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勵志故事

  成功就是在不斷地克服困難,在困難中創造自己的價值。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了克服困難最終取得成功的勵志小故事,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故事篇1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一隻手的生活簡直難以想象,但有些人僅用一隻手也能創造更精彩的人生。這裡說的不是楊過,而是現實中真實存在的人。他叫扎克·霍斯金。這個17歲少年,出生時沒有左小臂,但他沒有放棄籃球夢想,如今他能在美國中學聯賽中砍下31分。如今,他已經成了美國新一代的勵志偶像,根據最新統計,在Youtube視訊分享網站上,關於他打球的勵志視訊點選量超過326萬人次。

  天生沒有左前臂,籃球、棒球、衝浪樣樣在行

  身高超過1米8,長得白淨帥氣,如果忽視他肢體的殘疾,家境不錯的霍斯金絕對算得上高富帥的代言人。然而,天生沒有左手的他,曾讓父母傷心欲絕。

  “有時候,不是所有事情都會有原因。我們不得不接受它,這就是生活。”霍斯金的父母鮑勃和斯蒂芬妮這樣說,“對於自己的身體,他沒得選擇,因為這是與生俱來的,但是他可以選擇自己面對生活的方式。”

  這種方式就是體育。很小的時候,霍斯金就對各種運動著迷:最早喜歡足球,後來還迷上了棒球、籃球、衝浪……只要感興趣的,霍斯金都會去嘗試。“所有的運動都離不開手。我知道自己的劣勢,我只能多嘗試幾遍。別人用一次,我就兩次三次,直到掌握了為止。”霍斯金說。

  還好上天是公平的,霍斯金雖然沒有左手,但上天卻給了他超乎常人的運動天賦。6歲那年,在和小夥伴們玩遊戲的時候,他的敏捷和迅速,讓他從來沒有被抓住過。11歲那年,他已是校籃球隊主力,曾在一場比賽中創造31分奇蹟。

  校隊核心場均12分,他的比賽你會驚為天人

  15歲時,他成為一名高中生,也正是這個平臺,他慢慢成名。2011年的8月,霍斯金進入佐治亞州米爾頓高中,他並不想被區別對待,索性用幽默和坦然面對別人的疑問。“有成千上萬次被問及我怎麼沒有手臂的問題,後來我索性很嚴肅地告訴他們:在我很小的時候,我被鯊魚襲擊,手臂被咬掉了。”當看到同學一臉吃驚的表情,霍斯金會哈哈大笑,再告訴他們真正的原因。

  很快,霍斯金融入了大家庭。在球場上,他也用實力證明了自己,並迅速成為學校的明星球員。剛剛結束的這個賽季,他場均砍下12分,三分球命中率高達60%,而運球、做假動作、上籃、投射,霍金斯都表現得不輸場上其他球員,甚至成為校隊中最好的兩個球員之一。

  “他是卓越的,”米爾頓主帥範·基斯說。“他的比賽你會驚為天人,而當你知道他克服了多大的困難後,會更加佩服他。這幾乎是超現實的。”

  當然,霍斯金的成功並不是偶然,隊友菲爾頓就經常看到霍斯金在訓練結束後單獨加練的場景:“他真的是一名偉大的球員,因為學校籃球館會在固定時間熄燈,所以他經常在黑暗裡練習投籃,這也就不難理解他投籃為什麼那麼準了。”

  真正讓霍斯金成名的,是2012年11月16日和基督學院的比賽,他一人投進7個三分球,幫助球隊獲得勝利。有人把他該場比賽的視訊放上網站,霍斯金一夜躥紅。短短3天,就有1萬人收看這段視訊,如今的點選量更是超過326萬。

  “我經常跟自己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而實現夢想最重要的,是不要給自己找藉口。”霍斯金說。

  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故事篇2

  鄧亞萍是乒乓球歷史上最偉大的女子選手,她5歲起就隨父親學打球,1988年進入國家隊,先後獲得14次世界冠軍頭銜;在乒壇世界排名連續8年保持第一,是排名世界第一時間最長的女運動員,成為唯一蟬聯奧運會乒乓球金牌的運動員,並獲得4枚奧運會金牌,其中包括單打和與喬紅組合的雙打。

  童年的鄧亞萍,因為受當時體育教練父親的影響,立志做一名優秀的運動員。但是她個子矮,手腳粗短,根本不符合體校的要求,體校的大門沒能向她敞開。於是,年幼的鄧亞萍跟父親學起了乒乓球,父親規定她每天在練完體能課後,必須還要做100個發球接球的動作。鄧亞萍雖然只有七八歲,但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練,基本功更加紮實,便在自己的腿上綁上了沙袋,而且把木牌換成了鐵牌。

  對一個孩子來說,這是多麼難能可貴!這不但要使身體備受煎熬,心裡方面也要承受巨大的壓力。小小的她,每閃、展、騰、挪一步,都可以用舉步維艱來形容!

  腿腫了!手掌磨破了!——這是家常便飯!但他從不叫苦,不喊累!負責訓練的父親,有時心疼得掉眼淚!付出總有回報,由於鄧亞萍的執著,10歲的她便在全國少年乒乓球比賽中獲得團體和單打兩項冠軍。

  進入國家隊後,鄧亞萍都是超額完成自己的訓練任務,隊裡規定上午練到11時,她就給自己延長到11時45分,下午訓練到6時,她就練到6時45分或7時45分,封閉訓練規定練到晚上9時,她練到11點多。鄧亞萍為了訓練經常誤了時間,她就自己泡麵吃。

  在隊裡練習全臺單面攻時,鄧亞萍依舊往腿上綁沙袋,而且面對兩位男陪練的左突右奔,一打就是2小時!在進行多球訓練時,教練將球連珠炮打來,鄧亞萍每次都是瞪大眼睛,一絲不苟的接球,一接就是1000多個。

  每一節訓練課下來,汗水都溼透了鄧亞萍的衣服、鞋襪,有時甚至連地板也會浸溼一片,不得不換衣服、鞋襪,甚至換球檯再練。長時間從事大運動量、高強度的訓練,從頸到腳,鄧亞萍身體很多部位都是傷病。為對付腰肌勞損,她不得不繫上寬寬的護腰,膝關節脂肪墊腫、踝關節幾乎長滿了骨刺,平時只好忍著,實在痛的利害了就打一針封閉,腳底磨出了血泡,就挑破它再裹上一層紗布接著練。就算是傷口感染,擠出膿血也要接著練。

  鄧亞萍的出色成就,改變了世界乒壇只在高個子中選拔運動員的傳統觀念。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也為鄧亞萍的球風和球藝所傾倒,親自為她頒獎,並邀請她到洛桑國家奧委會總部做客……

  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故事篇3

  史蒂芬·霍金 ***Stephen Hawking*** 於1942年1月8日生於牛津,那一天剛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年。可能因為他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代,所以小時候對模型特別著迷。他十幾歲時不但喜歡做模型飛機和輪船,還和學友製作了很多不同種類的戰爭遊戲,反映出他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這種渴望驅使他攻讀博士學位,並在黑洞和宇宙論的研究上獲得重大成就。

  霍金十三、四歲時已下定決心要從事物理學和天文學的研究。十七歲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學的獎學金,順利入讀牛津大學。學士畢業後他轉到劍橋大學攻讀博士,研究宇宙學。不久他發現自己患上了會導致肌肉萎縮的盧伽雷病。由於醫生對此病束手無策,起初他打算放棄從事研究的理想,但後來病情惡化的速度減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萬難,從挫折中站起來,勇敢地面對這次的不幸,繼續醉心研究。

  七十年代,他和彭羅斯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並在1988年共同獲得沃爾夫物理獎。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不會隨時間減少。1973年,他發現黑洞輻射的溫度和其質量成反比,即黑洞會因為輻射而變小,但溫度卻會升高,最終會發生爆炸而消失。

  八十年代,他開始研究量子宇宙論。這時他的行動已經出現問題,後來由於得了肺炎而接受穿氣管手術,使他從此再不能說話。現在他全身癱瘓,要靠電動輪椅代替雙腳,不但說話和寫字要靠電腦和語言合成器幫忙,連閱讀也要別人替他把每頁紙攤平在桌上,讓他驅動著輪椅逐頁去看。

  霍金一生貢獻於理論物理學的研究,被譽為當今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著作包括《時間簡史》及《黑洞與嬰兒宇宙以及相關文章》。雖然大家都覺得他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學上的成就卻是在他在病發後獲得的。他憑著堅毅不屈的意志,戰勝了疾病,創造了一個奇蹟,也證明了殘疾並非成功的障礙。他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科學研究的熱誠,是值得年輕一代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