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的來歷是怎麼樣的

  我們都知道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而對於寒食節的由來每個地方都有他們自己的說法。那麼寒食節究竟是如何由來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寒食節的來歷介紹,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寒食節的來歷

  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封賞有功之臣。唯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逼其下山。誰知介子推母-子寧願被燒死也不肯出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綿山改名為介山,並修廟立碑。同時,還下令在介子推遇難的這一天,“寒食禁火”,舉國上下不許燒火煮食,只能吃乾糧和冷食。

  古代的人們都非常崇敬介子推的氣節,“寒食禁火”的習俗,被後人流傳下來,形成了寒食節這個特殊的紀念節日。

  民俗專家介紹說,漢代以前,寒食節禁火的時間較長,以一個月為期。整整一個月都吃冷食,對身體實在不利,漢代改為3天。

  寒食節從晉國開始後,延續了不少年代,中間也有嚴禁寒食習俗的,如三國時期的曹操。但時間不長,“寒食禁火”之風又在民間自發興起。從先秦到南北朝時期,寒食節都被當作重大的節日。唐朝時也仍然被作為全國性的隆重節日,不少文人墨客都寫過關於寒食節的詩文。

  專家表示,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為一。晚唐、宋以後,禁火冷食的習俗日趨淡化、消衰。到了元代,許多人基本上已不再沿用此習俗。明清時期,寒食節期間已經不再禁火,也不要求人們寒食了。

  寒食和清明是同一天嗎

  一、寒食節和清明節是同一天嗎

  寒食節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是夏曆冬至後的第105日,也是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清明節是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進行農事活動。《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兩者一是農耕節氣,一是傳統節日,本是兩碼事,但因兩節時間相距一、二天,甚至重合於一日,故有清明、寒食並稱的說法。

  所以,“清明節”與“寒食節”並不是同一天。只不過在2014年4月5日,寒食節和清明節剛剛好就是同一天。

  二、寒食節和清明節的區別及演變

  唐代之前,寒食與清明是兩個前後相繼但主題不同的節日,前者懷舊悼亡,後者求新護生;一陰一陽,一息一生,二者有著密切的配合關係。禁火是為了出火,祭亡是為了佑生,這就是寒食與清明的內在文化關聯。唐玄宗時,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將民間掃墓的風俗固定在清明節前的寒食節。

  而宋代之後,寒食掃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遊、盪鞦韆等俗也只在清明時舉行。清明節便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上升為重要的大節日了,寒食節的影響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變形的方式卻傳承下來了,並保存於清明節中。故有,寒食節和清明節是同一天的說法。

  寒食節的詩句

  1、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韓翃《寒食/寒食日即事》

  2、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孟雲卿《寒食》

  3、暗柳啼鴉,單衣佇立,小簾朱戶。——周邦彥《瑣窗寒·寒食》

  4、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張先《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

  5、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車系在誰家樹。——馮延巳《鵲踏枝·幾日行雲何處去》

  6、去年上巳洛橋邊,今年寒食廬山曲。——宋之問《寒食江州滿塘驛》

  7、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8、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顧太清《臨江仙·清明前一日種海棠》

  9、清曉妝成寒食天,柳球斜嫋間花鈿,捲簾直出畫堂前。——韋莊《浣溪沙·清曉妝成寒食天》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