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鬥牛節的來歷是什麼

  "鬥牛節”是侗族同胞的傳統節日。可你知道侗族鬥牛節的來歷有哪些嗎?下面就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

  侗族鬥牛節的來歷

  在遠古的時候,侗家人是不興鬥牛的。後來,也記不清是哪朝哪代,有個叫愛牛的老者興起鬥牛活動。

  愛牛老者住在牛王寨。他從會走路的時候起,就跟著牛屁股轉,對牛感情很深。後來,他以放牛為生。一晃眼,已經年過四十,不知道養了多少頭牛,但沒有一頭是他滿意的。他決心走村串寨買一頭好牛。也不知他走過多少村,串去多少戶,花了多少年,牛王寨的人們只記得他回到家的那年,兩鬢已經斑白了。

  他跟牛打了幾十年的交道,牛的好壞他一眼就可以辨別出來。從牛眼到牛鼻,從牛毛到牛蹄,他都能看出優劣。你若同他擺牛門子,他三天三夜也擺不完。

  他來到一個叫溝洞的地方,發現了一頭寶牛,高興極了。“嘎老,你這牛賣不賣?”他這樣問養牛的人。養牛的老者早聽說愛牛老者是個識馬認牛的能手。“他既然想買,我這頭牛一定不差。”養牛老者心裡這樣想。的確,養牛老者這頭牛的來歷是不平凡的,它的祖宗原住在白水洞。一天,牛祖宗突然失蹤了。養牛老者的祖宗找了好久也找不到。後來順著牛的蹄印,找到溝洞,才把牛找到。牛主人見溝洞是個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就在這兒定居下來。這以後,那老牛死了,又有牛崽,又有牛孫……養牛老者一家如今也變成一寨人了。自從他祖宗跟牛祖宗來到溝洞,他家餵豬豬長得肥,養鴨鴨不瘟,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真是人發千口,糧發萬擔。由於這牛有這樣一段不平凡的來歷,養牛老者有意把牛價抬得高高的。誰知愛牛老者一聲不響就把牛買下了。愛牛老者剛把牛牽出門,有個好心人勸他道:“嘎老,你買拐了!”“你曉得個屁!”愛牛老者捋捋鬍子,像得勝似的,笑眯眯地對那個人說,“這是頭保家牛,得了它,人旺家發,是個無價之寶嘞!”“何以見得?”那人不解地問。“你看,它額凸,角翹,腰直俗稱三翹,腿粗,蹄甲堅硬;那蹄殼的花紋織成五個大字:天下我為王。”因為這是已經到手的貨,愛牛老者毫無顧忌地誇著。那個人看,果然有那麼幾個大字,連忙點頭稱讚。愛牛老者見那人如痴如醉,又神祕地說:“還有哩!你看,它右耳內還有一根卷鬚。這是根龍鬚,最能打架。”那人扯住牛耳朵,理出一根紅長毛,用手一量,足足有七尺五寸,可以從牛頭扯到牛尾巴上去。愛牛老者高高興興地趕著保家牛往家走。保家牛翻過看牛場,走過放牛坡,很快就到了清水江畔的犀牛潭了。愛牛老者雖然身子骨很硬朗,走起路來能跟小夥子比,可他哪裡趕得上力大無比的保家牛?一轉眼,保家牛昂頭甩尾,掙脫了他手中的繩子,把他扔了一大截路。當他氣喘吁吁趕到犀牛潭邊時,突然有一頭犀牛躍出水面。它噴著鼻、甩著尾,走上岸來與保家牛角鬥。保家水牯牛見犀牛個兒雖然比自己長大,角卻沒有自己的長,而且又是獨角,就用蹄抓了兩下地皮,屙了一泡屎和尿,瞪著紅彤彤的大眼睛,一直朝犀牛碰過去。

  保家牛與犀牛在岸上打了好一會兒,就轉入水中去了。它們在水中繼續角鬥,激起千層濁浪,掀起萬朵銀花,把個犀牛潭的水攪渾了,把個紅彤彤的太陽鬥暗了。它們幾沉幾浮,左抵右觸,鬥了三天三夜,難分輸贏。

  看的人越來越多,扶老攜幼,提米帶肉,熱鬧極了。

  大家看得高興,愛牛老者卻心事重重。他正在考慮如何把他的保家牛救出來。他想呀想呀,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即用繩子套牛腳杆。他到附近的村子去找來兩根大粗繩,聽他一聲號令,許多水性好的小夥子便潛入水底,很快就把犀牛和保家牛的腿拴住了。兩頭牛正鬥得難解難分,都沒有注意後面來人。

  犀牛雖然稀奇,但愛牛老者並沒有要它。他叫大夥把它宰殺了,讓眾鄉親歡歡喜喜地飽餐了一頓。這一天,正是農曆九月初九。得了保家牛,侗寨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兩旺。為了紀念保家牛鬥犀牛的勝利,每年農曆九月九日,愛牛老者都領著鄉親們來到犀牛潭邊放牛打架,歡慶豐收。

  侗族鬥牛節的意義

  鬥牛活動能培養人們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鬥爭精神。

  侗家人喜歡鬥牛為樂,多在春秋之季進行。雖然同是兩牛相鬥,但南北侗鄉禮儀各異,這些不同的儀式都留下了古代征戰的遺蹟。

  南部鬥牛節

  南部地區每年農曆二月、三月或八、九月逢“亥”那天為鬥牛節。在這之前,後生們吹笙到外寨邀戰。準備參戰的牛王圈前,人們鳴鑼吹笙放炮,生食魚食祭祀通宵達旦。亥日的鬥牛場上人山人海;牛王營地裡,旌旗環繞、戒備森嚴。有若古代將軍佈陣。

  鬥牛前,由德高望重的寨老《鬥牛詞》,宣佈鬥牛規矩。午時許,鬥牛隊伍輪流入場示威:手舞寫著牛王美稱的“碼牌”者在前開道,鳴鑼鼓蘆笙者隨之;刀斧手舉著金瓜銀斧,寨老著古裝持傘以護聖母英靈,後面的人群舉著旌旗簇擁著牛王在炮聲中入場。牛王頭鑲鐵角、身罩紅緞;背插令旗鶴尾,幾個後生牽牛著在樂聲和歡呼聲中入場。人們護著牛王繞場三圈,高呼不止。這種儀俗稱“踩堂”。踩堂完畢,鬥牛便正式開始了。若是一方敗了,姑娘們就跑去將“敗將”的旌旗奪去,接著是勝利者以驕傲的姿態再次入場示威。待約定的牛王都鬥過,鬥牛也就結束了。幾天後姑娘們送還敗者戰旗,受到小夥子們盛情的款待,並陪著他們唱對歌,臨別奏笙歡送,還贈贖旗彩禮。相傳,古時候人們種稻插秧,不會移栽。後來有兩種水牛跑到秧田裡打起架來,將秧田踩壞,主人沒法,只有從較密的田裡移出一些秧來插滿,後來,這塊田豐收了。人們從此學會了插秧。為紀念這一農活上的大事,人們牽來兩牛相鬥,從此相沿成習。

  北部鬥牛節

  北部地區多以九月初九起放牛大打三天,稱為“鞍瓦”,專斗的水牛稱為“聖牛”。鬥牛前,東道主寨派人到鄰寨送帖請戰,俗稱“訂牛親家”。

  初九凌晨,各寨聖牛在炮聲中出圈,向鬥牛場邊的主寨出發。各家各戶聞炮聲牽著自己的牛尾隨。主寨寨老和青年們鳴鑼吹笙歡迎,並備甜酒、油茶待客,同時開圈迎客方聖牛。

  辰時許,人們向牛塘方向湧去,村寨要道和牛場都扎拱門,掛魚藤草,帖對聯。正午時分,三聲炮響宣佈“鞍瓦”開始,一陣鑼鼓聲傳來,兩頭聖牛先後在拱門出現。聖牛前有一後生“丟把條”開路,後邊八面上繡“鎮天雷”、“大雷公”等字樣的大旗跟隨。聖牛的眼睛被一個後生持旗橫遮。頭上還以草凳遮護。背置四方形篾塔。塔上帖著花草龍獅剪紙,頂置大紅繡球;飄須帶,牛腰圍銅鈴,臀部飾成六尺虎尾。那派頭,儼然將帥出征。

  申酉時分,一聲鑼響,宣佈當天鞍瓦結束,明天上午再戰。這時,主寨的人們爭著拉客回家作客。

  第二天和第三天,鬥牛又繼續進行。直到第四天早上,客人執意要走,主寨才放起鐵炮歡送。

  北部地區關於鬥牛的來歷,傳說有一個愛牛的老人到外地去買得一條保家牛,於九月九日這天,牽到半路,突然出現一犀牛和那頭牛鬥得難解難分。愛牛的老人在眾人的幫助下,用繩子將兩頭牛腳拴住。殺了犀牛,救了保家牛。自保家牛到了寨上,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興旺。為了慶祝這個勝利,每年九月九日,人們便舉行隆重的鞍瓦活動。