弩是什麼來的
諸葛連弩是三國時期蜀國的諸葛亮製作了一種連弩,又稱作元戎弩。一次能發射十支箭,火力很強,但是體積、重量偏大,單兵無法使用,主要用來防守城池和營塞。後大發明家馬鈞欲對其進行改進,使之成為一種五十矢連弩,威力更大,但是因為生產很複雜,所用的箭矢也必須特製,所以沒大量生產,後失傳。
諸葛連弩對後世啟發
1、諸葛亮創制的連弩,對後世影響較大。
2、陳壽給諸葛連弩定了一個性,即“損益”。
3、馬均為著名科學家***曾改進前人所造織綾機、百戲木偶,再次發明已失傳的4、指南車、發明翻水車***,他看見諸葛連弩時,首先是大讚其“巧”,可見它與以前的連弩實有大別,其次是認為還可演進為連發五十矢。
5、傅玄***217--278******魏末晉初的著名思想家,官至荼騎常侍,封子爵***他認為,“馬氏所欲作者,國之精器,軍之要用也。費十尋之木,勞二人之力,不經時而是非定。”從側面可看到對諸葛連弩的高度評價。對朝廷未能批准馬均立項,重新研製諸葛連弩感到非常遺憾,甚至非常氣憤。
6、劉弘為大,對兵器非常熟知。劉弘看見諸葛連弩時,有耳目一新的感覺,稱其為“神弩”。
諸葛連弩基本介紹
首先看同時擊發數矢的弩。一張大弓,同時擊發兩箭或三箭,這在秦漢時期已經出現。但這種型別的弩,不是諸葛連弩型別。第一,從現有資料看,還沒有同時擊發十矢的,更不可能象馬均說的那樣,“可令加五倍”,同時擊發五十矢。第二,一弩同時發射十箭或五十箭後,射程和殺傷力降低。第三,這種笨重的弩床難以攜帶。第四,這種弩所用的矢,其長度在三尺以上,與諸葛連弩的“矢長八寸”差別太大。第五,矢較長,不可能"以鐵為矢"。
再看連續發射的弩,可分為兩類:
1、這類連弩是在弩床上架兩張弓、或三張弓、或四張弓,戰時可利用搖柄繩軸事先張弓扣箭,一般是由一名職業射手發射。發射時雖有先後之分,但這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連續發射"。這也不是諸葛連弩的型別。1,在一張弩床上最多隻能架四張弓,最高只能實現四矢連發,不可能連發十矢。2,這種弩床難以攜帶,不適宜西南及川陝交界地區的地理環境。3,這種弩所用的矢,其長度在三尺以上。4,這種矢也不可能是"以鐵為矢"。
2、另一類是連續發射的弩,明代茅元儀《武備志》記載,明人曾研製出"諸葛武侯弩",後來清人在此基礎上,曾製造出"彈弩"。這種弩,被認為是失傳甚久的諸葛連弩。首先,其"矢長八寸",能連續發射十矢,符合諸葛連弩的兩個基本資料;又極為輕便,步兵、騎兵都能隨身攜帶,適宜西南與川陝交界地區的地理環境。當時火炮已經使用,這一重要研究成果未能引起世人的高度重視,未能推廣,不久再度失傳。
諸葛連弩的史書記載
《三國志·杜夔傳》
陳壽《三國志·杜夔傳》注引傅玄序曰:“馬先生,天下之名巧也……。先生見諸葛亮連弩,曰:‘巧則巧矣,未盡善也。’言作之可令加五倍。……今若馬氏所欲作者,國之精器,軍之要用也。費十尋之木,勞二人之力,不經時而是非定。難試易驗之事而輕以言抑人異能,此猶以己智任天下之事,不易其道以御難盡之物,此所以多廢也。馬氏所作,因變而得是,則初所言者不皆是矣。其不皆是,因不用之,是不世之巧無由出也。夫同情者相妒,同事者相害,中人所不能免也。故君子不以人害人,必以考試為衡石。廢衡石而不用,此美玉所以見誣為石,荊和所以抱璞而哭之也。於是安鄉侯悟,遂言之武安侯,武安侯忽之,不果試也。此既易試之事,又馬氏巧名已定,猶忽而不察,況幽深之才,無名之璞乎?後之君子其鑑之哉。馬先生之巧,雖古公輸般、墨翟、王爾,近漢世張平子,不能過也。公輸般、墨翟皆見用於時,乃有益於世。平子雖為侍中,馬先生雖給事省中,俱不典工官,巧無益於世。用人不當其才,聞賢不試以事,良可恨也。”
西晉鎮南劉弘
西晉鎮南劉弘是中國史載“觀亮故宅”第一人。他曾親眼見過“損益連弩”是不容置疑的。劉弘在“觀亮故宅”時卻有“物應機,大器無方,通人靡滯,大德不常。……英哉吾子,獨含天靈。豈神之祗,豈人之精?何思之深,何德之清。……推子八陣,不在孫、吳,木牛之奇,則非般模,神弩之功,一何微妙”***《諸葛亮傳》注引《蜀記》***的感嘆。
《玉海》卷一五十《唐靜塞弩》
宋代《玉海》卷一五十《唐靜塞弩》條說:張雲《鹹通解圍錄》——南蠻有執旗者傅城發靜塞弩,貫之。西蜀弩名尤多,大者莫逾連弩,十矢謂之群鴉,一矢謂之飛槍,通呼為摧山弩,即孔明所作元戎也。此資料說的是唐時西南民族中還在使用一種弩,當地百姓叫他摧山弩,據說就是當年的諸葛連弩。唐宋時期,西南民族中涉及諸葛亮的類似傳說甚多,可信度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