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裕北伐的歷史影響有什麼

  東晉王朝面臨著北方諸多政權的嚴重威脅,為此劉裕決定北伐,滅掉南燕、後秦勢力,維護南方政權、經濟發展等。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劉裕北伐的歷史影響,希望你喜歡。

  劉裕北伐的歷史影響

  總的來看,劉裕兩次北伐,既抵抗了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對南方的侵擾,又保護了南方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保證了江南經濟開發不被破壞。

  同時北伐又擴大了南朝的領土,劉宋也成為南朝中領土最大的政權,北伐也為南朝引入了新的政治力量,這些又為南朝 抵抗北魏提供了條件。

  只有等北方民族融合完成, 統一條件成熟後,南北才又歸於統一。

  劉裕北伐建立的功勳也受到了後來史家的讚揚。王夫之說:“宋武興,東滅慕容超,西滅姚泓,拓跋嗣、赫連勃勃斂跡而穴處。自劉淵稱亂以來,祖逖、庾翼、桓溫、謝安經營百年而無能及此。後乎此者,二蕭、陳氏無尺土之展,而浸以削亡。然則永嘉以降,僅延中國生人之氣者,唯劉氏耳。”。王夫之的高度評價使我們對劉裕北伐的功績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劉裕北伐簡介

  東晉自偏安以來,時時面臨著北方的威脅。祖逖、庾亮、殷浩、桓溫都曾先後北伐,但無一成功。為了國家的強大,劉裕決定興師北上。

  義熙五年***409***,南燕主慕容德死,其侄慕容超襲位,縱兵肆虐淮北,擄去晉兩郡太守,驅掠百姓千餘家。劉裕因此上表北伐。三月,他統領晉軍向北挺進。

  劉裕看準時機,冒險越過大峴山隘,一舉攻克臨胊***今山東掖縣***,奪得大量輜重。接著,晉軍將士在劉裕的親自鼓動下迅速進擊,直逼燕都廣固***今山東益都***。慕容超遁入城中堅守不出。雙方進入相持階段。南燕大將桓遵兄弟及徐州刺史段巨集相繼歸附,尤其是尚書郎張綱被俘,對劉裕十分有利,最後正是利用他所設計的攻城器械拿下燕都,活捉了慕容超。劉裕以廣固久守不降為由,入城後,盡殺王公以下三千人以洩憤。

  齊境克服,劉裕本想停鎮下邳,蕩凊河洛,但孫恩妹夫盧循復集孫恩殘部,敗晉軍於豫章***今江西南昌***。劉裕不得不班師回朝。回京後,先後督師鎮壓盧循、剿滅割據長江中上游的劉毅、譙縱勢力,逼走司馬休之,使南方出現了百年來從未有過的一統局面。

  秦主姚泓為緩解兩面受敵的危局,謀劃先消滅沈田子軍,再抵禦劉裕,於是率步騎數萬急趨青泥。沈田子軍本為疑軍,不過千餘人,但各自為戰,驍勇異常,數次出擊竟使姚泓敗還長安。此時,王鎮惡突破潼關防線,率師直進,一舉攻陷長安城,姚泓率群臣投降。八月二十四日,姚泓率群臣至王鎮惡軍營投降,至此,後秦便宣告滅亡。

  劉裕北伐的評價

  劉裕所策動的北伐,尤其是北伐後秦之戰,是東晉北伐歷史上最成功的,也是影響最深遠的。雖然劉裕北伐,還抱有個人或集團的目的,但它並不能影響我們對其歷史作用進行客觀的評價。

  司馬光敘述劉裕北伐成功後匆忙東歸,關中復失時,大發感嘆:“惜乎,百年之寇,千里之土,得之艱難,失之造次,使豐、鄗之都復輸寇手。荀子曰:‘兼併易能也,堅凝之難。’信哉‘。不像司馬光只是大發感嘆,王夫之一言點破了長安得而復失的原因:“劉裕滅姚秦,欲留長安經略西北,不果而歸,而中原遂終於淪沒。史稱將佐思歸,裕之飾說也。……夫裕欲歸而急於篡,固其情已”。但王夫之仍然肯定了“裕之北伐,非徒示威以逼主攘奪,而無志於中原者,青泥既敗,長安失守,登高北望,慨然流涕,志欲再舉”;他還將劉裕與曹操相比較,稱其用人雖有不足,而“為功於天下,烈於曹操”。顯然也包括了對劉裕北伐成功的肯定。

  呂思勉則認為劉裕急急篡位的說法只是史家附會王買德的話說:“宋武代晉,在當日,業已勢如振槁,即無關、洛 邑之績,豈慮無成?苟其急於圖,篡平司馬休之後,逕篡可矣,何必多伐秦一舉?武帝之於異己,雖雲肆意翦除,亦特其庸中佼佼者耳,反之子必尚多。劉穆之死,後路無所付託,設有竊發,得不更詒大局之憂?欲攘外者必先安內,則武帝之南歸,亦不得訾其專為私計心也。義真雖雲年少,留西之精兵良將,不為不多。王鎮惡之死,在正月十四日***應為十五***,而勃勃之圖長安,仍歷三時而後克,可見兵力實非不足。長安之陷,其關鍵,全在王修之死。義真之信讒,庸非始料所及,此尤不容苟責者也。”

  從歷史的長河來看,關中的得而復失,根本的原因還是劉裕受限於東晉的實力以及北魏對東晉的牽制,因此他不可能堅守長安,更不可能統一北方。換句話講,不是劉裕不想成就統一的大業,而是當時南北統一的條件還未具備,時機尚不成熟。其後,北魏統一了北方,再後隋統一了全國,才真正實現了南北統一的局面。從這一點來看,劉裕北伐後秦的成功,可以算作一支插曲,它在魏晉南北朝到隋唐這一輪民族大遷徙、大融合從而大統一的程序中,把歷史的車輪向前推進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